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对话 灵动的课堂
2015-09-10顾辉辉
顾辉辉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课堂上,通过智慧的对话,师生时空共存、内容共创、意义共生、成功共享,涌动着生命的灵性。
一、与文本对话,展现学生灵性
在教学《最佳路径》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
师:最佳路径是什么意思呢?
生:最佳是最好的意思,最佳路径也就是最好的道路。
师:生活中有你认为的最佳路径吗?(生思考)
生:我放学回家时走一条最近又好走的路,这条路就是最佳路径。
生:我心情不好时喜欢在村边的一条小路上散步,我觉得这条小路是我放松心情的最佳路径。
师:在学习上有没有最佳路径呢?
生:上学期我们学过《说勤奋》,我知道通往理想的桥梁是勤奋,那么在学习上你想取得好成绩,你想成功,你必须勤奋,所以勤奋是学习上的最佳路径。
生:有句名言,“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也能说明勤奋是学习道路上的最佳路径。
师:课文中的最佳路径又是指什么呢?它是谁设计的?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由此看来,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作为我们教师要善于倾听,用心捕捉稍纵即逝的灵光,以自己的教学智慧去支持对话的持续展开和不断优化,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语文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教师恰当地点拨,巧妙地引导,会使学生的灵性得以充分地展现。
二、师生对话,挖掘学生潜能
师生是课堂互动的两个主体,但他们之间存在着情感与体验、观察与思维等诸方面的差异,他们的互动带来语文教学的多变性。如我在教学《九寨沟》“美丽的自然景观”一节时,是这样安排的。
师:学完了这节内容,你们还有什么问题需要问吗?
生:老师,阴天或者下雨的时候,五彩池里的水会显出五彩的颜色吗?
师:你怎么想到了这个问题?
生:因为文章中写道“每当天气晴朗时”。
师:嗯,提得好!说明你看书仔细,能够发现问题。那现在就让我们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大家思考思考,再各抒己见。
(老师及时表扬,适时地把问题交给学生,启发他们思考,看看是否真正理解了课文)
生:不可能!因为书上说五彩池里的石块色彩斑斓,水清澈见底。
生:阴天或者下雨天,没有阳光,蓝天、白云、雪峰、森林倒映在水中的景象就看不到了,怎么可能有五彩的颜色呢?
生:作者肯定去过多次,所以会说“每当天气晴朗的时候”,说明阳光是充足的,所以形成了许多种颜色。
师:回答得好极了。看来,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是正确理解了。想去五彩池游赏的同学,可千万别选择阴天或雨天,否则你会后悔得直跺脚!
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很快就掌握了五彩池颜色形成的主要原因)
在这一教学片段中,我把握契机,与学生亲切对话,恰到好处地点拨,使儿童的情感、潜能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出来,师生生发出前所未有的新的认识。
三、生生对话,碰撞思维火花
我在教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一课中关于汤姆能不能不放这条鱼时,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
师:下面,我们来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先四人小组讨论讨论)
生:爸爸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生:孩子,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生: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生: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生: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生:汤姆,做人要诚实、自觉。
生:如果你这样想,这样做了,其他钓鱼爱好者也这样想,那会怎么样呢?养成遵守规定的习惯,养成诚实守信的良好品质重要呢?还是钓到一条大鲈鱼重要?
在生生对话中,学生们各抒己见,结合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独特而深入的见解。通过讨论,理解了“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在这样民主的课堂上,学生在听到一种完全不同的想法时,他们的智力是在接受挑战,他们的思维是在接受碰撞,尤其这种挑战是来自同学而不是老师的时候,碰撞就会更为激烈和深刻。
四、超越对话,激发生命潜力
著名特级教师孙建锋《白鹭》的对话教学片段。
师:下面,请大家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在字里行间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咱们一会儿交流。好吗?
生:好!
(学生自主研读并批注,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生:“那雪白的羽毛,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那铁色的长喙,那青色的脚,增一点儿则嫌长,减一点儿则嫌短,素一点儿则嫌白,深一点儿则嫌黑。”我觉得“此‘鹭’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见’”?白鹭长得太美了!我多么想看一眼真的白鹭啊!
师:白鹭长得美,作者写得美,你评得也美。
生:老师,我发现这段话似曾相识,好像在哪里读过。
师:是吗?在哪儿读过呢?
生:前些日子,您推荐给我们的战国时楚国辞赋家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赋》,其中有描写美人的句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郭沫若先生描写白鹭的脚这一语句可能就是从这儿转化来的。
师:你爱联想,善思考,活读书,读书活,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课文中,郭老巧于用古,化旧为新,值得学习!
生:老师,我不同意“巧于用古,化旧为新”的说法。袁枚说过:“诗有三偷——偷句、偷意、偷势。我认为郭沫若先生的语句有“偷势”之嫌。
(生先是面面相觑,接着议论纷纷)
师:我想谈一下“偷势”的个人见解。当我们吟诵宋代诗人林逋“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诗句时,有谁会想到这是出自五代南唐江为的“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艺术不是无源之水,任何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文学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中有继承、有创新。成功地运用应该是在原句基础上的别出心裁,得其神韵而自有境界。
生:老师,听您一席话,我佩服江为胜过林逋,佩服钦蒂欧胜过莎翁,佩服宋玉胜过郭沫若,因为前者是首创,后者是革新。
师:(走过去,真诚地拥抱与自己意见相左的学生)我佩服你,因为你有思想、有个性!让我们以启蒙思想家伏尔泰的名言共勉吧——“我坚决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誓死捍卫你发表意见的权力。”(掌声雷动)
这种超越了时空,超越了师生界限的对话,让语文课堂教学妙趣横生,让一个一个鲜活的生命跃然而出。由此看来,对话是课堂生命永恒的主题,是新课程最有旋律的音符,更是孩子们生命最美丽的表现。
作者简介:江苏省昆山市柏庐实验小学校语文教师,昆山市教学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