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选依托之物,巧妙言志抒情

2015-09-10李仰臣

课外语文·中 2015年3期
关键词:托物言志竹林

李仰臣

【开窗启思】

画家喜欢画“松、竹、梅”,表示高洁的志向;人们喜欢把老师比作“蜡烛”,颂扬其无私奉献的精神。写作中,我们可以通过描绘某一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抱负和志趣,或寄寓某种生活哲理,这就是托物言志。

【技巧点拨】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耐读性、艺术性,启发读者做无限遐想和深深思索,去感悟社会生活,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托物言志呢?一般说来,中学生只要了解并掌握以下“三要”即可。

一、要托准依托之物,使“物”与“志”契合

托物言志,首先要通过自己认真的观察和思考,选好所依托的事物,从其外形特征或生活习性等方面深入挖掘,并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实际,经过由此及彼的联想,找准所写之“物”与所言之“志”之间的相通之处,使托物的某些特征与表达的志向或歌颂的精神确有相似之处,使二者高度契合,确立积极健康的主旨,带给读者以美的享受和有益的启迪。例如张晓风的《行道树》,将目光投注到平凡而普通的物象“行道树”身上,赋予它以人的生命、思想和情感,借其形象象征了社会上那些无私奉献的人,意义更深远。

二、要抓住托物的特征,为“言志”架桥铺路

写托物言志类文章的重头戏在于抓住“物”的鲜明特征,对其进行生动而又细腻的描绘,体现所寄之情。只有精彩传神的状物才能使作者的情感和理念有所依托。否则,“志”就成了水中浮萍,随风飘荡,没有了根基。例如周敦颐的《爱莲说》将“莲”人格化,从生长环境、体态、香气、风度等方面对莲花进行形象的描绘,赞美她是“花之君子”。这是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感情。

三、要恰当运用修辞手法,以寄寓情思与哲理

大凡使用修辞手法来写景状物,更能展现景物特征,起到化抽象为具体,变呆板为鲜活,化枯燥为灵动,变粗浅为深邃的表达效果,进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抽象出某种特殊的意义或某种品质和精神,以达到“咏物言志”的目的。比如学生习作《若把苦难作云梯》片段:

春桃妖娆,它不惧斗艳争芳,绽放出灼灼华光;夏莲淡雅,它不惧沾染铅华,亭立出绝代的风姿;秋枫凄艳,它不惧粉碎身躯,舞动出生命的赞歌;冬梅清傲,它不惧雪花欺凌,坚守出灵魂的倔强。它们告诉了我们追求的真谛,为梦想去飞翔,就不惧十丈软红,颠倒磨折之苦。

文段综合运用了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针对所写事物的生态习性,揭示它们内在的精神品质,进而联想到人的品质,将抽象空洞的说教化为具体形象的感悟,文意表达含蓄隽永,言有尽而意无穷,耐人寻味。

【名家片段】

冬之草(节选)

刘 墉

去年天气特殊,秋收之后,居然又变得暖和起来,心想让园子荒着可惜,便拿出春天剩下的小白菜種子撒下。岂知才播种下几天,又冷起来,而且一下子入了冬,再也未曾暖和。飘了雪,惋惜一阵,也就把这事给遗忘。

直到今天,这个暮冬的日子,穿着雪鞋到后院检视篱墙,厚厚的冰雪初融,露出下面封闭已久的地表,居然透出点点绿意。

一棵棵袖珍的小白菜,只长出两三片子叶。在叶子间,竟伸出小小的花苞,露出里面黄色的花瓣,眼看就要绽放了。

这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难道过去的大半个冬天,她们一直忍着不死,等待每个稍稍温暖的日子,就往下扎一点点根、往上生一点点叶?

她们委屈在冰雪之下,保存这一线生机。就为了绽放,结籽,并等待春天再一次萌发?

“自己见不到春天,就让孩子见到吧!”

“自己矮小丑陋,就让孩子高大体面吧!”

我看到的不是卑微的小白菜,而是崇高的母爱,在冰雪中灿烂开花……

访兰(节选)

贾平凹

我们沿谷底走,便看见有很多野兰草,盈尺高的,都开了淡淡的兰花,像就地铺着了一层寒烟;香气浓烈极了,气浪一冲,站在峡谷的任何地方都闻到了。

父亲说:“兰草是空谷的幽物,得的是天地自然的元气,长的是山野水畔的趣姿;一经栽培,便成了玩赏的盆景。样子似乎是美了,但美得太甜、太媚,格调也就俗了。”

父亲的话是对的,但我却不禁惋惜:这么精神的野兰在这么个空谷僻野,叶是为谁长的,花是为谁开的,会有几个人知道而欣赏它呢?

