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戚继光抗倭看明朝的海禁政策

2015-09-10赵玉敏

考试周刊 2015年44期
关键词:戚继光

赵玉敏

摘    要: 海禁政策在明朝被长期执行,明代之前的中国历代王朝都不曾明令推行海禁政策。戚继光抗倭,使沿海的倭寇得到清剿,海商的私人贸易也得到限制。到了清朝,海禁政策被更严厉地执行,直到鸦片战争英国用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才被动地进入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中的一部分。

关键词: 戚继光    平定倭患    海禁政策

一、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及倭患的兴起

明代之前的中国历代王朝都不曾明令推行海禁政策。有一种说法认为明朝推行海禁是因为当时的商品经济水平低下,远不及宋朝,但实际上汉唐在商品经济不及宋朝的情况下未曾实施海禁政策。笔者认为明朝实行海禁政策主要是出于政治的考虑。据史料记载,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张士诚和方国珍两支力量在与朱元璋争斗失败后,与其他国家的海商势力相勾结反明,企图卷土重来,“张士诚、方国珍余党导倭寇出没海上,焚民居,掠货财,北自辽海、山东,南抵闽、浙、东粤,滨海之区无岁不被其害”,这两支反明部队的大部分都来自沿海民众,朱元璋担心这会给明朝的统治造成威胁,因此在明朝初年就确立海禁政策。另外,明朝建国后蒙元残余势力仍然存在,朱元璋不得不把主要力量用于北部边防,而在南方采取守势。倭患问题自元代以来就存在,1387年宰相胡惟庸案发,朱元璋认为胡惟庸企图借助日本的力量篡夺皇位,十分恼火,断绝了与日本的关系,更使朱元璋坚定了实施海禁政策的决心。由于朱元璋推行个人专制,他的话被当成祖训,他的子孙后代都必须严格执行他的政策,因此海禁政策在明朝被长期执行。

二、戚继光抗倭及倭患的平定

戚继光,字元敬,号南塘,山东蓬莱人。嘉靖三十四年(1555),他因在山东备倭有功而调到浙江,担任浙江都司佥书,司屯局事。嘉靖三十五年(1556)七月,晋升为参将,镇守宁波、绍兴、台州三府及所属各县。在任期间,他针对明朝松弛的海防,提出《练浙兵议》:“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材勇?诚得浙士三千,亲行训练,比及三年,足堪御敌,可省客兵岁费数倍矣。”他加紧训练从义乌召集的三千新军,增强军队的战斗力;大力建造大小不同的战船,建立舰队巡逻,加强海防;整顿卫所,严明军纪。通过这些措施,他建立了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戚家军。根据江浙的地形和倭寇的作战特点,他还创制了“鸳鸯阵”和“三才阵”。后来,他配合胡宗宪通过剿抚兼用的策略消灭了海盗头目王直和他手下的第一大将徐海,使得余下的海商集团陷入群龙无首的境地,时合时分。戚继光采取从全局着眼,争取战争的主动权,以攻为守,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他针对敌人流动分散的特点,对他们分割孤立,各个击破。在台州一带九战九捷,在水涨、温岭等处七战七捷。从此戚继光威震东南各省,“台民共依为长城,东浙实资其为保障”。“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横戈马上行”,经过了10余年的奋战,到了1566年年初,基本扫除了倭寇,使东南沿海地区的社会秩序回归正常。

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海商组成了海商集团来与政府公然对抗,后来又和日本的倭寇相勾结,在沿海地区烧杀抢掠,给那里的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尽管倭患是海禁政策造成的,由政府动用军队镇压看起来并非明智,但在倭患已经非常严重,在威胁社会生产的情况下,派戚继光用武力进行清剿是一个必然之举,带有正义的性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戚继光于1566年才基本扫除倭寇,部分放开海禁的隆庆帝是1567年即位的。这说明戚继光通过军事打击并不能完全消灭海商集团,平定倭患的根本措施是开放海禁。

三、海禁政策的放开

戚继光的抗倭使得倭患最终得到平定,海商的私人贸易也得到限制。然而我们必须看到的是在平定倭患的十年当中政府所投入的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东南沿海地区遭战火蹂躏所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明朝中后期国力日益衰退,政府财政紧张。海禁政策带来的不利影响在明朝后期得到非常明显的显现,使明朝政府看到解决海商问题的根本途径并非动用武力,而是放开海禁政策。

1567年,嘉靖帝驾崩,隆庆帝即位,部分开放了海禁。据史料记载:“隆庆改元,福建巡抚都御史涂泽民请开海禁,准贩东西二洋。盖东洋若吕宋、苏禄诸国,西洋若交阯、占城、罗诸国,皆我羁縻外臣,无侵叛。而特严禁贩倭奴者,比于通番接济之例。”私人海外贸易终于合法化。尽管还有一些限制,如出海船只要先到政府登记,就不得与日本贸易,许多物资被列为违禁物等,但私人海外贸易应该可视为真正开放。

海禁政策的放开,一方面是朝中一些开明的官员已经充分认识到实施海禁政策带来的害处,海禁政策是倭患产生的根本原因的结果,“市通则寇转为商,市禁则商转为寇”,对此,徐光启阐述:“譬有积水于此,不得不通。决之使由正道,则久而不溢;若塞其正道,必有旁出之窦,又塞其旁出之窦,则必渍而四出。……朱纨清正刚果,专以禁绝为事,击断无避,当时哗然,终被论劾,愤懑以死。至今人士皆为称冤。怨则怨矣,海上实情实事,果未得其要领。当时处置,果未尽合事宜也。”他通过比喻的方式论证了朱纨的严厉的海禁“未尽合事宜”,认为明太祖朱元璋长期延续下来的海禁政策必须随着时代而改变。

笔者认为是海商长期反对海禁,不断进行抗争的结果。尽管通過戚继光抗倭,使沿海的倭寇得到清剿,维护了那里的社会安定,但发展沿海贸易毕竟是沿海人民的众望所归,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海商发展海上贸易的意愿并不会因为武力的镇压而消失。

海禁政策放开后,东南沿海并没有出现动乱,相反明朝海外贸易得到迅猛发展。“我穆庙时除贩夷之律,于是五方之贾,熙熙水国,刳艅艎,分布东西路。其捆载珍奇,故异物不足述,而所贸金钱,岁无虑数十万”。大批国内商人涌入海外,在那里开辟崭新的事业;国内商业更繁荣,特别是在东南沿海地区。明朝中后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应该与海禁政策的放开不无关系。

然而遗憾的是,到了清朝,海禁政策被更严厉地执行,并且几乎在整个清朝海禁政策一直在被统治者推行,直到鸦片战争英国用炮火打开中国的大门,中国才被动地融入世界市场,逐渐成为世界市场中的一部分。现在中国已经认识到进行国际经贸往来的重要性,并以日益开放的姿态融入世界。

参考文献:

[1]王国华.浅谈历史教学中多媒体的运用[J].中学历史教学,2009.10.

[2]李敏镐.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河北教育,2008.9.

[3]樊海娟.如何让学生在历史教学中体验真情实感[J].山西教育,2007.11.

[4]吴美玲.浅谈多媒体技术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5).

猜你喜欢

戚继光
《戚继光》天地英雄气 千秋尚凛然
兵器大师戚继光
戚继光开发的抗倭神器,让清朝受益二百年
姚渝永连环画选页 《戚继光御倭》
戚继光巧对王使司
戚继光创建的快速后勤保障部队
戚继光建设与运用水师的卓越才能
论戚继光的军事思想——纪念戚继光逝世四百周年
戚继光学术讨论会首次举行
戚继光战争指导思想略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