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程背景下人文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

2015-09-10李青青

考试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历史教学教学策略

李青青

摘 要: 近年来历史高考非常注重人文素养导向立意,这也是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历史教育本质上是人文教育,在素质教育中起着人格养成和文化熏陶的作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人文素养导 历史教学 教学策略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是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课程……掌握历史知识不是历史课程学习的唯一和最终目标,而是全面提高人文素养的基础和载体。”“历史教育对提高学生人文素养有着重要作用……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从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全面发展”。

一、当前历史教育的困惑

教育最终要解决的是人的发展问题,诚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育的艺术就在于让受教育者把周围东西加以‘人化’……从这些物品中感到人性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对人的爱。”但是目前教育被不断肢解化与工具化。

一位中学历史教师讲过这样一段真实的经历——当年,他有一名在高考历史学科中取得了优异成绩的得意门生,升入大学后的第一个元旦给他寄来了一张精美的贺年卡。贺卡上写着这样几句顽皮的话:“亲爱的老师,真抱歉,当我给您寄这张贺卡时,我才突然发现,您花费了那么大心血教给我的那些历史知识,我已经将它遗忘在早晨长跑的跑道上了,湮没在拥挤嘈杂的餐厅里了,丢失在周末联欢的舞会上了……真不好意思,现在,您辛辛苦苦教给我的历史我已经把它们全部奉还给您啦……”

这个案例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从这位刚刚离开中学校门的学生那略带调侃意味的无奈话语中,我们能感悟到什么呢?显然,传统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对知识的传授备受推崇,一向被当做历史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看待。然而,上述案例却表明,事实上,在较长一段时期里,即便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做得最扎实、最有效的历史基本知识的传授,其教学效果也远不像我们主观上估计得那样好。为什么学生离开中学历史课堂才仅仅四个月就基本将那些看上去已经烂熟于心的历史基本知识遗忘了呢?为什么在学生心目中,认为除了知识点接受之外,从历史课上再也感受不到其他方面的收获呢?很明显,一个最普遍和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已经将历史课完全窄化为历史知识的单一授受与识记了,而且,这种对历史知识的教与学基本变成机械灌输与死记硬背。于是,学生不再是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已经变成完全丧失“自我”的被动的知识“储蓄罐”了。这样,我们传授的历史知识就完全失去了固有的精神、文化、智慧与情感等丰富的生命意蕴,而变成一堆毫无意义的僵死的知识点、知识线或者知识面。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正是我们把原本“活生生”的历史抽去了灵魂而教“死”了。我们追求的以教育促进“人的解放”和生命主体性张扬的理想只能是无法实现的奢望。

二、历史教育的本质

美国教育家杜威讲过一段非常有名的话:“知识具有人文主义性质,不是因为它是关于过去人类的产物,而是因为它在解放人类智力和人类同情心方面作出了贡献,任何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都是人文主义的,任何不能达到这种结果的教材连教育意义都没有。”历史教育的本质是人文素质教育。首先,从历史学科内容看,历史是人通过劳动而诞生的过程,历史学是记载人的功业,以人及其活动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有人称之为“人学”,不同于以物为研究对象的自然科学。自然科学研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主要问题和最终目标是解答事物“是什么”和“为什么”。历史学不仅要求说明“是什么”和“为什么”,而且要求判断“该怎样”,即不仅要有事实性认识的层面,而且要有价值性评判的层面,以一定价值取向和理想目标为依据,对研究对象作出是非善恶的价值和道德评判。其次,历史学习与研究方法与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相比,更强调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与沟通,强调在理解、体验之中实现对历史事物的认识。这是历史学方法上的人文性。历史教学在本质上就是以活生生的历史事实的再现为依托,通过科学解释和分析形成历史知识,由此丰富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磨炼学习主体的精神品质。

再次,中学历史教育面对的是正值花季的青少年,他们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达到的高度决定未来人类的历史发展方向。历史作为人类以往实践的集体记忆,能更全面、更综合地为人们提供价值理性的累积经验,并从历史上因价值理性的缺失而导致的社会发展失衡中为人们提供深刻的教训。这就要求我们能从中学生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情感特征出发,让历史教学浸润在人文氛围之中,带着丰富的情感色彩,并给予他们精神上的磨砺和馈赠,以取得知识、思想、能力与情感教育合一的效果。

