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院校开展通识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2015-09-10孙锐杰钱晓庆
孙锐杰 钱晓庆
摘 要: 本文主要分析通识教育在中职院校实施的可行性,重点探讨通识教育在职业院校实施的必然性,并提出通识教育的实施途径和方法,以期更好地培养适应当代经济发展的职业院校人才。
关键词: 通识教育 中职院校 可行性研究
近年来,一些高校走在国内通识教育改革前列。与大学相比,中职院校对通识教育的关注显得尤为滞后。我们就通识教育在中职院校实行的可行性做了理论思考和实践探索。
一、通识教育的涵义、特点和作用
“通识教育”一词在19世纪以前一般指中小学教育总称。我国台湾大学黄俊杰教授认为:“所谓通识教育,就是一种建立人的主体性,以完成人之自我解放,并与人所生存之人文及自然环境建立互为主体性关系的教育,也就是说一种完成‘人之觉醒’的教育。”通识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建立完整人格,促成人的自我解放。通识教育就其目的而言,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其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教育。
二、中职院校实行通识教育的必要性分析
随着国家教育政策向职业教育倾斜,职业院校数量增多、招生规模不断扩大,然而,与此不相协调的是,职业教育教育质量亟待提高。因此,加强通识教育,推进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不失为一种较好的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式。
(一)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在当下的中国,知识经济逐渐取得主导地位,新兴第三产业如服务业等迅速发展,过去“从一而终”的职场模式不可能再出现。对于这种变化,美国研究小组曾在1984年提交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谁也不能确切知道新技术革命将会怎样影响我们未来的劳动力要求的技能和知识。因此,我们的结论是:为未来所做的最好准备不是为某一具体职业而进行的狭窄训练,而是使学生适应变化的世界的一种教育。”通识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学有专长、术有专攻,而且在智力、身心和品格各方面能协调而全面地发展;不仅具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独立思考及善于探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主动、有效地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总之,通识教育首先关注的是一个人的培养,其次才将学生作为一个职业的人来培养,充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二)知识经济时代,企业对人才综合职业能力的需求。
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以往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认为培养学生某一项操作技能就是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往往侧重于培养学生某一项专业技能或实践操作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不仅需要劳动者具有熟练的操作技能,更要具备与之相应的能力结构,如创新能力、公关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分析判断能力、适应能力、竞争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心理承受能力等其他能力。
(三)职业教育日益关注人个性发展需求。
目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正从单纯注重培养学生的专门技能和专业能力向注重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方向发展,并且越来越倾向于追求个人专业与全面发展的统一。加强通识教育,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系统知识,培养健全人格,把他们培养成为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既有职业资格证书又有事业心,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全面发展的人。
三、中职院校实施通识教育的可行性依据
(一)做人与做事同等重要已成为共识。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有才无德,限制使用;无才无德,坚决不用;有才有德,破格重用”。现如今,这样的标语在各企业单位频繁可见,要会做事得先学会做人,用人单位聘用人才更重视“做人”这一标准,极大推动学校培养人才目标改革。
(二)学校现有教育教学为实施通识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1.校园文化为通识教育提供无形教学资源。
校园文化建设指在校园中通过营造一种“非专业化的校园文化氛围”,把学生置身于这种文化中,使其接受各种非专业性文化熏陶,从而使学生的智力、情操、身体、道德得到全面发展。
2.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为通识教育提供了实施的可能性。
现行以实践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设,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并在实验、实训、实习环节融入通识教育,使其更好地培养人才。
四、通识教育实施内容与途径
(一)课程体系建设。
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观念指导下,职业院校需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设计课程体系时,院校首先根据市场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然后根据该目标确定人才应具有的基本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以此设置专业课、行业基础课和通识课程。第一,整合原有公共基础课和专业课程,形成新的课程体系,形成通识与专业必修课、限选课和任选课三个模块。第二,在课程整合过程中,既重视挖掘原有课程中的通识教育要素,同时要围绕能承担相应职业主要工作任务的特定目标,根据教学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有选择地将原来分属于不同课程的教学内容整合为新课程。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为促进通识教育实施,职业院校教师应积极进行教学方法改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根据课程内容需要,采用案例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营造双向、交互的课堂气氛,启发学生思维和潜能;同时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如我校药剂专业引入了“模拟企业式管理模式”,使学生在学校就接受到企业管理文化和质量意识熏陶。
(三)环境熏陶。
校园环境既是一个教育环境,又是一个文化环境。职业院校应该努力建设人性化、现代化、专业化和生态化的校园环境。一是建设科技与人文交融的教育环境。教育环境包括数字化校园、图书馆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等,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感受科技给生活带来的便捷。二是建设高品位的专业校园文化。我校在教室走廊等处粘贴了药学类重要历史人物、相关重要发明、重要中草药等,在潜移默化中进行专业素养教育。
五、通识教育对职业教育的启示
(一)整合发展、全面育人的职业教育新理念。
通识教育可以对过分功利化的狭隘专业教育进行补充和纠正,通过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努力培养“完整的人”,使职业教育从单一的功利教育向适应性教育转变。职业教育是“育人”而非“制器”,不能仅将人训练成单纯满足经济发展的工具和手段,而应以育人为根本,努力实现人的自由和谐发展。
(二)职业院校应稳步合理地推进通识教育。
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较为注重学生专业岗位技能培训,相对忽视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以及人文素质提升和健全人格养成。由此可见,职业院校推进通识教育尤其具有迫切性和现实性。中职院校推进通识教育,不能照搬高中教学模式,也不能硬套大学教学模式,应在建设少而精的通识核心课程的基础上,结合专业教学开展通识教育,加强校园文化熏陶,重视实践体验及养成教育,在实际技术操作训练和工学结合过程中贯穿做人、做事的教育,从而有效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职业素质。
参考文献:
[1]刘楚佳.通识教育与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比较分析[M].黑龙江高教研究,2011(2).
[2]王健娟.论中职教育专业课教材的不适应性及对策[M].中职教育,2007(1).
[3]王琨.探究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效率[M].教育研究,2006(22).
[4]邹辉.浅谈如何培养中等职业教育学生的学习兴趣[M].教育观察,2012(1).
[5]俞捷.药典案例教学法在药物分析教学中的应用[M].中国中医药,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