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英比喻差异的历史文化探源

2015-09-10董莲莲

考试周刊 2015年3期
关键词: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董莲莲

摘    要: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具表现力的部分,中日英三种语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比喻。但语言始终受文化背景的制约,不同的自然环境、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历史文化等背景因素,造成了中日英比喻的差异。因此,研究中日英比喻差异的历史文化渊源,对于跨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比喻    自然环境    宗教信仰    风俗习惯    历史文化

比喻是人类语言中最重要的修辞方法之一,是本体和喻体在一定的语境中,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紧密联系形成的。它可以增强语言表达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丰富的联想和强烈的共鸣,因此,在世界各民族语言中得到广泛运用[1]。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与写照,两者是密不可分的,每一种语言都承载特定的文化内涵。中日英三国的文化背景不同,生活环境和风俗习惯有异,导致三国人民相异的比喻思维,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的不同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同时是民族文化形成的重要物质条件,不同的自然环境对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影响[2],这种差异常常在比喻中体现出来。正如文化社会学专家司马云杰所说:“人类在不同的自然环境中所创造的文化是具有不同特质的。”[3]中国地处内陆,以农耕为主,属于大陆性文明。因此,以陆地上的事物做喻体的比喻比比皆是。如:斩草除根、拔苗助长、青黄不接、螳臂当车,蚍蜉撼树、宁做鸡头,不为牛后等。日本四面环海,是一个由四千多个岛屿组成的岛国,这样的地理位置促进了海洋文化的形成。因此,在日语的比喻中,多使用与大海有关的事物为喻体。比如:魚の目(“鱼眼”喻“鸡眼”)、沖にもつかず,磯にもはなれる(比喻前不着村,后不着店)、えびで鯛をつる(“用小虾米钓加吉鱼”喻“抛砖引玉”)、ほらを吹く(“吹海螺”喻“吹牛”)、腐っても鯛(“百鱼之王的鱼即使不新鲜了,也比其他鱼好”喻“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同样,英国也是大西洋上的一个岛国,四面环海,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在世界上占据领先地位。因此,英语中有许多与捕鱼、海洋、航海、船只等有关的比喻。如:“as close as an oyster”(“牡蛎难开口”喻“守口如瓶”)、to miss the boat(“错过这一船”喻“错过机会”),fish in the air(“空中的鱼”喻“缘木求鱼”),drink like a fish(“像鱼那样喝水”喻“大喝”)等。

同样比喻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不自量力的习语,汉语用“班门弄斧”,日语中却用“河童に水泳”(“教水鬼游泳”喻“班门弄斧”),英语中则是“teach fish to swim”(“教鱼游泳”喻“班门弄斧”),可见自然环境对语言的影响非常深刻。

二、宗教信仰的不同

中华民族的宗教文化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文化,其中佛教影响较大。汉语中存在大量体现佛教和道教思想的比喻,如:“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比喻正义的势力将胜过非正义势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比喻平时没有准备,临时慌忙应付,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比喻得过且过、胸无大志。类似的比喻还有很多,如:“有钱能使鬼推磨”、“不看僧面看佛面”、“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立地成佛”、“无事不登三宝殿”、“泥菩萨过江”等,这些比喻都是根据佛教用语创造的。汉语中还有来自于道教的比喻,如:“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

日本在宗教信仰方面深受中国的影响,因此有许多来自于佛教的比喻用语。如:門前の小僧習わぬ経を読む(“寺前小僧不学也会诵经”比喻“耳濡目染”)、仏の顔も三度(“佛祖的脸也不可抚摸三次”比喻“人的忍耐是有限度的”)等。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日本在继承与推广的同时,又吸收了其他宗教思想,发展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多神教”宗教信仰。日语中“神”这个词只是一个普通名词,不是某种神明的固定称谓,而是泛指的神或神灵,如:苦しいときの神頼み(比喻“临时抱佛脚”)、触らぬ神に祟(たた)りなし(比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捨てる神あれば助ける神あり(比喻“天无绝人之路”)等比喻,在日本人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

西方人信奉基督教,基督教的经典《圣经》对他们的语言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许多英语的比喻就来自于《圣经》,比如:“forbidden fruit(禁果),as clear as crystal(“像水晶一样清澈”,比喻清楚极了),as poor as the church mouse(比喻赤贫如洗),tell it not in gath(比喻不要声张),as wise as Solomn(“像所罗门一样聪明”,比喻极有智慧),Balaa’s ass said(“巴拉的驴说话了”,比喻哑巴逼急了也会说话)等。

