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自测题
2015-09-10
(满分:100分 时间:100分钟)
一、基础练兵场(28分)
1.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下列题目。(4分)
童年是一张张天真zhì nèn的脸,那时,一根五彩棒棒糖就能让我满脸欢笑。幸福是我那时的写照,和小伙伴喜笑打闹,委屈就噘嘴撒娇,无忧无虑像小鸟,躺在奶奶怀里睡觉。奶奶讲的故事如此美妙,槐花树下,奶奶慈详地看着我笑,赤脚在田野里奔跑……
(1)根据拼音写汉字。(2分)
zhì nèn ( )
(2)上段文字中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2分)
( )改为( ) ( )改为( )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校园人声鼎沸,不时掺杂着吉他演唱和悠扬的乐器旋律。
B.他一生著作等身,宏论盖世,为人谦逊,治学严谨。
C.因为消息来得太突然,大家面面相觑,不知所措。
D.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努力贯彻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坚决摒弃那种不尊重学生的耳提面命式的教学方法。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今年将是新中国第十四次也是新世纪以来第一次阅兵。
B.中考复习中,不少学生存在着复习重点不突出,时间安排不合理,有的甚至记住了前面的知识,又忘记了后面的知识。
C.一些地方之所以会出现对污染企业及其排污行为监管不力的现象,很大程度上与过于看重这些企业带来的经济利益从而忽视环境保护有关。
D.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反思,及时解决和发现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4.默写。(3分)
(1)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2)不必说 ,光滑的石井栏, ,紫红的桑椹。
5.阅读经典名著,回答问题。(6分)
(1)《汤姆·索亚历险记》中的汤姆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我”都具有
、 的儿童心理。(2分)
(2)读了《汤姆·索亚历险记》后,你觉得汤姆是个英雄吗?他有哪些英雄壮举呢?试举例说明。(4分)
6.根据下面提供的材料,提炼观点。(2分)
近代,西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迅猛发展,而中国在这些方面落后了。我们应当励志图强、奋起直追,虚心向西方学习,凡是好的、有用的都应该学,这是没有疑问的。但我们如果因此丢弃了“自我”,失去了自我的根基,忘记了“我们自己是谁”,那恐怕就要成为民族罪人了。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旦失去了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是标志文化特质、体现文化灵魂的哲学思维传统,那就很难“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终究要被淘汰出局。况且我们中华民族有着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独特的哲学思维个性,更应该发挥所长,为创造人类的新文化和新哲学做出应有的贡献。
7.综合性学习。(7分)
(1)“《好声音》震撼回归,新一代选手各显神通。”浙江卫视音乐性评论节目《中国好声音》第三季于2014年7月18日拉开序幕,有人创作了一副对联:“梦想乾坤真艺术,英雄欢庆好声音。”请你说说它的妙处。(4分)
(2)近年来,各大电视台为了提高节目收视率,竞相推出多档选秀节目,请就你熟悉的一档选秀节目写一则200字左右的短评。(3分)
二、阅读精品屋(32分)
(一)阅读《从军行》,完成8~9题。(4分)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四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其五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选自《唐诗三百首》,耐苇主人编,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
8.结合诗歌意象,分析这首边塞诗中景物的特点。(2分)
9.找出最能表明作者情感的句子,并分析其蕴含的情感。(2分)
(二)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10~13题。(11分)
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晋明帝年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问洛下①消息,潸然流涕。明帝问:“何以致泣?”具以东渡②意告之。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
