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生物实验课教学中如何打造高效课堂

2015-09-10雷耀华

考试周刊 2015年34期
关键词: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实验教学

雷耀华

摘 要: 本实验要求学生利用不同显色剂,尝试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蛋白质和淀粉的方法。实验难度不大,但因检测项目多,所需时间较长,很难在一节课内完成。本文对一些检测方法进行简化改进,以期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快、更高效地完成实验,促进三维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 高中生物 实验教学 高效课堂

1.实验改进方法

1.1还原糖的鉴定

1.1.1实验原理

斐林试剂为0.1g/mL的氢氧化钠和0.05g/mL硫酸铜配制而成的淡蓝色Cu(OH)■沉淀的悬浊液。Cu(OH)■与加入的葡萄糖在加热的条件下,能够生成砖红色的Cu■O沉淀,而葡萄糖本身则氧化成葡萄糖酸。用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时,溶液变化过程为:浅蓝色→棕色→砖红色沉淀。

1.1.2遇到的问题

①所需苹果或梨的匀浆需要利用榨汁机提前制取,于课前分发至各实验小组,易产生褐变反应,使颜色加深,影响实验效果;②若改为现场榨取,则存在耗时、安全性、清晰实验器具难度较大等问题。③直接利用匀浆检测,不利于学生对“组织”这一概念的直观认知与理解,降低实验乐趣。

1.1.3实验改进

将苹果或梨去皮,用刀片将切取的苹果片或梨片切碎,直接放入试管后利用玻璃棒捣碎,加入适量刚配置好的斐林试剂,水浴加热可改成酒精等直接加热,片刻就可以看到试管内的液体颜色变化为:蓝色→橘黄色→深棕色→砖红色。

优点:直接利用新鲜苹果或梨制成待测材料,不易产生较重的褐变反应,还有助于加深学生对“组织”这一概念的直观感受和理解;直接对试管加热大大节约了时间;因被测材料含糖浓度较大,实验现象明显;每实验组只需一个苹果或梨,即可满足一个年级十几个班对材料的使用需求,降低了实验成本。

不足:用玻璃棒不能完全将待测组织捣成匀浆,会残留大小不等的碎块;产生的沉淀不能完全沉入试管底部,会积累在碎块的缝隙之间;由于未进行稀释,待测样液含糖量较高,反应产生的颜色较“砖红色”深。

1.2脂肪的鉴定

1.2.1实验原理

苏丹Ⅲ在脂肪中的溶解度比在酒精中的溶解度大,当用苏丹Ⅲ的酒精溶液处理含有脂肪的生物组织时,酒精中的苏丹Ⅲ进入脂肪中,将脂肪染成橘黄色。苏丹Ⅲ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橘黄色,苏丹Ⅳ染液遇脂肪的颜色反应为红色。因为苏丹Ⅳ染液与脂肪的亲和力比较强,所以,染色的时间更短,一般为1min左右。

1.2.2遇到的问题

①花生浸泡时间太短,切片易发生碎裂或卷曲,浸泡时间太长,则组织太软,切片不宜成形。②学生徒手切出高质量的切片难度较大,因切片往往较厚,细胞层叠,影响染色与观察效果。③花生组织较硬,不易将细胞压散成薄层。因切片薄厚不均,利用显微镜寻找到理想的观察位置,较为耗时。④因经验不足,切片时易切破手指。⑤若利用花生种子匀浆,则不利于学生对“组织”这一概念的认知与理解。

1.2.3实验改进

1.2.3.1花生泥法。将浸泡过的花生种子横切为两半,利用刀片在切口上沿一个方向轻轻刮取少量糊状花生泥,直接涂抹于载玻片中央,经染色和漂洗后制成临时装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被着色的大小不等的球形脂肪油滴。

优点:刮取花生泥难度较小,组织易分散开,染色效果好,易于观察,还能加深对花生“组织”这一概念的理解。

不足:刮取的花生泥中多为破碎的细胞,观察到的往往是大小不等的被染色的脂肪颗粒,较难观察到完整的细胞及其中存在的脂肪颗粒。

1.2.3.2利用动物脂肪。取少量猪(注意穆斯林的宗教信仰问题)、牛或羊的新鲜脂肪(俗称的“肥肉”部分),利用刀片刮取或用剪刀剪下少许动物脂肪组织,直接置于载玻片中央,经染色和漂洗后制成临时装片进行观察,很容易看到清晰完整的被着色的脂肪细胞。

优点:动物脂肪组织较软,细胞易分散开,染色效果好,显微镜下易观察到被染色的完整的脂肪细胞;装片制作简单、迅速、安全,为观察节约了时间;加深了对动物脂肪“组织”这一概念的认知和理解;所需材料易得,耗时很少,节约成本。

