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生活中来 到生活中去

2015-09-10罗燕

教学月刊·小学数学 2015年5期
关键词:年份探究数学

罗燕

教师的作用不仅在于教学生学习,更要立足于教学生学会学习。要达成这一目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探究,从而提升思维能力。当然,探究活动的组织并不是一件信手拈来之事,它应当在尊重学生身心特点的基础上,面向现实生活,科学组织教学,不仅仅止于激活课堂,更要立足于学生在生活中对所学知识的运用。本文以“年、月、日”教学为例,就数学教学如何体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这一理念提出思考。

【设计理念】

“年、月、日”是小学阶段“量与计量”知识板块中的一节时间概念课,它是在学习了较短时间单位“时、分、秒”的基础上学习的一个较长时间单位。然而,年、月、日这些知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因而它对于一个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绝对已不是一张白纸了。他们已接触了生活中的时间,但容易与数学意义上的时间混淆;他们已初步认识了年、月、日,但不会主动去探究年、月、日之间的规律。因此,本节课要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合理重组教材内容,结合具体生活事例,科学组织探究活动,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认识“年、月、日”这些时间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知道大小月、平闰年的内容,并学会掌握判断平、闰年的规律,践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和学习方法引导的理念。

【教学过程】

一、观察年历,初步感知

导入新课后,让学生同桌合作,观察年历。

师:课前老师给每两个小朋友准备了像这样一份不同年份的年历,请你们仔细观察,看看能从年历上发现什么?

(探究活动开始了,很认真,有的两个人在轻声地交流,有的拿着笔在年历上圈圈点点,有的好像在思考着什么……汇报交流的过程又是一个精彩的过程,学生个个举起小手,跃跃欲试。)

生:老师,我发现一年有12个月。

师:哦,真好,你一下子找到了年和月的关系。

生:我发现1月份有31天。

师:嗯,31天。(板书)是31天的月份还有吗?

生:除了1月,还有3月、5月、7月、8月、10月、12月。(师随即板书)

师: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刚才报月份的时候是按一定顺序的,像这样有序的观察就不容易遗漏了,确实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好方法。(一句简单的话,代表了一种学习方法。多么灵活的渗透,可孩子们已牢记在心了)

生:老师,我发现4月、6月、9月、11月,它们都是30天。

师:真不错,你能现学现用!

生:老师,我还发现2月份有29天。

师:噢,你观察的是哪一年的年历?

(就在这时,下面有许多孩子开始嘀咕了,“不对,应该是28天。”我顺势问道:“有不同的吗?”)

生:我观察的是1997年的年历,2月有28天。……

师:看来,2月真是一个特殊的月份,它的天数还不一样呢!(板书:特殊)

本以为这个环节应该顺利结束了,但又有学生发言了。

生:老师,我还知道平年的2月是28天的。

(听到这个“发现”,我猛地一愣,这不是我预设之中的问题啊,然而,我还是定了定神,从容地答道:“你的课外知识真丰富,连平年都知道了,待会儿老师再请你回答好吗?”现在想来,如果当时我能乘机让孩子认识平、闰年的初步知识,这或许更是一种好方法。)

二、探究平、闰年的判断方法

学生在认识了平、闰年之后,也已经知道了要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只要看2月份的天数就可以了。

师:老师整理了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请你们合作探究,完成学习单,相信通过你们的探究,一定会有新的收获。(3分钟后,课堂又呈现了精彩的一面)

师:谈谈你们的收获吧!

生:像1996年、2000年、2004年,它们的2月有29天,是闰年,其余的都是平年了。(课件随即出示)

生:我发现每隔3个平年会有1个闰年。

生:刚才这位同学的意思是每4年里有1个闰年。

生:我还知道奥运会都是在闰年召开的。

师:是啊,2008年第29届奥运会就是在我国北京举行的,这是一件多么值得中国人民骄傲和自豪的事呀!(因势利导,渗透思想教育,于平凡处见精彩)

生:我还发现这些年份和“4”可能会有关系。

师:哦,那你能不能猜猜它们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生:我猜用闰年的年份除以4,可能会没有余数。

生:我猜用平年的年份除以4,可能会有余数。

生:我猜闰年的年份可能会是4的倍数,平年的年份可能不是4的倍数。

师:同学们简直个个成了猜想家了,那你们的猜测到底对不对呢?咱们请计算机来验证一下吧!

