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教学走进生活
2015-09-10张大奎
张大奎
摘 要: 数学来源于生活,学习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教学中若能与学生一起走进生活,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就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身边到处都有数学问题,可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热爱数学,用心学习数学,并在实践中应用数学,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答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数学教学 生活实际 数学知识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数学研究的是客观世界的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它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实际事物。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从生活实际出发,把教材内容与“生活现实”有机结合起来,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可以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同时也使他们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
1.联系身边实际问题,一步步寻找解答方法。
新编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的教学后,在巩固练习中,我出示第24页第8题中的四个条件:玩具熊猫9元、塑料皮球6元、文具盒8元、圆珠笔5元,然后提出问题:张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78元,买一种文具用去75元。李老师买了哪种玩具,哪种文具?各买了多少?这道题,条件多,问题也多,学生乍一看,懵了。教师设疑:同学们明白题目的意思了吗?相互讨论试试看。谁能说一说:题目是什么意思?生:“张老师买一种玩具用去78元,是说张老师买熊猫玩具和塑料皮球玩具中的一种,刚好用了78元,只要用78除以9或6,余数为0就知道买哪中玩具了。”一语道破玄机,一下就把解答问题的方法引到了所学的“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上了。接下来就不用说了,同学们纷纷拿起笔开始做题。
2.贴近学生实际生活,一步步地引出概念,计算法则。
例如,第六册课本第71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教学,我先直接提问:“老师写字的黑板和墙壁上的电视机屏幕哪个大?”让学生说出它们面积的大小是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得出一个“直接观察法”;再出示两个等宽但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两个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两个长方形既观察不出又比较不出它们的大小,怎么办呢?把问题交给学生,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这样组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受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又如,小括号的教学可以这样进行:老师在黑板上出示8+6×5与6×5+8两道算式,先让学生复习四则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如下:一位工人叔叔上午工作3小时,下午工作4小时,平均每小时做12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多少个零件?(要求学生列出综合算式)学生列式如下:12×(3+4)。老师让学生比较6×5+8与12×(3+4),提问:同学们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很快得出结论,后面一道题的加法有小括号。同学们会计算吗?从而引出课题,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含有小括号的四则运算的计算法则。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学习是为了应用。因此,教师应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数学意识。
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第一单元“认识方向”后,从单元检测效果看,有少数几个同学的成绩很不理想,原因之一接受能力教差,另一原因是把“谁在谁的什么方向”与“地图本身的方向”弄混淆了。鉴于这种情况,我把这些学生带到操场的最东边,说:“你们现在是在操场的东边,是相对于操场来说的。”然后任选两位排列好,说:“张三同学在李四同学的东边,而李四同学在张三同学的西边,两人都在操场的东边,比较的对象不同,不能把比较的对象与地图本身的方向弄混淆,明白了吗?”通过联系实际,增强了学生的数学意识,效果很好。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题能力。
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以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生活的环境。例如,学了第一单元“认识方向”后,我经常在教室里随便叫几个同学,提问:“谁在谁的什么方向?”学了“24时计时法后”,经常提一些与时间相关联的问题,例如:“从11:40开始,再过1时30分是( ),( )里是填时刻还是填时间的长短?”“小明7:50到校,11时50分放学,他上午在学校的时间是多少?”等等,通过创设情境,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