三、人文素养导向的历史教学策略

我们无法还原本真历史,但可以努力使历史课程有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塑造健全人格,学会评价历史,以史为鉴。对此,历史课堂教学中培育学生的人文素养可以通过“文本解读、究踪溯源、生成感悟、以史为鉴”四个步骤。

1.文本解读

我们对历史的认知主要来源于现有文献,对文献的文本解读能力是学习历史的基础性要求。现高中历史题型几乎都以材料题形式出现,对学生文本解读能力的培养顺应时代需求;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通过对文本资料的搜索和筛选,按照一定结构进行知识重组,生成或支撑新的观点,也是知识的再创造。

中学历史教学文本:基础性文本(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目标性文本(教学要求和考试说明)和拓展性文本(文献资料、网络资源……)指导学生文本解读方法:第一,泛读与精读。泛读就是通读性史料文本广泛阅读,精读就是阅读目的指向性明确,如为生成或印证某种观点、考据与考究……第二,开放的视角,多元解读。如文本来源的多渠道(出版时代、资料版本、呈现形式、原创和引用……)关注史料来源的多视角,解读文本提供者的意图、时代背景、作者身份、写作目的、受众对象……第三,教科书与拓展性文本之间的关系。提供新史料,创设历史教学新情境;与文本观点相符或相左,或相互印证、互相补充。

2.究踪溯源

任何历史表象均是多维度的社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都有其复杂且深刻的社会原因。我们要教会学生批判性地阅读和有逻辑地思考,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历史课程应该有助于学生对历史表象究踪溯源,增强历史洞察力。探究什么?如历史发展规律和趋势、干预历史进程的因素和影响、历史人物在社会进程中的作用、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价、从历史角度探究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等。

探究学习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对探究问题的合理设置,是决定探究效度的关键,如问题的梯度(可达成)、可探究性、可体验、需合作……教师主持学生的探究,关注学生的活动过程,引发学生的思考,组织学生的探究,促进学生的体验与再思考。

3.生成感悟

学习历史的目的不只是掌握历史知识,知道史实并不等于懂历史,有知识并不说明有智慧、有知识并不意味着有文化。要内化为理念,提升为解决问题的能力,才有智慧和文化内涵,如精神价值、生活方式、集体人格。历史教学的高尚目标是学生人格塑造——立德树人,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形成。对学生个人价值方面的体现: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促进个性健康发展,有助于学生生涯规划和职业规划等。社会价值方面的体现:教育将为未来培养出什么样的社会人。有助于学生形成“敬畏史实、敬畏规则、敬畏道德”的社会意识,塑造独立且健全的人格,提升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对社会的责任意识。

历史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提炼观点、生成感悟的能力:指导学生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基础上,对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历史人物的相关社会行为生成观点;激发和不断提升学生对历史表象有所感悟的意识和能力。学会反思,学会质疑:引导学生学会结合社会现实,对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和社会影响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质疑意识,有能力从历史现象的学习中积极发现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4.以史为鉴

历史教学应该有助于学生学会自主表述和评价过去、分析和感知现在、展望和预测未来,以史为鉴。应该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了解和思考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史为鉴地关注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在认识历史发展基本脉络的基础上提高人文素养。知道历史事件的背景与原因、影响与作用等社会因素,理解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与偶然性,认识历史人物发挥历史作用的时代背景和条件,如时势造英雄、英雄影响历史、从历史人物的嘉言懿行中汲取智慧和人生经验……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科学理论和方法认识历史规律和现实问题。学会感知和认识历史发展规律,进而学会整理和分析历史规律和社会发展趋势。指导学生应用学习历史的方法,分析他们关心的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理解现实生活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猜你喜欢

历史教学教学策略
低年级写话教学策略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写话教学策略初探
浅谈复习课的有效教学策略
舞蹈教学策略之我见
高中英语读后续写的教学策略
历史教学中学生证据意识的培养策略研究
交互式电子白板在历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