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内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研究中视角的嬗变(2000—2014)

2015-09-10李昀

考试周刊 2015年68期
关键词: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李昀

摘    要: 本文在对过去十多年国内翻译能力应用于翻译教学的研究进行总结、分类,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展望,希望对翻译能力和翻译教学的继续研究与实践有所帮助。

关键词: 翻译能力    翻译教学    研究视角

1.本研究概述

本研究调查了近14年来(2000-2014)国内12种外语类核心期刊和少量的非核心期刊中刊载的翻译能力研究论文。这些期刊包括《外语教学》、《外语界》、《上海翻译》、《中国翻译》、《外语与外语教学》、《外语教学》、《外语研究》、《上海科技翻译》和《中国科技翻译》等。

2.“翻译能力”在本研究中的界定

关于“翻译能力”的定义、构成和发展,不同的翻译学家持不同的观点。其中对于此方面的影响力较大的PACTE小组将“翻译能力”定义为翻译时所需的内在知识系统和技能,包括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两部分,尤以后者为主,并强调发展翻译技能。笔者主要借鉴PACTE小组的翻译能力定义及其构成。

3.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研究视角

当今社会,翻译能力这一论题可以作为翻译学家的研究课题、教师的教授内容和职员的职业技能,本文主要着重探讨翻译能力翻译教学之间的密切联系。翻译教学的最终目标是提高译者的翻译能力,使译者根据读者要求胜任翻译任务。因此,翻译教学的研究应以翻译能力的研究为基础,翻译能力对翻译教学有重大意义。为提高翻译能力,翻译教学必须在培养目标、教学方法、翻译测试、课程设置等方面给予充分的重视。

3.1翻译能力与培养目标。近年来翻译教学中翻译能力培养目标愈加清晰,主要在于培养学生翻译能力。但在具体教学中,只把培养目标设为“培养学生翻译能力”过于笼统,应将翻译能力具体分为不同的要素或者提出新的具体目标。如2005年启动的“欧盟笔译硕士”(EMT)将翻译能力的培养分为六方面:翻译服务提供能力、语言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信息搜索能力、专业能力及技术能力。2007年我国正式设立MTI并规定其教学目标:建立在学生双语交际能力基础之上的职业翻译技能训练。翻译教学从职业需求出发,主要包括三个方面:语言知识、百科知识和翻译技能训练。李瑞林(2011)对译者能力这一概念进行了重新界定,提出了以高阶思维能力为核心的译者能力和译者素养观,并提出了译者素养是翻译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指向。

3.2翻译能力与教学方法。传统的提高翻译能力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随着翻译能力这一研究课题的发展,以市场和学生需求为导向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翻译能力的教学方法是翻译教学的重中之重,许多学者认识到了改革的必要性,如文军(2004)建构了一种适于英语专业本科提高翻译能力的教学方法。该方法采用“环境模式”和外语教学中“以学习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的结构,并结合翻译课程的具体实际,随后又提出“模仿真实情景法”的教学方法。苗菊(2007)提出了旨在提高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教学法。张瑞娥等(2008)提出了在程序上重过程、在内容上求全面综合、在手段上力求多层次的教学方法。刘和平(2011)在总结翻译能力研究现状和翻译能力阶段发展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五种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译教学法,包括:自省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模拟式教学、实战式教学和团队式教学。马会娟(2012)以北外翻译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样本分析等手段,探讨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发展的不同阶段和特点,并以此为依据提出分级教学的教学方法。

综合上述教学方法,翻译能力教学不再以教师、教材为中心,而是更注重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翻译能力。

3.3翻译能力与翻译测试。翻译教学测试对于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和评估及翻译能力教学模式的测评有着重要的作用。效度和信度高的翻译测试能够调动学生的翻译积极性,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部分学者早已注意到这一点并致力于研究各种翻译能力测试。如穆雷(2006)详细分析了国内外翻译理论,从中找出了针对翻译教学的测试的评分依据,即模糊学综合评分模式。罗选民等(2008)对13所大学的英语翻译教学测试现状进行调查,指出了目前大学翻译教学测试的不足,并从教学大纲的要求、测试效度、测试方式和题型提出了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方法。肖维青(2012)则在总结翻译能力要素观的基础上,着重探讨各种要素作为翻译测试的构想。以上对于翻译测试的研究对于提高学生翻译能力有重要意义,运用多种翻译测试方法结合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4翻译能力与课程设置。恰当的课程设置对翻译能力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作用,因此课程设置是改善翻译教学的重要因素。国内对于课程设置的研究较少,多零散地出现于论文的某一部分。其中研究成就较突出的是刘萍等(2007)详细介绍了文军所著的《翻译课程模式研究——以发展翻译能力为中心的方法》一书中的三种课程设置模式,并客观地评价其特点。文军、李红霞(2010)通过对11所大学翻译专业本科课程设置进行调查和定量分析,并提出意见,尤其是平衡理论性课程和实践性课程的比例问题及各校课程设置趋同性明显、异质性较弱的问题。由此可见,在翻译教学中不仅要合理安排翻译课程,更要开发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

4.翻译能力研究展望

笔者通过梳理近十多年来的文献发现,基于特定视角的翻译能力研究取得了很大成绩,收获颇丰,同时对未来翻译能力研究提出了建议。

4.1加大创新意识和研究力度。任何研究都必须立足于创新精神。十多年来,我国对翻译能力研究很多是借鉴西方的翻译理论。有的仅仅对西方翻译能力理论加以梳理,抑或对西方翻译能力理论进行具体诠释和改述,以致国内有关翻译能力文章数量虽多,但是创新性却欠佳。

4.2增强实践性。虽然国内翻译教学与翻译能力提高的文章众多,甚至具体到了MTI、本科生和专科生不同层次的翻译教学观,但是在许多翻译教学中仍然以教师、教材和课程为中心,未能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积极性和翻译能力。“基于真实项目”的翻译能力实践更是因为现实问题未得到充分全面的落实。

4.3区分汉译英翻译能力和英译汉翻译能力。综合上述文献的写作,多数将翻译能力笼统化,却忽略英译汉和汉译英的翻译能力的区别。由于英语和汉语本身并非同一体系,在选词、句法等方面自然千差万别,加之两者语言文化不同,自然在英译汉和汉译英翻译能力的研究上应分别看待,不可“一刀切”。

5.结语

笔者在反思十多年国内翻译能力在翻译教学中的研究成果上,将成果加以梳理、分类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而需要指出翻译能力的研究和培养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会衍生出更多的涵义。因此,翻译教师要更新翻译教学观念,将“知”与“行”相结合,以期形成创新性成果,并对翻译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姜秋霞,权晓辉.翻译能力与翻译行为关系的理论假设[J].中国翻译,2002(6):11-15.

[2]李瑞林.从翻译能力到译者素养:翻译教学的目标转向[J].中国翻译,2011(1):46-51.

[3]马会娟.中国学习者汉译英翻译能力分级研究[J].外语教学,2012(1):105-108.

[4]苗菊.翻译能力研究——构建翻译教学模式的基础[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4):47-50.

[5]钱春花.交互性学习对学习者翻译能力的驱动[J].外语界,2010(2):19-24.

[6]文军.论翻译能力及其培养[J].上海科技翻译,2004(3):1-5.

[7]许均.翻译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翻译能力翻译教学
关注教学过程,发展学生翻译能力
高中英语学习中翻译能力的养成
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
思维导图&概念图辅助翻译教学实现途径探索
高职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及提升策略探讨
PACTE翻译能力模型视角下的工程设计翻译
多元智能理论指导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策略探讨
浅析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汉译英翻译能力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