……

(课堂成了孩子们交流思想、发表见解的阵地,孩子们用自己的思想阐明了观点。在得出了“四年一闰”的结果后,我们又开始向“百年不闰”进军了。)

师:孩子们,你们已经知道了如何判断平、闰年,这回老师可要考考你了。

课件出示:罗老师是1978年出生的,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通过孩子们的计算,很快得出了1978年是平年。这时,我趁热打铁,再次追问:“孩子们,你是哪一年出生的,你出生的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联系到自己,孩子们个个兴趣很浓,课堂气氛也达到了高潮。(随后课件再次出示)冰心奶奶是1900年出生的,这一年又是什么年呢?这不是太简单了吗,许多孩子都举起了小手。

生:1900年是闰年,因为1900÷4没有余数。

生:它是闰年,因为1900是4的倍数。(可当用计算机验证结果应该是平年的时候,孩子们个个满脸疑问)

师:(双眉皱起)这是怎么回事?难道是计算机出了问题,眼见为实,咱们还是来看看1900年2月的月历吧!

(从罗老师、学生自己、冰心奶奶出生的年份出发,判断平、闰年,联系了生活,巩固了知识,然而也由冰心奶奶这个普通的出生年份引出矛盾,激起探究欲,得到进一步的规律,这真是“一举两得”。)

【教学反思】

一次次试教,一次次修改,给笔者印象最深的是课中摒弃了“唯教学而教学”的观念,将知识与生活生动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同时将大量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探究,去发现……

一、立足体验——夯实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石

现代教学论认为:学生只有在亲身经历或体验一种学习过程时,其聪明才智才能得以发挥出来。任何学习都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可见让学生感受数学、经历数学、体验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最佳方式。

教学中,笔者从不同年份的年历入手,让学生从中发现它们的共同之处,从而概括出一年有12个月,每个月的天数是不完全一样的……试想如果教师把这些年、月、日的知识直接灌输给学生,而没有让他们亲自去经历、去体验其中知识的形成过程,那么和用教师的“一桶水”去灌学生的“一杯水”又有何区别呢?

这样看来,每一种新知的获得都来自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与学生本人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让体验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基石,只有这样,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有生命力的!

二、崇尚探究——满足学生学习的自身需求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位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教学中,学生观察年历卡和月历卡的过程,就是一个学生自我探究的过程。特别是当学生在了解了平、闰年的有关知识后,探究平、闰年的判断方法则成了他们最感兴趣的事。学生从手中的1993~2004年2月份的月历出发,通过填写学习单,相互交流,探究规律,进而得到规律。这一探究过程,不是教师强加给他们的,而是他们根据自身的学习需求,自然而然获得的,因而学生在获得这一知识的同时,由于经过了设想、探究、讨论,思维发生了碰撞,也养成了一种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当探究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需求时,他们的学习才是高效的、有益的。

三、指向生活——明确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

多年的现状让我们深思:为何我们的孩子可以在国际数学竞赛上胜人一筹,而在具体的生活中却技不如人?究其原因,不难发现数学知识与生活脱节是重要原因。所以,我们应有意识地将所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就在身边,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并萌发用数学知识创造性解决问题的意识。

本课中,算算罗老师、学生自己、冰心奶奶出生的那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此环节的设计,既把学到的“四年一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又引出了矛盾,作用非同寻常。同时,在讲到2008年时,联系了奥运会这一生活中家喻户晓的事,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思想教育。

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为生活服务。华罗庚曾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华工之巧,地球之变,日月之繁,无处不用数学。”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当我们的孩子能自如地把知识应用于生活时,他们也已能自如地“舀水喝”了!

让我们期待着学生能从教师的“一桶水”中从容地“舀水喝”,也期待着数学课上呈现更多的精彩!

(浙江省湖州市月河小学教育集团 313000)

猜你喜欢

年份探究数学
特殊的一年
设问引导探究
一类特殊不等式的解法探究
什么是闰年?
一样的年份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更正
错在哪里
相似图形中的探究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