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中国大学文化传统精神内涵的建设

2015-09-10吁思敏

考试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精神内涵组织文化大学

吁思敏

摘    要: 大学作为一种特殊的组织因其独特的文化形式和精神内涵一直被广大学者研究讨论,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大学文化的传统精神内涵应该得到保存和发扬。本文从大学的自由、自治、人文精神三点出发试对中国传统大学的精神内涵进行剖析和解释,最后就中国大学文化建设提出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 大学    组织文化    精神内涵

一、大学文化的传统精神内涵

马斯兰德认为:“组织文化是整合组织的重要力量,它在维持组织稳定、帮助其渡过难关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1]大学文化包括大学的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等。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内核,引领大学文化的发展。大学自中世纪发展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变革和发展,我国现代化大学始于蔡元培改革时期的北大,如今中国的大学已经发展了100余年,北大、清华、浙大这样历史悠久的学校有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回望这些传统大学的精神内涵有助于更好地建设我国特色高校文化。

(一)思想自由。谈到学术自由首推20年代的北大,蔡元培说:“我对于各家学说,依各国大学通例,循思想自由原则兼容并包。”正如他所倡导的那样,在蔡元培改革北大的几年中,北大一改以前迂腐官僚的戾气,重现学术自由的光辉。唐少杰先生曾经撰写了一篇关于清华学生描写教授的文章,学生绝不会因为你是教授而笔下留情,那些不乏幽默和犀利的言语看上去是嘲笑,实际上正体现了当时清华大学不羁的风气和自由的传统[2]。

冯友兰先生曾说:“所谓‘人’,就是对世界社会有自己的认识、看法。”现在大学生普遍缺失对于世界的自我看法,很容易随波逐流、畏惧时势。为了防止这一现象产生,大学首先要振作自己的精神,只有自己解放了思想才能保证依靠它存在的大学生实事求是。

(二)大学自治。大学自治的最大贡献者非蔡元培先生莫属,1912年蔡元培开始对中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教育独立,教授治校。如蔡元培提出实行大学院和大学区制,为的就是实现大学“经费独立、立法独立、人事独立”,虽然这次尝试以失败告终,但“大学自治”思想已经深入人心了[3]。1937年胡适在庐山谈话中更坚定了恩师的思想,提出了三点要求:第一,现任官吏不得作公、私立大学校长、董事长,更不得滥用政治势力以国家公款津贴所长的学校。第二,政治势力不得侵入教育。第三,中央应禁止无知疆吏用他的偏见干涉教育。

2010年温家宝同志在施一公先生感慨中国办学自主权问题的时候,说了这样一番话:“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地思考、自由地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大学必须有办学自主权。”这一掷地有声的回答,希望能引起中国大学自治精神的觉醒。

(三)人文主义。竺可桢曾把浙大的校训定为“求是”,意在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思想,尽管浙大历尽沧桑还是没有磨灭其“民主堡垒”的独立意志,他还把大学比做灯塔,告诫学生不能降低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道德标准。张伯苓先生曾说:“我不给孩子们留财产,我给他们留德。”可见当时人格培养在大学中的地位。在培养人才方面,大多教育家提倡的是“通才教育”,即在教授专门知识的同时注重普通学科的发展[4]。在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学校规定文科生必须选一门自然科学,理科学生必须选一门人文科学,其目的是培养“通才”。梅贻琦先生曾感慨:“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所谓“大师”不仅有渊博的知识而且能在质疑和批评中茁壮成长。

科学教育并不能离开人文教育而独活,在我们“学习做事”的同时万万不可忘了“学习做人”。人文精神对大学来说就好似草木之于水那样,没有水的滋润和灌溉,草木必然是要凋零的。在逐渐市场化的今天,不能因为一部分功利性的利益而埋葬大学应有之精神。

二、大学精神内涵的建设

大学的自由、自治、人文精神可以说是促进大学发展的三驾马车,也是大学自发展以来最基本的精神传统。正是这三大精神赋予了大学浓厚的历史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我们应该以中国大学的传统精神内涵为基础在发展和建设文化的过程中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鼓励创新的原则。我国高等教育的传统理念就是追求创新、敢于突破,这是中国能一直繁荣昌盛的源源动力。在大学文化建设中应该鼓励创新,允许学生和教师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提供师生交流与辩论的场所。

(二)加强宣传的原则。在建设大学文化的过程中,传统精神文化的宣传非常重要。学校的校训、校歌等都是对高校历史传统和价值理念的最好表达,如北京师范大学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真切地反映出理论与实践、做人与做学问之间的辩证关系,不仅是该校师生规范自己的戒尺,而且是督促自己前行的鞭策。在建设高校文化的同时保存和坚持一定的办学理念,不断宣扬高校自身的价值观,加强师生对学校文化的认同感,并以此树立起一座精神高塔敦促师生们为此不断前行和努力。

(三)完善制度的原则。良好的制度规范是一所大学运行的基本条件,不仅包括学校用文字形式表现出的各种条例、守则、规章、纪律,还包括在学校长期发展中逐渐形成的行为方式及价值规范等[5]。在高校文化建设过程中首先要注意制度制定的民主性,鼓励师生广泛参与校规、校则制定,加强广大师生的主人翁意识。这样不仅有利于提高师生履行规范时的自律性,而且有助于把文字性制度上升为精神需要。

参考文献:

[1]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2]陈远.逝去的大学[M].北京:同心出版社,2005.

[3]陈平原.大学有精神[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张晋衡.大学论[M].北京:中国档案出版社,2010.

[5]彭兰,张泽麟.大学组织文化建设之思考[J].现代大学教育,2004(03).

猜你喜欢

精神内涵组织文化大学
“留白”是个大学问
《大学》
48岁的她,跨越千里再读大学
大学求学的遗憾
高校管理与高校文化之间的双向建构关系
舞台灯光的“光语效应”
论钢琴教育中的艺术审美
浅论中国传统节日的内涵及意义
西方油画肖像画的精神内涵
财会人员职业倦怠影响因素及管理建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