(选自《世说新语》,刘义庆著,杨牧之、胡友鸣选译,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注释]①洛下:洛阳,西晋的都城。②东渡:指西晋灭亡,晋王室渡江,在江南的建康(今南京)建立新都。
10.用“/”给下面的句子标出语气停顿。(1分)
汝 意 谓 长 安 何 如 日 远
11.根据文义和学过的有关知识,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3分)
A.文中“举目见日”的“举”和“举头望明月”的“举”意思一样,都是“抬起”的意思。
B.文中“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一句中的“居然”和《山市》里“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一句中的“居然”意思相同,都是“显然”的意思。
C.文中“乃答曰”一句中的“乃”和《陈太丘与友期》一文中“去后乃至”中的“乃”意思不同,前者是“却、竟然”的意思,后者是“才”的意思。
D.文中“告以此意”一句中的“意”和《乐游原》“向晚意不适”的“意”都跟上文中“汝意长安何如日远”中的“意”不同,“汝意长安何如日远”中的“意”是动词,“认为”的意思,“告以此意”一句中的“意”是名词,“意思、思想”的意思,《乐游原》“向晚意不适”的“意”则是“名词,心情、神态”的意思。
1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元帝异之。
(2)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
13.下面的诗句,其情感与文中表现的思想情感相接近的是( )。(3分)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C.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D.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三)阅读《打橘子》,完成14~19题。(17分)
打橘子
俞平伯
陶庵说:“越中清馋无过余者,喜啖方物。”其中有一种是塘栖蜜橘。(见《梦忆》卷四)这种橘子我小时候常常吃,我的祖母她是塘栖人。橘以蜜名却不似蜜,也不因为甜如蜜一般我才喜欢它。或者在明朝,橘子确是甜得可以的,或者今日在塘栖吃“树头鲜”,也甜得不含胡的,但是我都不曾尝着过。我所记得,只是那个样子的:
橘子小到和孩子的拳头仿佛,恰好握在小手里,皮极薄,色明黄,形微扁,有的偶带小蒂和一两瓣的绿叶,瓤嫩筋细,水分极多,到嘴有一种柔和清新的味儿。
城头巷三号的主人朱老太爷,大概也是个喜欢吃橘子的,那边便种了七八棵十来棵的橘子树。其种类却非塘栖,乃所谓黄岩也。本来杭州市上所常见的正是“黄岩蜜橘”。但据K君说,城头巷三号的橘子一种是黄岩而其他则否,是一是二我不能省忆而辨之,还该质之朱老太爷乎?
从橘树分栽两处看来,K君的话不是全无根据的。其一在对着我们饭厅的方天井里。长方形的天井铺以石板,靠东墙橘树一行,东北两面露台绕之。树梢约齐台上的栏干,我们于此伸开臂膊正碰着它。这天井里,也曾经打棍子,踢小皮球,竹竿拔河,追黄猫……可惜自来嬉戏总不曾留下些些的痕迹,尽管在我心头每有难言的惘惘,尽管在他们几个人的心上许有若干程度相似的怀感。后之来者只看见方方正正的石板天井而已,更何尝有什么温软的梦痕也哉!
另一处在花园亭子的尽北畸角上,太湖山石边,似不如方天井的那么多,那边有一排,这儿只几株橘子而已。地方又较偏僻,不如那边的位居冲要易动垂涎,所以著名之程度略减。可是亭子边也不是稀见我们的脚迹的,曾在其间攻关,保唐僧,打水炮,还要扔白菜皮。据说晾着预备腌的菜,有一年特别好吃,尽是白菜心,所以然者何?乃其边皮都被我们当了兵器耳。
这两处的橘子诚未必都是黄岩,在今日姑以黄岩论,我只记得黄岩而已。说得老实点,何谓黄岩也有点记它不真了,只是小橘子而已。小橘子啊,小橘子啊,再是一个小橘子啊。
黄岩橘的皮麻麻札札的蛮结实,不像塘栖的那么光溜那么松软,吃在嘴里酸浸浸更加不像蜜糖了。同住的姑娘先生们都有点果子癖,不论好歹只是吃。我却不然,虽橘子在诸果实中我最喜欢吃,也还是比他们不上,也还是不行。这也有点可气,倒不如干脆写我的“打橘子”,至于吃来啥味道,我不说!——活像我从来没吃过橘子似的。
当已凄清尚未寒冽的深秋,树头橘实渐渐黄了。这一半黄的橘子,便是在那边贴标语“快来吃”。我们拿着细竹竿去打橘子,仰着头在绿荫里希里霍六一阵,扑秃扑秃的已有两三个下来了。红的,黄的,红黄的,青的,一半青一半黄的,大的,小的,微圆的,甚扁的,带叶儿的,带把儿的,什么不带的,一跌就破的,跌而不破的,全都有,全都有,好的时候分来吃,不好的时候抢来吃,再不然夺来吃。抢,抢自地下,夺,夺自手中,故吃橘而夺,夺斯下矣。有时自己没去打,看见别人手里忽然有了橘子,走过去不问情由地说声“我吃”!分他个半只,甚而至于几瓤也是好的,这是讨来吃。
说得起劲,早已忘了那平台了。不是说过小平台阑干外,护以橘叶吗?然则谁要吃橘子伸手可矣,似乎当说抓橘子才对,夫何打之有?“然而不然”。无论如何,花园畸角的橘子总非一击不可。即以方天井而论,亦只紧靠栏杆的几枝可采,稍远就够不着,愈远愈够不着了。况且近栏杆的橘子总是寥落可怜,其原因不明。大概有人“近水楼台先得月”了,相传如此。
打橘有道,轻则不掉,重则要破。有时候明明打下来了,却不知落在何方,或者仍在树的枝叶间,如此之类弄得我们伸伸头毛毛腰,上边寻下边找,虽觉麻烦,亦可笑乐。若只举竿一击,便永远恰好落在手底心里,岂不也有点无聊吗!
