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阅读
2015-09-10孟庆文刘党桦
孟庆文 刘党桦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是新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基本理念”中所表述的内容。这些说法与叶圣陶先生在50年前提出的“语文课就是学习口头语言、书面文字,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完全一致,充分说明了新课标和叶圣陶等语文教育专家都倡导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可是,在实际的语文学习过程中,有些老师以讲代读,忽视学生的阅读积累,学生没有机会进行语文实践,虽然经过了十多年的寒窗苦渎,其听说读写能力却没有得到有效提高。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以讲为本来代替以读为本,用教师的说课代替学生的阅读体验;二是用题海战术代替阅渎积累,导致学生该减负不减负,该积累不积累,吃力却不讨好;三是用书面练习代替语文实践,剥夺了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的机会和权利。这些做法违背了语文教育规律,影响了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
要想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要求和叶老的语文教学论断落到实处,必须在阅读教学上有所突破。我在教学过程中,倡导学生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在从情感体验中学会阅读上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我们知道,现在的课堂多半是教师利用话语霸权引导学生阅读“齐步走”,同化思维,长此以往,何谈另类声音、另类解读。学生的阅读惰性就这么慢慢培养起来了。情感体验阅读就是要让学生打破阅读惰性,不依赖成见、成说而获得独到的见解或理解。
一是让学生走进文本,体验阅读。如我在教授莫泊桑小说《项链》一课时,按照教师辅导用书提供的观点,对玛蒂尔德作了这样的定位:玛蒂尔德是一位爱慕虚荣、崇尚上流社会生活,为了一个晚上的风光而付出沉重代价的具有小资情调的人物。可是在分析探讨人物形象这一环节时,学生并没有像我预设的那样,对我的观点信服,反而几乎一边倒地选择了赞同玛蒂尔德的做法。这一现象引起了我的思考:用习惯性的思维对玛蒂尔德这一人物形象进行解读,是否真的准确、全面?
我并没有把教参的观点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再次阅读文本,并大胆地说出自己对玛蒂尔德的情感体验。有的学生说玛蒂尔德是个诚实守信人。在丢失了项链后,她并没有耍起“项链已丢,无力赔偿”“要钱没有,要命一条”的无赖行为,更没有想着潜逃,而是与丈夫一起信守承诺,有借有还。有的学生说她是个勤劳坚忍勇毅的人。玛蒂尔德勇敢面对生活中的不幸,尽管十年艰辛使她变成了一个美丽不再、粗壮耐劳的妇女,但她用行动磨炼了意志,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与力量,证明了自己的勤劳坚韧。有的学生说她是自尊自重纯洁的人。在那个金钱至上、道德沦丧的社会里,玛蒂尔德完全可以靠她的美貌和姿色出卖灵魂和肉体,她也完全可以“蹬”了丈夫,另傍“高枝”,既解决现实的困境,又可实现长久的梦想,可她没有这样做,她自尊自重不愧是一朵高洁的荷花,这与现代社会里一些贪图享受的年轻女子,甘愿做别人的“二奶小三儿”,形成了多么鲜明的对比啊。这些都是学生自己对文本的个性解读。
二是倡导学生开展从自己的情感体验出发的个性化阅读。《渔父》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的“生存选择”板块选录的文本。这篇课文采用问答体的形式,为我们展示了一段十分精彩的对话,表现了两种看似对立的人生态度——积极和消极,塑造了两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屈原和渔父。
在教读这篇课文时,我先让一名学生谈谈自己在阅读课文后,对渔父这一形象的定位。这名学生说“渔父是一位随波逐流、随遇而安、明哲保身、与世无争、超然世外的隐者”。可是班级里的大部分同学都不同意该同学的观点。
既然大家都不同意前面这名同学对渔父的定位,那么我们该怎样看待渔父呢?我让同学们再次阅读课文和整个单元,结合自己的认知说一说该怎么认识渔父这一形象。为了活跃阅读氛围,我将全班分成三个小组,按组进行讨论,小组集中意见后再作发言。20分钟后三个小组各自表达了自己小组的理解。
小组一:渔父是一位对社会现实有透彻认识,对人生有准确定位的隐者。渔父是一位隐者是无可争议的,但他又不是一般意义上的隐者。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隐者的形象:有主动追求山水旧园之乐而隐的,有生活中四处碰壁而不得不隐的,有假隐以求走终南捷径的,有真隐毫不关心社会现实的……然而,渔父和他们不同,他对社会现实有很清醒的认识,对自己的人生有很准确的定位,那就是与世推移,自觉地、主动地随着世事的变化而改变自己——不是被迫,也不是无意识。而且,这种改变又不是无原则的,这从他的“渔父歌”巾能够看出来。
小组二:渔父是既明白死的意义更懂得生存的价值并具有抗争精神的智者。屈原“宁赴湘流”,渔父“莞尔而笑”。这一笑不是傻笑,也不是嘲笑,而是大彻大悟的智者一笑。死亡的意义渔父是明白的,但他更明白生存的价值。生命是可贵的,而且只有一次,怎能轻易去死?面对黑白颠倒、谗谄蔽明的黑暗的社会,屈原慷慨赴死,是一种激烈的抗争,但难免让人感到痛心,可惜了他的满腹才华,可惜了他的赤胆忠心。倒是渔父,高蹈遁世,既保持了自己高洁的品质,又珍惜自己宝贵的生命,这正是智者的抗争——不苟活,也不过激;明大义,却不愚忠。渔父的行为正符合现代人们所认同的价值观念,现代社会的人们更加喜欢渔父这一形象。
小组三:渔父是待时而动并能积极投入生活、勇敢面对人生的勇者。很多人在解读渔父时会不自觉地把他和屈原对立起来:屈原是积极的,渔父是消极的;屈原是勇敢的,渔父是懦弱的。其实,这种解读是有些狭隘的。渔父和屈原是可以并存的,用现代流行的说法是“和而不同”,他们是与世俗相对立的两个美的化身。渔父看似消极的避世行为,其实是待时而动的明智之举。渔父对屈原那一番看似与黑暗社会妥协的劝慰之词,何尝不可看作是他清高孤傲、愤世嫉俗的性格在愤激时的反语?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屈原的死是一种必然的选择,是不屈的宣言。但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死亡恰恰是对现实困境的一种逃离相反,渔父珍惜生命,正视现实,在坚持最起码的道德底线的前提下,顺势而行,待时而动,用世而立,这才是真正的勇者所为。
最后我小结道:“开头那名同学对渔父的定位并没有错,三个小组同学的讨论结果也都不无道理,透过对渔父形象的新解读,也提示我们像《渔父》这样的文章,如果放人不同的历史条件下,用不同的价值观念去解读它,渔父的形象也会大不相同。”
综上所述,阅读是生命的活动,一次次的阅读就是一次次的个人发现,就是一次次的精神远足,就是一次次的生命历程:大量的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正确的阅读方式,不断将阅读实践相互编织的人,才可以从阅读中获得巨大的奖赏作为教师,我们要摒弃先人为主的分析,反对越俎代庖式的肢解,呼唤学生的自主阅读,让阅读成为学生主动培养智慧,感受生命的过程一真正将课程标准中倡导的阅读要求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学会阅读,以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