APP下载

唐太宗的治国方略

2015-09-10盛宝和

考试周刊 2015年23期
关键词:纳谏魏征方略

盛宝和

唐太宗是一位具有代表性的帝王,他既能从前朝帝王的身上学习经验,又能吸取教训,为己所用,形成安邦治国的方略。他一生施政的原则是:“一则鉴前代成败事,以为元龟;二则尽用善人,共成治道;三则斥弃群小,不听谗言。”这是他治国方略的理念精华。

一、以史为鉴,以人为本

唐太宗把历史当做一面镜子,以古照今,总结兴亡。隋朝结束了魏晋以来近四百年之久的分裂局面,使中国再次统一。隋文帝励精图治使国家一度出现比较繁荣的景象,但是隋炀帝上台之后,穷奢极欲,好大喜功,内大兴土木,外大动干戈,繁重的徭役、沉重的赋税和残酷的刑罚,激化了各种矛盾,最终在农民大起义的打击之下,强盛一时的隋王朝土崩瓦解了。唐太宗从隋亡中得出:“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说明他认识到民心相背决定国家的兴亡。

唐太宗节欲宽民,与民休养生息。他鉴于隋炀帝纵欲狂欢从而导致亡国的教训,不得不克欲节己,戒奢从简。他深知:皇帝为首的统治集团如果沉湎歌舞升平,奢侈过度,必然要耗费钱财,加重赋税。必使百姓愁苦,导致国家危亡。他告诫自己:“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若损百姓以奉其身,如割胫以自啖,腹饱而身毙。”唐太宗不仅是这么想的,而且努力做了。所以贞观年间出现了“牛马布野,外户不闭,路不拾遗”的景象。

以农为本,轻徭薄赋。唐王朝初建之时是满目疮痍,一片荒凉。唐太宗面对残破不堪的社会景象说:“凡事皆须务本,国以人为本,人以食为本。”只有抓住农业这个本,劝农务樯才能拥有“兆庶”,才能巩固政权。为此,他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劝农措施,完善并发展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和租庸调制,从而提高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张取民有制,限定徭赋数额,不夺农时,每遇四方使者来朝必先问田苗好恶,百姓疾苦。这些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改善了他们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重法轻狱,缓刑慎罚。唐太宗治国方略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学说,他曾说:“朕看古来帝王以仁义为治者,国祚延长;任法御人者,虽救弊于一时,败亡易促。”他主张仁义治国,反对“任法”。在立法过程中注意以身作则,约己守法。鉴于秦隋两朝因酷法淫刑而造成灭亡的后果,他说:“君不约己而禁人为非,是犹恶火之燃,添薪望其止焰;忿池之浊,挠浪欲止其流,不可得也。”他出于稳定封建法统秩序,责各级官吏要做到“赏不避仇仇,罚不阿亲戚”,赏罚的轻重都要本着一个“公”字。

二、广纳贤达,知人善任

知人善任是唐太宗贞观之治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早在隋末之际,他就为自己网罗人才,扩大势力,原秦王府的大部分文臣武将都是在此时网罗的。建国之初,特别是统一战争之中,又顺势罗织人才,为日后治国储备人才。他登基亲政后更是把求贤访哲、选官任使作为他重要的政治活动。正因如此,贞观年间他身边的人才济济:名臣——长孙无忌、魏征;名将——李靖、李绩;名儒——颜师古、孔颖达;名僧——玄奘。

唐太宗用人注重德才兼备,轻名重实。他在用人上把德行作为首要标准,他跟魏征讨论时说:“古人云,王者须为官择人,不可造次即用……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魏征说:“知人之事,自古为难,故考绩黜涉,察其善恶。”于是他采纳了魏征的建议,把臣子政治上是否正派、对李唐政权是否忠诚可靠作为选用和考察官吏的头等重要标准。同时他不忽视百官治国安邦的实际才能,所以他选用的官吏,绝大多数才能出众,胆识超群。

注重新旧兼用,亲属并举。唐朝最高统治集团是以关陇贵族集团为核心,他们都是旧时士族地主的代表人物。唐太宗上台之后,在用人政策上有重大改变。他说:“朕以天下为一家,不能私于一物,唯有才行是任,岂以新旧为差?”他除了继续重用关陇集团的旧人长孙无忌、李靖之外,还重用了房玄龄、杜如晦这些疏人和马周、戴胄这些新人。他还善于使用仇人,魏征原是瓦岗寨农民起义军的骨干,成为太子李建成的亲信,玄武门之变太子李建成被杀,魏征不但未受株连,反而引为心腹,作为股肱之臣。

取人之长,弃人之短。他说:“人不可求备,必舍其所短,取其所长。”“明主之任人,如巧匠之制木,直者以为轅,曲者以为轮,长者以为栋梁,短者以为拱角,无曲直长短,各有所施。明主之任人,亦由是也,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故良匠无弃才,明主无弃士。”如房玄龄善谋,杜如晦善断,唐太宗各用所长,相辅相成,于是出现“房谋杜断”,真正做到人尽其才。

注重华夷一体,不执法偏见。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这一政策得到各少数民族的认可,并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广泛的推广。“黄金累千,岂如多士之隆,一贤之重?”这说明他在长期的政治实践中真正认识到人才的价值。

三、虚怀纳谏,大开言路

唐太宗问魏征:“何为明君、昏君?”魏征回答:“君之所以明,兼听也;其所以暗者,偏听也。”唐太宗想做明君,所以他兼听博纳。登基不久,他就虚怀纳谏,广听博采;为臣者面折廷争,犯颜逆鳞,形成君臣契合、上下一心、和谐与宽松的政治风气。

他认为纳谏可明得失,深知自己不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善。正因为他感到自己不能做到尽善尽美,所以才能以人为镜从而明得失,纳谏可以集思广益。唐太宗说:“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会变通。”因而凡是国家大事都必须交给“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以达到集思广益之效。还要下情上达。他认为自己深居皇宫,不能尽见天下之事,所以把大臣作为耳目,使下情上达。他曾对侍臣说:“朕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但思正人匡谏,欲令耳目外通,下无怨滞。”

正因为唐太宗出色的治国方略,才使得唐朝济济繁荣,国力昌盛,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封建帝国。世界各国纷纷派使臣或留学生到中国学习。唐太宗的治国方略至今仍得到世界各国的学习和借鉴。

猜你喜欢

纳谏魏征方略
唐太宗与魏征
中国史上最能杠的“找碴儿王”
Design of a novel correlative reflection electron microscope for in-situ real-time chemical analysis∗
邹忌劝齐王纳谏
物理复课有方略 三轮复习见成效
唐太宗因何会砸了魏徵的墓碑
论用“势”的方略
太宗纳谏
齐灵公纳谏的启示
栾书纳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