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的路径分析

2015-09-10邱雅莉

考试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大学教育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邱雅莉

摘    要: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广大人民群众依照法律,积极地参与国家制度的确立和国家事务的管理。大学生作为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群体,是我国发展的主要力量,因此,大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关注等方面对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路径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 大学教育    法律意识    培养途径

依法治国是我国的重要方针,旨在党领导着广大人民群众,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各样的形式和路径积极参与国家的事务管理,以及社会的事务管理包括经济文化事业的管理事物等。有效保证国家各项事物及工作都依法进行,直至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合法化及制度化。同时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快速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策略,是真正彻底地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重要保证。大学生作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学会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力、捍卫群众的权利、捍卫国家的权力,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是时代赋予当代大学生的新的挑战,也是时代赋予人民的新的力量。只有大学生真正知法、学法、懂法、守法、用法,才能快速实现依法治国。

一、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

我国在校大学生犯罪案例占青少年犯罪的比重具有逐年上升的趋势,据调查数据显示,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青少年犯罪的比例约为1.12%,近几年有剧增的趋势,已然增加到17.23%。据统计,2003年到2005年间,全国在校大学生的犯罪率平均每年上升速度为120%左右。很多大学生犯罪的案例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并不是真的想伤害他人,更多的是由于对方言语过激,而犯案者比较冲动,并没有思考这种伤害他人行为的后果。他们表示,平时对法律知识不过是一知半解,并不真正懂法。一般而言,法律意识由法律观念、法律观点组成,普遍大学生由于过于看重学分、忽视实效,除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外,基本不热爱法律知识,也不关注法律教育节目,导致自身法律知识水平有限,对于法律较容易产生错误的观点且法制观念淡薄。曾经有一组调查数据显示,对于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只有约25.7%的大学生表示有信心,35.3%的大学生则表明不太有信心,剩余其中有约39%的受调查者表示没有信心。我们可以看出,对于法律的公正公平性,很大比重的学生并没有信心。大部分大学生表示当遇到不公正待遇时不会选择利用法律捍卫自己的权力。对于一些常见的刑事犯罪罪状,例挪用资金罪、敲诈勒索罪、聚众斗殴罪、票据诈骗罪,虚报注册资本罪等,一些学生表示不太了解。

二、大学生犯罪的特征及因素探究

导致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可能性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个人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这属于主观因素,由于社会的高速发展,信息社会时代的信息爆炸,以及网络监管不力,大量暴力视频等不健康因素容易混淆青少年的是非观,甚至埋下诱导大学生用暴力解决事情的种子。自身法律知识不足,无法及时地明辨是非,对自己的行为缺乏冷静的、正确的认识。

2.家庭因素。一些孩子自幼生活在家庭暴力的环境中,耳濡目染,潜意识认为暴力能够解决一些无法解决的问题,比如发生争执后没办法调节心理平衡等。有些家长由于受文化程度限制的因素影响,仍然信奉“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经常对孩子实施“棍棒教育”,导致进一步加剧孩子的叛逆心理。或者,现在我国大多为独生子女家庭,很多家长对孩子更是百般溺爱,导致一些孩子树立了心高气傲、以自我为中心的不良价值观。

3.学校因素。大学校园包含来自全国各地的学子,由于各地的文化背景不同,处事方式不同,甚至因为不够了解触碰了某些宗教信徒的信条而导致矛盾的激化。

4.社会因素。目前我国贫富差距大,导致某些学生有仇富心理,甚至极度拜金、唯利是图,甚至为了金钱做出违法犯罪行为等。

三、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途径研究

通过对大学生犯罪现状的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显得尤为重要。根据以上对大学生犯罪诱导因素探究,对于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主要有以下途径。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目前,我国大学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主要安排在晚自习,课时较短,一般为1到16周,每周一节大课。在普遍重视学分,忽略实效的大环境下,部分大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因此,学校首先要加大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力度,提高心理学考试难度及掌握要求,改开卷考试为闭卷考试。强制性地要求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测试,对于有暴力倾向或者内心比较封闭的学生,心理咨询老师应着重与其交流沟通,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家长积极主动给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家庭间每个成员都有可能产生摩擦,那么此时,家长应该尽量不要在孩子在场的时候发生正面冲突,创造温暖的成长环境。同时,每个家长要用心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不能一味地用暴力手段解决问题,为孩子树立正面的榜样。除此之外,家长还应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经常给孩子读一些有关法律的新闻,鼓励孩子收听法律知识型电视节目,并与孩子一起讨论,当他遇到这种情况下,正确的处理办法是什么。定期给孩子购买一些基础性的法律知识的书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

3.学校应加强对大学生法律知识的教授。学校要加大宣传力度,强调知法、懂法、守法、用法的重要性。其次,定期举办法律讲堂、法律知识竞赛、趣味性法律情景模拟等活动,尽量吸引大学生主动参与,更好地了解法律。同时,学校要适当进行强制性的法律学习活动,提升大学生法律知识水平,并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帮助心理上有缺陷或者有困惑的同学解决心理问题,帮助其确定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犯罪率。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大学招收的人数逐年剧增,但同时,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一些大学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得不到及时的注意和解决,从而滋生更多的大学生犯罪案件。大学生是我国未来发展的新力量,是我国未来发展的脊梁,只有重视大学生法律知识的培养,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治国这一重要国策。

参考文献:

[1]杨锐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研究[J].管理观察,2015.02.25.

[2]杨锐荣.基于思想政治教育谈大学生法律意识[J].管理观察,2015.02.05.

[3]姚春梅.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12.28.

[4]杨莉萍.浅析理工科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培养[J].中央民族大學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11.15.

猜你喜欢

大学教育法律意识培养途径
融媒体时代下的新闻宣传与法律意识
生本教育理念在应用心理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
农业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应用自主学习理论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研究
探讨培养青少年法律意识的意义及途径
高等数学教学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探讨
高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论将中医学纳入大学教育教学领域中的重要性
提高法律意识的实践与探索
论公民法律意识对纠纷解决策略选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