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小组合作中学生假参与的应对策略研究
2015-09-10徐娜
徐娜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是国家基础教育课程中规定的一门必修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和生成性等特征。要有效实现课程价值,切实提高学生发展的有效性,其中最重要一点是培养学生团结、协调的群体合作精神。以多人小组为单元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营造有利于发展人际关系的教育环境,促使学生在主题活动中开展搜集资料、设计、思考、交流、表达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从而在合作中收益,在合作中共享,在合作中健康成长。本文立足于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实践与思考,就小组合作中学生假参与现象解析,提出一些应对性策略。
关键词: 小学综合实践 小组合作 学生假参与 应对性策略
自新课程施行并纵深推进以来,以小组合作为重要表现形式的“自主、合作、探究”已成为教学改革活动中的关键词和三大主要学习方式。什么是小组合作学习呢?顾名思义,指把个体差异作为一种教学资源,为了完成共同的主题任务,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元,充分展示各自思维并相互交流,把组内不同思路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把个人独立成果转化为小组共有成果,以群体性智慧更好地解决问题的一种互助式学习方式。小组合作学习模式已逐步成为一种流行性时尚和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如何进一步优化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活动中的小组合作形式呢?本文从以下几方面作探究,抛砖引玉,期望能为后来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一、小组合作中学生假参与现象及其成因
时至今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日益赢得了校园内各类课程教学活动的认可、青睐和推崇。然而透过繁华表象沉静看其实质,不难发现在实际运行中存在多元化学生假参与、假合作、假探究现象,直接导致“合而不作”、“合而滥作”的低效性。主要体现在:(1)学生参与合作的主动性不够。小组成员在接到合作任务后,既不商量又不讨论,或埋头单干或另有所为,使小组合作流于形式。(2)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够均衡。无论在组内自由发言还是小组汇报发言,优等生始终占据优势并把握主动权,那些潜能生群体则成了可有可无的陪衬角色。(3)组内成员角色分工不到位。一方面教师经常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很少全面考虑科学、合理的均衡搭配,另一方面组内角色相对固定化,如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往往代表小组汇报发言,尤其潜能生群体只是“为他人作嫁衣”。(4)学生合作不够充分。由于小组之间存在不平衡性,加上课堂时间的短暂性,部分小组完成了任务,教师急于让各小组汇报合作成果,然后匆匆结束并进入到下一个环节。(5)教师并非引导者而成了实际控制者。许多教师只是按既定教学计划和设计,把学生朝着事先设计好的教学框架里“赶”,某种程度而言,往往成了学生思想火花的扼杀力量。(6)教师评价不够全面。一些教师在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评价时,往往是“重成果、轻过程”,重视对小组整体评价,忽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评价。
形成上述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学生层面的,如准备不充分,动手能力较差,参与面不广,配合不积极,不敢大胆表现自己等;也有来自教师层面的,如主题活动缺乏情趣性或挑战性,小组搭配时优化不够,在角色分配上指导不够,时间掌控不够科学,评价缺乏全面性等。所有这些都是有效消除学生假参与现象的重要抓手。
二、对综合实践小组合作中学生假参与现象的策略性应对
1.本着取长补短的原则合理分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关键词是“动手做”,“动手做”需要的不仅是情趣,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能力。因此,合理分组既是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第一步,又是不容忽视的关键之举。本文认为,小学综合实践科任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全面发展”的指导思想,可在把握学生动手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按照“个性差异、取长补短”原则实施合理化分组:把“喜欢做”与那些“不喜欢做”的进行组合,从而以“做”带动“不做”;把性格外向、开朗大方、善于表达的与那些性格内向、胆小怯懦、不善表达的进行组合,从而以“敢说”带动“不敢说”;以自愿为原则,把优、中、差三类进行组合,从而实现“以好帮差促中”的培养目标;把男女学生进行搭配组合,以有效促进性别差异的互补性……值得强调的是,这种小组分配并非固定不变的,相反,要本着实际情况做出适当调整,保持小组合作的新鲜活力。
2.本着用人所长的原则科学分工。所谓分工,就是工作角色的准确定位。在分工问题上只有做到“用人所长、科学精准”,才能激发每一组员的工作热情,从中赢得最大的小组合作效应。一般情况下,许多教师对小组内角色分工常常带有指令性和偏向性,譬如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由小组内优秀者担任等,这种做法实质上就是“扬一人而抑众人”,久而久之,势必形成学生“三假(假参与、假合作、假探究)”现象和不良行为。对此,我们可实行定期轮换和临时抽签形结合的方法进行小组内角色分工,既可使学生磨砺自己,不断提高能力,又可为他们提供亮相显能的机会。比如,可取消小组长和中心发言人的终身制身份,把组内成员进行编号并分为“组长”、“中心发言人”、“资料员”、“记录员”、“联络员”、“调查员”等相应角色,实行每周轮换一次。这样不仅可以实现人人有事做、人人有责任的目标,而且可以逐步培养他们的进取精神和成功信念。
3.本着争先创优的原则提倡竞争。在综合实践小组合作活动中,学生不仅要用脑子去想,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双手去做,还必须进行相互之间的有效合作,这样才能达到优化整合、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经常遇到这种现象:老师布置实验操作要求后,每个学生都在动手动嘴,大家情绪高涨,精彩之处还要大声喊叫,可等到交流环节却出现了几乎冷场现象。无法不让人质疑小组合作的成效。对此,可采取一些激励性措施提高小组合作的可操作性和成功性:①以组为单元,积极参与活动的加“星”一颗;②在独立思考和相互协作基础上有创新方案的加“星”一颗;③能认真倾听他组交流并积极参与评论的加“星”一颗。④小组中心发言人的评论有个性特色或有价值的加“星”一颗……如此众多的激励性政策不仅会对学生源源不断地产生驱动性和吸引力,而且发挥良好的规范和导向作用,能从一定程度上有效开发学生的内在潜质。
4.本着休戚相关的原则实施评价。在综合实践小组合作活动中,实施考量的不仅在于个体学生的智慧和能力,更强调的是群体之间的合作和谐度。“大合作就有大成就,小合作就有小成就,不合作很难有什么成就”。为了促使小组成员紧密团结合作,充分发挥群体性智慧和力量,教师应时常向学生灌输“两人智慧胜一人”之类的思想意识,教育他们小组能否获得先进、受到奖励,取决于每一个组员的行为表现,比如:是否做到全员参与和全程体验?在小组活动中相互之间的团结态度与合作精神如何?既可有效增强学生的荣辱与共意识,又可在实际过程中培养他们相互督促、团结协作的能力。还要积极有效地实施丰富多元的活动评价机制。比如,改革那种单线型的传统评价模式,转化为“教师—学生”和小组自评、相互评价的多元化;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充分体现重实验、重探究、重过程和重体验的课程特点。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合作探究能力是一项厚积薄发的实践工程。在小学综合实践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本着“个性发展、全面推进”的指导思想,多加教育、善于引导、有效规范、不断激励,为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和促进学生健康和谐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