“这正是它的不俗处。它不为被人欣赏而生长,却为着自己的特色而存在着,所以它才长得叶纯,开得花纯,楚楚的有着它的灵性。”

父亲拉我坐在潭边,我们的身影就静静地沉在水里。他看着兰,也在看着我,说:“做人也是这样啊,孩子!人活在世上,不能失了自己的真性,献媚处世,就像盆景中的兰草一样降了品格;低俗的人不会对社会有贡献的。”

我深深地记着父亲的话。从那以后,已经是15年过去了,我一直未敢忘却过。

【评析】

这两篇名家文章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在寻常之“物”中萃取精神,通过对“物”的细致描写来表达真挚的情感。刘墉在冰雪初融之际,审视小白菜的种子,并有着深刻的感悟:她们一直忍着,委屈在冰雪之下,保存这一线希望,就是为等待稍稍温暖的日子,来绽放、结籽,然后借助联想来抒情言志,承托起伟大的母爱。贾平凹叙写了“我”随父亲访山中野兰的一段亲身经历和一种真切感受,旨趣似乎在于空谷幽兰,实际上是以兰喻人,来探寻做人处世的道理,自然而然地托物言志,令人拍案。

【学生习作】

莲之爱(节选)

李晓冉

清清碧水之上,炎炎烈日之下,举目望去,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莲叶像一把把绿伞撑开在水面,又似一个个玉盘,将红白粉嫩的荷花托在掌心,白如玉,红若霞。微风过处,一波波的绿浪从远处翻滚而来,朵朵荷花在流动的波浪中快乐地摇曳,空气中流淌着沁人心脾的清香。那挨挨挤挤的玉盘下,是调皮嬉戏的鱼儿,不时有几条跃跳出水面,涂抹出一幅栩栩如生的“鱼戏莲叶间”的画面。

莲,不仅盛开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更盛开在古今中外的诗文画卷中,盛开在人们丰富的内心世界里。我国现代文学家朱自清,在那个“心里颇不宁静的夜晚”,去向月下之莲寻觅心灵的慰藉,写出了脍炙人口的《荷塘月色》;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把清淡素雅的莲作为他追求至美的理想主题,最终倒在了莲池旁,永远与莲相依相伴。朴素的生活里,人们把“出水芙蓉”视为自然之美的象征,用“并蒂莲”象征夫妻的恩爱和美,以“弄莲小儿图”表达祈求子孙兴旺的愿望。

人们爱莲,不仅仅因为它素雅的外表,也不仅仅因为它承载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更重要的是它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那亭亭玉立的莲花,给人以美的享受;那碧绿如盘的叶子,可以制成清热的药物;那清香而富于营养的莲子,可以熬成解暑的粥;那永远坚守在淤泥中的藕,可以做成上等的美食。

我愛莲,更爱那些如莲般洁净素雅、默默奉献的人。

做人当如竹(节选)

诸葛秀丽

当春风吹来,走进竹林,你一定会惊叹于眼前的一番景象。看!遍地的竹笋,蓬蓬勃勃,静静地依偎在那挺拔俊秀的竹子身边,贪婪地吮吸着雨水,长大后的竹笋依然是满身的青翠!

当夏日来临,竹林献出一片绿荫。徐徐的清风里,老人们在竹林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安享晚年的清福。顽皮的孩子们三五成群地在竹林里做游戏。茂密的竹林为人们驱走了炎热,送来了凉爽。

秋天来了,竹子随时准备奉献自己宝贵的生命,被人们制成竹筐、竹篓、竹席、竹筷、竹家具等,既环保又耐用,为人们提供着方便。这时的竹子呀,在舍身奉献!

冬天来临了,竹子不畏严寒,依然勇敢地挺立在风霜雨雪中。竹子的坚强让人称道,竹子的青翠永不褪色!

竹,拥有永不消失的春天!这不由得让人联想到:那些几十年如一日为祖国、为人民辛勤工作的人们,他们面对种种诱惑,本色不改,依然如故。

做人当如竹,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具备竹子一样的品质,做一个有思想、有抱负的人,切不可为了金钱、为了地位、为了名誉、为了利益,改变了做人的本色!

【评析】

这两篇学生习作都对托物进行了细腻的描绘,使言志有了坚实的依托,从容地表达主旨。文中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贴切生动,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李晓冉主要从莲盛开于自然中的情景、承载的深厚文化内涵以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的精神等三个方面,对莲进行了细致的描摹,在此基础上表达作者对莲以及如莲般洁净素雅、默默奉献的人的赞美之情。诸葛秀丽描绘竹林在四季的形态,然后由竹子的挺拔联想到它的坚强,由竹子的用途联想到它的奉献精神,由竹子的本色不改联想到人的品格的坚定不移,达到“物”与“志”的交融,突出表现了竹子的生命意义。

猜你喜欢

托物言志竹林
言志为本
托物言志借景寓廉 寓廉于景廉景交融——探索郑州市人民公园内的廉洁文化元素
言志说及其诗歌史上的体现
如何巧妙地托物言志
寻访竹林隐士
追根溯源写生活 托物言志抒情怀——王桂臻老师小写意花鸟画欣赏
托物言志,表情达意
竹林奇俊
楼顶竹林间
托物言志的作文怎样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