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言习得理论及其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2015-09-10李明雪

考试周刊 2015年57期
关键词:语言习得教学法

李明雪

摘    要: 我们生活在语言的世界里,日常生活离不开语言。语言是人与人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它既是一种文字,又是一门艺术。语言习得是指一个人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本文试分析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 语言习得    教学法    认知论

在日常生活中,离不开语言的沟通和表达。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给人留下第一印象。有了语言,才会有我们丰富多彩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这个大舞台上,以一个人的力量是很难在社会中存活下去的,我们必须借助各方面的力量,才能让自己走得更高更远。然而,各方面的力量来源于社会大众,语言的交流可以让我们赢得更好的人际关系,得到别人的认可和尊重。语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以说,没有语言的交流,就没有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进步与发展。无论时代的发展脚步多快,都不会改变人与人的交流方式。语言是如此的重要,那么语言是如何习得的,就成为我们的主要研究对象。语言习得是人类语言发展的进程,第一次语言习得,关系到儿童时代的语言能力发展;而第二次语言习得,关系到成人语言的发展。理论学家们一直都强调先天与后天是语言习得的最重要因素,也有其他理论学家认为儿童有先天的语言能力促进语言的学习,还有其他学者从认知能力和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因素中得出。除此之外,研究语言习得有助于教师使用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语言习得的定义及其与语言学习的区别

语言习得是指在自然的语言环境中,通过旨在沟通意义的言语交际活动,不知不觉地获得一种语言。语言习得是一种潜意识行为。语言学习是指在课堂环境下有专门的教师指导,严格按照教学大纲和课本,通过讲解、练习、记忆等活动,有计划有系统有意识地对语言规则的掌握。语言学习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二、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及其特点

语言习得包括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分为喃语阶段(半岁到一岁)、独词句阶段(一岁左右)、双词句阶段(一岁半左右)、电报句阶段(两岁至两岁半)和成人句阶段(两岁半至五岁)。儿童第一语言习得的主要理论包括刺激反应论、认知论和语言功能论。刺激反应论的代表人物是斯金纳,他的理论基础是行为主义心理学。他的观点是语言不是先天所有,而是后天习得的,强调外部条件在第一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作用。这种行为跟人类的其他行为一样,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强化模式养成习惯而学会的。刺激反应论不能解释第一语言学习的所有问题。原因是,第一,儿童不可能通过模仿学会每一句话。第二,不能解释儿童言语行为中的创造性。第三,成人并不总是对儿童说出的话语进行强化。认知论的理论基础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认知论理论观点是先天与后天的因素相互作用,后天不断发展的认知能力决定一切,语言能力只是认知能力的一部分。认知的发展受同、顺应和平衡三个基本过程的影响。认知论的积极方面的作用是,强调语言是规则系统,语言学习是一种创造性的、受规则支配的内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刺激和反应。另外,该理论不同意过于强调语言学习能力的特殊性,不同意语言习得机制的说法,认为只有一种先天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的发展不能先于认知能力的发展,更不能决定认知能力的发展。先天论的不足之处是,其一,这一学问不是专门解释儿童语言习得问题的,因此语言习得中的许多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其二,只强调认知能力对语言能力的影响,忽略语言能力的发展对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语言功能论的代表人物是韩礼德。该理论的主要观点是从语言交际功能的角度研究儿童语言的发展。该功能论触及语言的核心,也就是语言的交际功能,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说明第一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功能理论会影响功能法教学流派的形成,该理论着重阐述儿童对语言意义和功能的掌握,而对语言结构的发展则论述不多。

第二语言习得,简称二语习得,包括普遍语法论、监控理论和环境论。乔姆斯基和其支持者们认为,遗传基因赋予人类普遍的语言专门知识,于是把这种先天知识称之为“普遍语法”。他们的主要论点是,假如没有这种天赋,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都将是不可能的事情,原因是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语言数据的输入是不充分的,不足以促使习得的产生。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说话人心理活动的结果,婴儿天生就有一种学习语言的能力,对他们的语言错误不需纠正,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在生活实践中自我纠正。从本质上说,语言不是靠学习获得的,只要语言输入中有足够的正面证据,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能习得语言。克拉申的监控理论包括语言习得与学习假说、自然顺序假说、监控假说、语言输入假说和情感过滤假说。他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涉及两个不同的过程,即习得过程和学得过程。学习者是通过对语言输入的理解而逐步习得第二语言的,情感最终影响语言习得效果。环境论认为,就某一生物的发展而言,更重要的不是先天因素,而是后天的经验。第二语言习得取决于学习者对目标语文化的接触、适应、接受和趋同程度。

第一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既有相同点,又有不同点。相同点是,第一,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具备一定的客观条件。第二,两种语言习得都是为了培养语言交际能力。第三,两种语言习得都必须掌握语音、词汇、语法等要素和受文化制约的语用规则,都必须形成一定的听说读写的技能。第四,两种语言习得大体上都经过感知、理解、模仿、记忆、巩固和应用阶段。两者的不同点包括习得的动力、环境、方式、过程和心理特点的不同。

语言习得是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过程,儿童天生就具备习得语言的潜能。同时,儿童习得语言的阶段具有普遍性。与儿童的语言习得相比,成人的二语习得则往往难以达到母语的语法能力,尤其在发音方面,常带有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口音,也会犯语法或形态方面的错误。

三、外语教学的特点及语言习得理论对外语教学的启示

像其他学科一样,外语教学具有自身的特点。首先,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外语教学除了要讲授理论之外,还应注意加强教学科目的训练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体验所学语言的交际功能,提高学习效率和语言的表达能力,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其次,教学内容的多维性。为了使学生在听、说、读、写、译等多种技能方面都能得到很好的提高,只利用单一的媒体形式的训练是不够的,必须利用文字、声音、视频等多种形式的媒体对学生的各个语言感官进行反复训练,只有使学生得到全方位的综合训练,才能取得良好的外语教学效果。最后,训练科目的可重复性。学习外语需要进行经常不断的反复训练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要及时进行复习,重复训练。

语言习得理论,尤其是二语习得理论,使我们在对待外语教学上获得很大的启示。其一,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加强对习得潜能的开发和利用,实施语言教学交际化。教学应以学生为主体,抓好初中学生关键时期的习得作用,高中学生的习得潜能也应得到开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应忽视学生的习得,要尊重、信任学生,尊重他们自发的创造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其二,重视对学生输入的训练,使学生变被动吸收为主动吸收。通过对学生扩大语言材料的输入量,增加语言实践,以求产生习得效应。其三,重视情感因素,强化兴趣动机。情感因素是影响外语教学的重要因素,这里包含一个人的兴趣、动机、信心和焦虑等情感心理因素。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能有效强化学习动机,从而增强其自信心。

参考文献:

[1]叶琴法,陈小莺.外国语言教学与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12).

[2]范琳,刘振前.二语习得与外语教学研究.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12).

[3]陈许,郭继东.高效外语教学的理论探索与实践创新.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6).

[4]冯奇,傅敬民,苗福光.外语教学与文化.上海大学出版社,2009(11).

[5]程东元.外语教学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4).

猜你喜欢

语言习得教学法
实施“六步教学法”构建高中政治高效课堂
高中数学实践教学法的创新策略探讨
合唱教学法之合唱训练中的“和”与“合”
论情感因素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对乔姆斯基普遍语法的认识及其与语言习得和教学的关系探究
高职高专英语的语境化教学研究
地方高校开设语言实践课的必要性及优势
对小学语文教育的一些思考
基于联想思维能力培养的高中词汇教学策略
PBL教学法在中医内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