三、风俗习惯的不同

“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中华民族、大和民族和大不列颠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风俗习惯或风俗民情,并且在比喻修辞中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汉语中常用“下饺子似的”来比喻人头攒动、人多拥挤,日语用“芋を洗うように”来比喻,英语则用“be packed like sardines”(许多人挤在一起,拥挤不堪,像沙丁鱼群一样)来比喻。饺子是中国人非常喜爱熟悉的食物,是典型中国饮食文化的代表,因而看到人非常多时,就很容易联想到煮饺子的情形。日本人用“芋洗い”来比喻,“芋”是各种薯类的总称,是日本人餐桌上常见的主要食物。沙丁鱼是西方人餐桌上不可或缺的美食之一,从沙丁鱼群就联想到了“许多人挤在一起”。爱洗澡的日本人用“湯水のように使う”比喻奢侈浪费,而土地广袤的中国则形象地使用“挥金如土”来比喻,水资源丰富的岛国英国用“spend money like water”来比喻。

汉语中的“正月十五贴门神(比喻做事拖沓,迟了时日)”、“鸡蛋里挑骨头”等,日语中的“下駄と焼き味噌”(“木屐和烤黄酱气味相同”,比喻外表相同实质各异)、“帯に短し、襷に長し”(“做腰带太长,做束衣袖的带子太短”,比喻高不成低不就。)等,英语中的“The proof of the pudding is in the eating”(“布丁好坏,一尝便知”,比喻空谈不如实践)等,都源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和生活经验。

四、历史文化的不同

中华民族、大和民族和大不列颠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深厚的思想底蕴,其中的差异性往往会造成比喻的独特性。中日英语言中大量的比喻表达都是源于三国不同的历史文化传统,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如:“说曹操曹操到”、“情人眼里出西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狐假虎威”、“他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等都是出自中国历史典故或文学作品。同样,日语中也有“弘法も筆も誤り”、“弘法筆を選ばず”等比喻表达。弘法是日本历史上的三大书法家之一。前者直译是弘法大师也有笔误,比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后者表面意思是笔法精湛的弘法大师无须选择笔,就能写出好字来,比喻有才干的人即使条件再恶劣也会圆满地完成任务。武士是日本幕府时代特有的一个阶层,武士道精神在日本存在了相当长一段时间,武士道精神崇尚正直、诚实、坚强、忠诚等美德。武士に二言はない(“武士言必信”比喻“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武士は食わねば高楊枝(“武士即使吃不上饭也装着用杨枝来剔牙”,比喻“打肿脸充胖子”)等,与“武士”相关的比喻表达很多。英语中也有一些来自于历史文化的比喻用语,或源自文学作品,或源自历史事件与典故。如:Pandola’s box(“潘多拉之盒”比喻“灾难、祸害、麻烦的根源”)来自于希腊神话传说,Judas(“犹大”比喻叛徒),Shylock(“夏洛克”比喻“贪婪、无情、残忍的守财奴”)等都来自于文学作品。Cross the Rubicon(“渡过鲁比肯河”喻意“决定冒重大危险,采取断然行动”)、burn one’s boats(“烧掉自己的船”比喻“破釜沉舟的决心”)、the die is cast(“骰子已经掷下”比喻“事情已经决定,再也不能改变”),这三个比喻来自于公元前49年,罗马执政庞贝和元老院共谋进攻恺撒的一段历史故事。

比喻富于表现力,是语言中最具活力的部分,如果不了解比喻的民族特色,就很难准确把握其中的比喻内涵,不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意思,甚至引起文化冲突。因此,了解比喻的民族特色,有利于中外文化的交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实现跨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方江英,陈梦然.从跨文化角度看日汉比喻的异同[J].浙江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80-183.

[2]梁洪英.汉英比喻比较研究[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04:32-36.

[3]司马云杰.文化社会学[M].山东人民出版社,1987:213.

[4]宮腰賢.事故ことわざ辞典[M].旺文社,1983.

[5]宮地裕.慣用句の意味と用法[M].明治書院,1982.

[6]李鑫华.英语修辞格详论[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历史文化
法国人的风俗习惯
少数民族作文教学改进优化措施探析
承德围场投资环境分析
探索满族中的风俗习惯之——猎鹰文化
长阳土家族文学生态研究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影响英语词汇发展的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