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中科学素质教育策略
2015-09-10林惠华
林惠华
摘 要: 科学素质教育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化学教学对于加强对学生的科学素质教育具有独特作用。
关键词: 化学教学 科学素质 教学功能 教育策略
实践证明,只要我们遵循教学规律、突出学科特点、注重方法策略就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一、科学素质的内涵,不失时机地引导
化学教师总是自觉不自觉地把学生的科学素质与学生获得的化学知识、化学理论划等号。认为只要传授了化学知识、讲清了化学原理就等于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质;学生只要在化学学科考试中成绩优秀,就能证明教师的教学水平高,学校的教育质量好。实际上仅仅把掌握了化学知识、化学理论看做是学生的科学素质,这既不是现代教育观的基本要求,又不是实现化学学科教学目标的唯一标准。学生的科学素质培养既包括科学知识理论的掌握,又包括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能力的培养,而且后者对学生科学素质的发展有更重要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的创造才能,才有可能更好地掌握科学知识、研究科学理论和探索科学的发展。例如,在化学教学中通过对原子结构、分子结构的讲解,不仅要使学生了解物质结构的奥秘,而且要让学生懂得世界是可以认识的、物质是可以认识的、科学真理是可以探究的,还要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掌握认识世界、探求真理的方法。又如,通过化学史上氧气的发现、氧化燃烧学说的建立、凯库勒苯环结构假说的提出、元素周期律实质性描述的不断完善,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在认识世界的道路上应当如何树立敢于批判错误、求真求实、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的科學的批判精神;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化学家在探索真理的道路上那种严谨的治学态度、丰富的想象力、坚定的科学信念和顽强的拼搏精神,借以培养自身的科学思想和科学品质。再如,在讲到氯气的漂白作用、氧化作用、置换能力等强氧化性特点时,经常采用一种“系列装置”,即让干燥的氯气通过湿润的红布祭、无色的淀粉碘化钾溶液、无色的溴化钾溶液、灼烧的铜片、加热的红磷和氢氧化钠溶液等验证氯气的化学性质。其中实验装置的设计与构思、仪器的安装顺序和技巧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然后对照教师事首准备好的演示装置进行比较。这样做不仅可以激发情趣、活跃思维,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科学能力。
二、突出化学学科特点,发挥实际教学功能
化学教学是以实验为依据、以理论为先导,通过对化学知识的学习,对实验过程的观察记录,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概括、综合,以达到形成概念、掌握理论、启迪心智、陶冶情操之目的。在化学教学中,学生可以动手操作有关实验,观察实验过程中所发生的现象,学生可以直接通过实验事实、运用化学原理,分析、判断、研究、解决化学中的实际问题。化学教学的这些基本特征有利于加强科学观察、科学测量等诸方面科学实验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科学认识、科学思辨、直觉思维、大胆想象等多方面的思维品质的培养,更有利于加强基本操作、基本技能等动手能力、设计能力和创造能力等科学能力的培养。比如,在酸碱中和滴定的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首先要熟悉酸式滴定管、碱式滴定管的洗涤使用方法,观察刻度的方法及及时处理减少因操作不当引起误差的方法,等等;同时可以通过熟练操作、仔细观察、认真记录、准确计算、对比实验、分析结果等具体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注意力与判断力。
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操作、观察、记录、分析、检验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细心、耐心、尽心,而且要求用心。不细心、不耐心容易出现实验误差,然而如果只强调细心耐心,不强调动脑筋思考问题,不遵循实验法则和科学规律,则一方面会造成实验结果不准确,另一方面有可能造成意外事故的发生。比如,在点燃氢气、甲烷气之前不检验纯度,加热乙醇、浓硫酸制乙烯不加沸石、不控制温度,无水醋酸钠加热制甲烷的试管朱干燥彻底,等等,不只是要求细心耐心就能做到的。化学实验既要细心,又要讲科学;既要有情趣,又要讲理念。
三、调整知识结构,优化教学过程
与其他学科的教学一样,化学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同时是一个复杂过程。它既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又是师生双方遵循一定规律共同运作保持和谐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而且是一个情境创设过程。所谓优化教学过程就是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结构和教学程序进行优化的过程,就是对教学系统中的构成因素进行合理组合、有效调控的过程,就是优化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主动认知、积极学习、善于学习的过程。教学过程的优化是加强科学素质教育的最重要策略,是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的基本保证。而优化教学过程的实质是既要优化教舜教的过程,又要优化学生学的过程;可以看出,优化教的过程和优化学的过程同样重要。化学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学生科学素质中最重要的一种科学能力,也是化学教学中较容易培养的一种能力。化学教学比较容易在情境的创设、化学材料的显现、反应现象的展示等方面为过程的优化提供更大可能性。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的主导地位应当充分显示,教学的启发功能应当尽力发挥,以便于使学生在学习过程、认知过程中的思维更加活跃,需求更加强烈,行为更加主动。教学过程优化的最佳效果应当是处于主体地位的学生的认知活动与整个教学过程更加和谐,更加“匹配”。
跨学科的体系渗透或知识综合是培养科学素质的时代要求。世界范围内的理科教学改革和课程改革之所以在综合课程或者在多学科的渗透方面进行探索,很重要的原因是为了促进科学素质的全面提高。比如,我们在讲到碳的同素异体时,把C60及富勒烯的发现、性能及应用等介绍给学生,不仅能使学生的化学知识与超导、电磁、催化、医药等科学知识相互联系、相互融合,而且可以使学生关注电子技术、材料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的研究成果和发展动态。又比如,讲到重金属化学,必然涉及重金属离子的毒性和环境化学方面的知识,我们可以把环境科学的有关内容介绍给学生,因为它是介于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综合性很强的边缘学科。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化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密切结合,更重要的是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两种教育的相互融合。综合课程改革,其核心问题主要在于使广大学生尽早接受和了解与新技术革命有关的学科基础知识,以培养学生预测、评价及批判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能力,从而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