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地理计算试题解析和备考策略
2015-09-10金卫东
金卫东
地理计算题主要考查考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而许多考生由于逻辑思维欠佳,难以进行准确的计算。综观2014年的高考地理试题,计算题的考查已经普遍化。本文笔者就对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中的计算题进行解析,以使考生掌握地理计算题的命题规律和解题技巧。
一、试题解析
1.推算经度和纬度。
一般可利用地方时(特别是正午时刻)、正午太阳高度、昼夜分布、晨昏线位置等推算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例1.(2014年高考海南卷地理)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的经度为 ( )
A.30°E
B.30°W
C.60°E
D.60°W
(2)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 )
A.10°N B.10°S C.50°N D.50°S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和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推算某地经度和纬度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题干没有直接表明图示的时刻为当地的正午时刻,但由图可知,地平线是南北方向,即在同一条经线上,此刻太阳正好位于当地的正南,说明是正午时刻。据此将该地与北京的时差转换为经度差,再利用两地的东西位置关系,计算出该地经度为30°E。
(2)C 如果题干没有说明图示为哪一天的太阳位置,我们一般可先将其看作是二分日或二至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当地的纬度,再进行选择。由图可知,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南,该地应位于北半球。经计算,若为二分日,当地纬度为45°N;若为夏至日,当地纬度为68°26′N;若为冬至日,当地纬度为21°34′N,故当地纬度介于21°34′N和68°26′N之间。
2.推断日期或节气、计算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
我们可利用晨昏线位置、极昼或极夜范围、太阳直射点位置推断日期或节气;利用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当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互余)和极昼或极夜范围计算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利用地方时计算正午时刻经线的经度。
例2.(2014年高考上海卷地理)读极地投影示意图回答问题。图中小虚线圆为极圈,大虚线圆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
(1)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2)该日正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 )
A.120°E、23°26′S B.120°E、23°26′N
C.60°W、23°26′S D.60°W、23°26′N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经度递增或递减方向判断地球自转方向、利用晨线或昏线判断昼夜半球、利用晨昏线的位置判断日期(节气)、利用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和晨昏线位置推算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1)D 东经度递增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依据上图中0°经线和120°E经线的位置可判断该投影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极俯视图;根据“AC段为昏线”和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昼夜半球(如右图),故120°E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子夜0时);根据“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可推出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2)C 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120°E经线地方时为子夜0时,故60°W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所以此刻太阳直射点位于上图中的D点,其地理坐标为(60°W,23°26′S)。
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日影长度。
根据某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太阳光线、物体、日影构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就可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日影长度。
例3.(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太阳能的分布状况、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日影长度与塔高比值的计算。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强,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
(2)C 太阳能光热电站由太阳能反光板、高塔等部件构成,众多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可能会误伤途经飞鸟。太阳能反光板可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使地表降温,作物减产;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飞机导航。
(3)D 右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角,L为塔影长度,h为塔高。P=cot(H)=L/h,当H=45°时,P=1;当H=90°时,P=0;当H>45°时,P<1;当H<45°时,P>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某地所在纬线与当日太阳直射纬线之间的纬度差)”计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66°34′、90°、43°08′,故北回归线上冬至日时P>1。
4.计算区时或地方时。
地方时或区时计算的关键是根据两地间的经度差和地球自转角速度,将经度差转换为时差或区时差,然后根据未知地方时或区时的地方与已知地方时或区时的地方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利用“东加西减”的方法,在已知的地方时或区时上加上或减去时差或区时差。
例4.(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地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
A.1日17时30分 B.1日21时30分
C.2日1时30分 D.2日9时30分
(2)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 ( )
A.冷锋过境时 B.暖锋过境时
C.低压控制下 D.高压控制下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区时的计算和适合卫星发射的天气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已知甲地的时区序号和区时分别为T甲、t甲,乙地的时区序号为T乙,求乙地的区时t乙,设甲、乙两地的区时差为△t,则t乙=t甲±△t。若乙地位于甲地东边,公式中取“+”号;若乙地位于甲地西边,公式中取“-”号。