不足:脂肪油脂较多,需要洗涤剂清洗手及实验用具。

1.3蛋白质的鉴定

1.3.1实验原理

双缩脲试剂的成分是质量浓度为0.1g/mL的氢氧化钠溶液和质量浓度为0.01g/mL的硫酸铜溶液。在碱性溶液(NaOH)中,双缩脲(H■NOC—NH—CONH■)能与Cu■作用,形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这个反应叫做双缩脲反应。由于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因此,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发生颜色反应。

1.3.2遇到的问题

①豆浆或鲜肝提取液需提前制取,易变质腐败,不宜存放,较难满足一个年级三至五天的连续使用。②蛋清稀释液易粘于试管内壁,不易清洗。

1.3.3实验改进

1.3.3.1用袋装纯牛奶替代豆浆。

优点:使用方便,材料新鲜,不易变质,材料易得,实验现象明显。

不足:因不同品牌的纯牛奶蛋白质含量不同,增加了实验现象的不可控性。

1.3.3.2利用大豆种子。将新鲜干大豆种子去皮,用刀片在子叶上沿一个方向轻刮数下,将刮下来的粉末置于载玻片中央,先滴加少量双缩脲试剂A液混合均匀,再滴加少量双缩脲试剂B液,充分混匀后盖上盖玻片,置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大小不等的圆形紫色颗粒。

优点:材料易得,操作简单,染色效果较好,加深对大豆“组织”概念的认知与理解。

不足:制成的临时装片需用显微镜观察,增加该项鉴定的难度。

1.4淀粉的鉴定

1.4.1实验原理

淀粉是白色无定形的粉末,通常由10%~30%的直链淀粉和70%~90%的支链淀粉组成。溶于水的直链淀粉借助分子内的氢键卷曲成螺旋状。如果加入碘酒,碘酒中的碘分子就嵌入到螺旋结构的空隙处,并且借助范得华力与直链淀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种分子量较大的络合物,这种络合物能够比较均匀地吸收除了蓝光以外的其他可见光,因此使淀粉呈现出蓝色。

1.4.2发现的问题

①马铃薯匀浆需提前制取,淀粉颗粒极易沉淀,且黏度较大,不易搅拌,需在每次取液前充分搅拌,否则实验现象不明显。②制备的马铃薯匀浆易发生褐变反应,使颜色加深,影响实验效果。

1.4.3实验改进

用刀片切下一小片新鲜马铃薯片,刮取少量糊状组织涂于载玻片中央,滴加少量碘液,迅速就能看到被染成蓝色的颗粒。如果时间允许,则最好制成临时装片至于显微镜下观察,可以看到蓝色的大小不等的球形淀粉颗粒。

优点: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材料新鲜度高,染色效果明显;显微镜下看到的蓝色淀粉颗粒能加深学生对马铃薯“组织”富含淀粉的直观认知与理解。

不足:用显微镜观察增加了实验难度。

2.实验改进的目的

2.1增加方便度

经改进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降低耗材成本,实验效果明显。

2.2提高新鲜度

所有实验所需材料都是现场制备,保持较高的新鲜度,提高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2.3加深认知度

“组织”由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一群细胞和细胞间质构成,直接使用匀浆弱化了对这一概念的理解,改进后所有待鉴定材料均现场直接制取,有助于学生对不同材料组织中成分差异的直观感受,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4提升参与度

本改进尽可能地减少了教师的“提前准备”,尽量让学生以主体的方式参与,体现新《课标》精神,提高学习的乐趣和积极性。

3.注意问题

3.1增设教师演示实验

上课前,教师应该将四个实验的正确结果分别展示在讲台或者屏幕上,并作扼要介绍,必要时可以作简单模拟,使学生明确实验改进的地方,以便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教师的演示作比较。

3.2注意安全

加热试管中的溶液时,应该用试管夹夹住试管上部,同时试管口不要朝向实验者,以免试管内溶液沸腾时冲出试管,造成烫伤。使用刀片时注意力度,避免不必要的划伤。

3.3注意对比

做还原糖和蛋白质的鉴定实验时,预留一部分样液,以便与鉴定后的样液颜色变化作对比,增强实验的直观度和可信度。

3.4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能力

如当每组两个学生中的一个在对试管进行加热的时候,另一个学生可以准备好下一个实验所需的材料,以便合理分配实验时间。当一个学生制作临时装片时,另一个学生可以调试显微镜。完成实验时,一个学生洗刷试管、清洗玻片和整理显微镜,另一个学生整理实验台面和清理垃圾等。

猜你喜欢

高中生物高效课堂实验教学
小议初中化学演示实验教学
电容器的实验教学
对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认识和体会
试论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措施
分析高中生物的绿色生物实验
新课标下书法高效课堂教学探究
影视资源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如何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提升教育智慧,打造高效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