然而用竿子打,究竟太不准确。往往看去很分明地一只通红的橘子在一不高不矮的所在,但竿子打去偏偏不是,再打依然不是,橘叶倒狼藉满地,必狂捣一阵而后掉下来。掉下来的又必是破破烂烂的家伙,与我们的通通红的小橘子的期待已差得太多。不知谁想的好法子,在竿梢绕一长长的铅丝圈,只要看得准,捏得稳,兜往它往下一拉,要吃那个橘子便准有那个橘子可吃,从心之所欲,按图而索骥,不至于殃及池鱼,张冠李戴了。但是拉来吃,每每会连枝带叶地下来,对于橘子树未免有点说不过去哩。
老实说,打橘子及其前后这一段短短的生涯,恰是我的青春的潮热和儿童味的错综,一面儿时的心境隐约地回旋,却又杂以无可奈何的凄清之感。惟其如此,不得不郑重丁宁地致我的敝帚千金之爱惜,即使世间回响寂寞已万分。
拉拉扯扯吃着橘子,不知不觉地过了两三个年头,我自己南北东西的跑来跑去,更觉过得好快,快得莫名。移住湖楼不多久,几年苟且安居的江浙老百姓在黄渡浏河间开始听见炮声了。城头巷三号之屋我们去后,房主人又不来,听它空关着。六一泉的几十局象棋,雷峰塔的几卷残经,不但轻轻容易地把残夏消磨个干净,即秋容也渐渐老大了。只听得杭州城内纷纷搬家到上海,天气渐冷,游人顿稀,湖山寂寂都困着觉。一天,我进城去偶过旧居,信步徘徊而入,看门的老儿,大家叫他“老太公”的,居然还认得我。正房一带都已封锁,只从花园里踅进去,亭台池馆荒落不必说,只隔得半年已经有点陌生了。还走上楼梯,转过平台,看对面的高楼偏南的上房都是我住过的,窗户紧闭着。眼下觉得怪熟的,满树离离的红橘子。
再打它一两个罢!但是竹竿呢,铅丝呢?况且方天井虽近在眼底,但通那边的门儿深锁,橘子即打下也没处去找。我踌躇四顾,除了跟着来的老迈龙钟的老太公,便是我自己的影子,觉得一无可说的。歇了一歇,走近栏杆,勉强够着了一只橘子,捏在手中低头一看,红圆可爱,还带着小小的翠叶短短的把。我揣着它,照样慢慢的踱出来,回到俞楼,好好的摆在书桌上。
原来满抵桩带回来给大家看,给大家讲的,可是H君其时已病了,他始终没有看见这一只橘子。匆忙凄苦之间,更有谁来慢慢的听我那《寻梦》的曲儿呢。该橘子久查无下落,大概是被我一人吃了,也只当是丢了吧。城头巷三号之屋我从此也没有再去过了。
到北京又是四年,江南的丹橘应该长得更大了。打橘子的人当然也是一样,各人奔着各人的道儿,都忙忙碌碌地赶着中年的生活去,不知道还想得起这回事吗?如果真想得起,又想出些什么来呢?若说我自己,于几天懒睡之后,总算写了这一篇,自己看看实在也看不出所以然来,也只好就这样麻麻胡胡的交了卷。
(选自《旧时月色》,俞平伯著,黄湘金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本刊有删节)
14.阅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2分)
吃橘子——( )橘子——( )橘子——怀念打橘子的人
15.文章开头引用张岱《陶庵梦忆》中的一句话,有何作用?(2分)
16.文章的标题为“打橘子”,为何却从吃橘子写起?(3分)
17.仔细品读文中画线的句子,说说作者为何有凄清之感。(3分)
18.这篇散文的语言很有特色,请任选一个角度进行分析。(3分)
19.打橘子成了作者脑海中难以抹去的童年记忆,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是否也有这样的一抹记忆?如果有,把它写下来并说说你难以忘却的理由。(4分)
三、文笔展示台(40分)
20.请以“难忘童年”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叙事散文。
答案请点击《初中生世界》主页(www.czssj.cn)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