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思考

2015-09-10陈占先

考试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形象思维天平一节课

陈占先

1.数形结合,培养形象思维能力

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中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学科,总的来说,数学是数与形结合的学科。不同类型的数学图形,提供了大脑形象思维的表象材料,调动了右脑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了形象思维能力,促进了个体左右脑的协调发展,使人变得更聪明。

如课本中配合应用题的具体情节而设计的插图,开辟了学生形象思维的天地,增强了刻苦学习的意志。又如课本中出示的例题和复习题,表示数量关系时,运用绚丽色彩和各种小动物、植物、大河、山川,现代的飞机、汽车、轮船、卫星、建筑,古代的文物、书籍……这些不仅对理解数量关系有利,而且对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审美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再说应用题教学,因为应用题是事理、文理、算理三者的结合,所以应用题的原型比较复杂抽象,学生摄入大脑后难以形成清晰的表象。如果采用数形结合的方法画出线段图,便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表象,使隐蔽复杂的数量关系变得明朗。例如:“小亮的储蓄箱中有18元,小华储蓄的钱是小亮的5/6,小新储蓄的是小华的2/3,小新储蓄了多少元?”这题学生往往难以确立单位“1”的量。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画出如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根据线段图可以很快列出算式:18×5/6×2/3-10(元)。

线段图具有半抽象半具体的特点,既能舍弃应用题的具体情节,又能形象地揭示条件与条件、条件与问题之间的关系,把数转化为形,明确显示已知与未知的内在联系,激活学生的解题思路。这里线段图的运用、数与形的结合,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再造性想象,不仅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而且实现了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补。

2.通过反复实验,在学生头脑中构建天平模型

在小学数学中,天平即等式。天平思想的建立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的范畴中,任何解方程计算的应用题都有一个等式存在。找到等式,就存在解方程的问题。天平思想的建立,可以避免大量计算公式的记忆,使数学活起来。在解方程中,旧教材中必须记忆大量的加减乘除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式。树立天平思想后,只要两边同时加减或乘除相同的非零数,就可以轻松解方程。并且当出现3x+3=6x时,在旧教法中,就要重设x或放弃计算。但有了天平思想,交换方程左右两边数据即可计算。同时,建立天平概念对等量代换的教学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例如奥数题:“一个白球的重量等于三个红球的重量,一个红球的重量等于两个黑球的重量。问一个白球的重量等于几个黑球?”在这类题中,学生通过反复实际操作,形成清晰的天平理念,用于实际解决问题。速算的基础是反复在算盘上进行加减法的计算,使算盘的每一格及计算过程深深地刻印在脑海中,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听到数字时,脑海就进行计算。同样,天平思维的培养也在于反复练习,经常运用。在实际训练中,学生通过自制简易天平玩买卖东西游戏,可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热情。

3.要立足于课堂

工夫要下在课内,灵活地把它贯穿各教学环节中,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3.1加强动手操作,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的思维方法。小学生的年龄特征表明,他们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为了适应这种思维方式,就要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通过具体材料感知作为支撑,建立表象,逐步抽象。

3.2重视学生的“说”,引导学生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维。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正确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语言的参与。并且从低年级开始就要加强语言表达训练,我在教学中经常鼓励学生积极地说、大胆地说,说时声音要响亮,培养学生爱说的习惯。虽然低年级学生说得缺乏条理,但要鼓励,慢慢地变得完整、流利。引导学生完整地表达数学含义、数学知识的算理,促进知识的内化和思维能力的发展。

3.3精心设计提问,引导学生学会思考的方法。提问要有思考价值,并留有一定时间和空间,促进学生主动思考,培养多向思维能力。

3.4增加练习的思维含量,注重练习设计,引导学生学会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方法。思维能力的培养需要在强化练习中实现,通过综合性练习,使学生在观察、比较、分析中找出规律,启迪思维,开发智力。

4.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贯穿在每一节课的各环节

不论是开始的复习,教学新知识,组织学生练习,都要注意结合具体的内容有意识地进行培养。例如复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有经验的教师给出式题以后,不仅让学生说出得数,还说一说是怎样想的,特别是当学生出现计算错误时,说一说计算过程有助于加深理解“凑十”的计算方法,学会类推,而且有效地消灭错误。经过一段训练后,引导学生简缩思维过程,想一想怎样很快地算出得数,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在教学新知识时不是简单地告知结论或计算法则,而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最后归纳出正确的结论或计算法则。例如教学两位数乘法,关键是通过直观引导学生把它分解为用一位数乘和用整十数乘,重点是要引导学生弄清整十数乘所得的部分积写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两位数乘的步骤。学生懂得算理,自己从直观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计算方法,不仅印象深刻,而且发散思维。在教学中看到,有的老师注意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是贯穿在一节课的始终,而是在一节课最后出一两道稍难的题目作为训练思维的活动,或者专上一节思维训练课。这种把培养思维能力局限在某一节课内或者一节课的某个环节内,是值得研究的。当然,在教学全过程始终注意培养思维能力的前提下,为掌握某一特殊内容或特殊方法进行这种特殊的思维训练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代替教学全过程发展思维的任务。

5.注重教给方法,启迪学生思维

教给学生数学思维的方法,犹如交给学生一把开启数学智慧之门的“金钥匙”,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因此,教师不应充当知识的“授予者”,而应当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促进者。具体地说,教师首先要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地寻找(提出)问题,并积极地承担解决问题的责任。同时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也应当帮学生承担起责任,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真正促进者。

猜你喜欢

形象思维天平一节课
说说天平的使用
天平使用前后的两次平衡
我最喜欢的一节课
形象思维中疏与密的处理
高中数学形象思维能力培养策略
天平的平衡
托马斯的一节课
胆战心惊的一节课
创意也爱“形象”——形象思维法
形象思维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