若甲、乙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或一地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另一地在中时区时,则△t=︱T乙-T甲︱;若甲、乙两地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时,则△t=T乙+T甲(甲地到乙地经过0°经线)。
如果计算结果为:0时≤t乙<24时,则为当日;若t乙≥24时,则为明天,区时减去24小时,日期进一天;若t乙<0时,则为昨天,区时加24小时,日期退一天。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的区时,两个时区间的区时差为8小时,中时区位于东八区以西,利用上述计算公式经计算可知,国际标准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17时30分。
(2)D 卫星发射时要求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风速较小。冷锋或暖锋过境时、低气压控制下,都可能出现阴雨天气,而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5.划分日期比例图。
划分日期比例图的关键是判断零时经线(自然日界线)位置,先利用零时经线和国际日界线(180°经线)将全球日期分为两天,再根据零时经线和国际日界线的位置判断不同日期的范围。
例5.(2014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部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径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1)结合图文信息判断,与该客机飞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
A.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长
B.客机航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同
C.飞经a点时,乘客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
D.飞经a点时,客机受到向北的地转偏向力
(2)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
A.1/4 B.1/3 C.1/2 D.3/4
思路导航: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主要考查地表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太阳视运动方向、处在极昼期并位于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点的太阳方位、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利用零时经线和国际日界线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以及各自所占的比例。
参考答案及解析:(1)C 客机于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6月22日12时从北京起飞,7小时后北京时间为当日19时,a点经度为165°W,经计算此时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月22日0时。a点位于北极圈和夜半球中央经线的交点上,由于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a点出现极昼现象,太阳从正北升起、正北落下,0时太阳位于a点正北方;地表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北京到芝加哥沿着飞行方向的经度差为156.5°,处在劣弧的一面,北半球经过地表任意两点的大圆所在的劣弧凸向北极方向,故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短;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即太阳视运动方向,由图可知,客机航向大体向东,而太阳视运动方向向西;飞经a点时是向东飞行,故地转偏向力向南。
(2)D 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起飞,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故抵达芝加哥时,北京时间为6月23日2时,此时6月23日0时所在的经线为90°E。属于6月22日的范围是从90°E向西经过0°经线直至180°经线,共270°,占全球(360°)的3/4。
下面是一道计算“东半球处在白昼的范围”的试题,请同学们借鉴例5中的方法自己解答,其正确选项为D。
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120°E,30°N)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
A.1/2 B.1/3 C.1/6 D.1/9
6.计算总人口。
人口统计和计算是一个高频考点,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正确读取数据,明确各类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实际意义,通过数量关系建立计算公式,用已知的数据计算出未知的数据。
例6.(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直角坐标系数据的读取、利用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计算总人口数、利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倾斜角度推断人口增长特征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该国某时期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移民人数/该国同期总人口×100%。由此可得,该国某时期总人口=移民人数/该国同期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图中分别读取1910年、1930年、1950年、1970年、1990年、2010年的移民人数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并计算出相应年份的总人口和不计移民的人口数量(见下表),再将不同年份的总人口与第(1)题图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可得,正确选项为A。
(2)C 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不包括移民人数,即上表中的“不计移民的人口数量”,1910~1930年、1930~1950年、1950~1970年、1970~199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单位为百万)分别为33.5、22.5、57.6、39.4。
二、备考策略
地理计算主要包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尤其是北京时间;比例尺的计算、放大和缩小;利用比例尺计算距离;图幅面积的计算和大小比较;经度和纬度的计算;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计算;地理坐标的确定,尤其是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日影长度、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计算;日期或节气的推算;等高线地形图上绝对高度、相对高度、陡崖高度、陡崖顶端海拔、陡崖底部海拔的计算;对流层中气温、温差、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的计算;人口统计计算;等等。
复习时,我们要有意识地训练地理计算能力,明确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关系,掌握计算公式。审题时,我们要从试题所给的材料和图中细致、准确地读取数据,把握每一个细节,如数据单位、坐标轴的等分段、数据大小等,理清数据间的相互关系,构建计算关系式。解题时,我们要通过图文转换将问题直观化、形象化,对读取的数据进行准确计算,对计算的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然后将计算结果和实际地理问题进行结合,理解其地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