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语用实效:正确选择语用训练点
2015-09-10陈苑
陈苑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因此,我们要提高语用实效,在语文课上正确地选择语用训练点,达到“真”“精”“巧”“准”四个要求。
一、语用训练点要“真”:贴近学生生活
【国标苏教版六上《姥姥的剪纸》教学片段】
师:姥姥对“我”充满了思念与期待,“我”的心里又何尝忘记过姥姥呢?(引读)“事实上,我不管走多远,走多久,梦中总不时映现家乡的窗花和村路两侧的四季田野。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只要忆及那清清爽爽的剪纸声,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从这段文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学生交流:“我”对姥姥、对家乡的思念……
师:是呀,同学们,剪纸不仅展示了姥姥的心灵手巧、技艺高超,更体现了姥姥对“我”的疼爱与牵挂。我们的姥姥也许不像作者的姥姥那样会剪美丽的窗花,但她们同样勤劳善良,疼爱子孙。也许只是一个微小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语,但这些都值得我们捕捉、记忆。拿起笔来,回忆姥姥的点点滴滴,用你饱含深情的文字写下来。
生:记得在大雪纷飞的隆冬,姥姥坐在长椅上编织围巾,我一边搓着冻僵的小手一边问姥姥:“姥姥,这大冬天的,瞧您的手都有冻疮了,干吗还织围巾呢?”姥姥笑着说:“傻孩子,姥姥还不是怕你冷了,给你织条围巾,瞧,马上就好了!”过了会儿,姥姥站起来,轻轻帮我把围巾围上。顿时,一股暖流涌遍我的全身……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的情境,引导学生从真实的生活中感受姥姥对自己的关爱呵护。这样,就在生活与文本之间架起一座相互融通的语言文字的桥梁,让学生走进真实的生活,找到表达的支点,真正做到有话可练,有情可抒。
二、语用训练点要“精”:突破文章重点
【国标苏教版五上《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教学片段】
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信的内容上,抓住关键词句反复体会。
师:文中两个“美好的东西”分别指什么?“给”和“拿”分别是什么意思?高尔基希望儿子做一个怎样的人?
(学生思考之后交流……)
师:高尔基不仅是个伟大的作家,还是个懂得教育艺术的父亲。他在信中不仅表扬了儿子,而且教育儿子该怎样做人。懂事的儿子读了父亲的信后,肯定有许多的话要和父亲说。假设你现在就是高尔基的儿子,请你代他写一封回信。
(学生交流)
生:爸爸,您的信我收到了,我一定会照着您的话去做的。有人成功时,我会赞扬他:有人伤心时,我会试着安慰他:当别人需要帮助时,我会尽心竭力地去帮助他。虽然我的力量微不足道,但我会把这份珍贵的品质传递下去,这样,世界才会变得更加美好!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聚焦到教学重点——高尔基写给儿子的信上,让学生在言语的品味中读懂信的内容,感受高尔基的良苦用心之后引导学生代儿子给高尔基回信,联系信的内容,练习写话。在整个读、悟、写的过程中,我紧扣教学重点,确定落实语言实践的训练点,深入理解文本内容。
三、语用训练点要“巧”:言意相得益彰
【国标苏教版四上《桂花雨》教学片段】
师:是啊,整个村庄不仅沉浸在桂花的香气里,更沉浸在了乡里乡亲间浓浓的乡情里。(老师进行课文内容的拓展)我长大了,随父亲来到杭州(就是作者文中所说的外地)。杭州有一处小山名叫“满觉陇”,开花时节,全是桂花,香飘十里。可每当我从满觉陇带回一大袋桂花给母亲时,母亲常常说:“外地的桂花再香,还是比不得家乡旧宅院子里的金桂。”同是桂花,难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样吗?
学生交流:一样的是梅花香,不一样的是母亲对家乡浓浓的乡情……
师出示言语练习的内容:假如我说:“杭州的泉水真甘甜。”母亲一定会说:“还是____。”
生:还是比不得家乡的泉水。
师:能仿照着这样的句式来写几句吗?
生:假如我说:“上海的生活真舒适。”母亲一定会说:“上海的生活再舒适,还是比不得家乡的生活。”
生:假如我说:“苏州的风景真优美。”母亲一定会说:“苏州的风景再美,还是比不得家乡的风景。”
在这个教学案例中,老师引导学生抓住篇末母亲的话,让学生感受到文字背后蕴藏着母亲对桂花的喜爱以及浓浓的思乡情昧。最后引导学生联系母亲的话进行语言、方法的巧妙迁移,做到了“举三反一”。整个教学过程,既训练了言语的表达,又恰到好处地挖掘了文本蕴含的人文价值,可谓“言意兼得”。
四、语用训练点要“准”:习得表达方法
【国标苏教版五上《黄山奇松》教学片段】
在教学黄山三种松的相关内容时,我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想象,再现三种松的姿态和顽强的生命力,在边渎边悟中感知表达方式的奇特。
之后小结: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把富有“个性特点”的三大名松写活了,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之后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同学们,现在让我们现学现用,任选一种黄山松来写写,可以借鉴书上描写三种松的方法。
(生写之后交流)
生:凤凰松姿态独特,枝繁叶茂,从远处望去,好像一只凤凰在风中翩翩起舞,美丽极了。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向上伸去,好像凤凰的脖子,显示着自己的高贵。凤凰松,可真是名副其实啊!
在上述教学案例中,我引导学生紧扣重点词句品读想象,在边读边悟中感知表达方式的奇特。教学完三种松树后,我引导学生任选一种松树进行仿照练写。打造语用型课堂,关键在于引导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运用,这就必须要在文章里走一个来问,既让学生了解感知文本内容,又让学生感悟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从而习得表达方法,提升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只要我们在语用训练点的选择上做到“真”“精”“巧”“准”,就一定能够提高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