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好的教育因素初探
2015-09-10李玲娜
李玲娜
摘 要: 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好的教育能触动孩子的心灵,唤醒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并促使其更加全面、和谐地发展。以教师的教育理念为指导,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前提,教师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分析,对好的教育的形成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好的教育 和谐 美好
《走近爱因斯坦》书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如果一个人忘掉了他在学校里所学的每一样东西,那么留下来的就是教育。”好的教育不仅是教授知识技能,而且是引导学生,激发其潜在的动力,甚至可以通过一件事情把孩子引向世界,是心灵的攀登。好的教育场景,一定是当初触动个体的心灵,并且引导个体心灵向善的场景;好的教学是深深打动我们生命的教学,给人以美好的回忆并促动人的生命。
作为一名教师,我时常自问什么是好的教育?当知识被遗忘还能剩下什么?记得有一天,我喉咙疼痛难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只能临时改练习课。我把教学思路步骤写下来交给科代表,课前在黑板上写下几个字“老师不能说话,请同学们理解!”,课中将答案写在黑板上,听力部分由课代表帮忙读题,同桌相互检查,完成一题后,学生提出疑问,优秀的同学予以解答,最后由科代表根据教师写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整节课,学生认真又安静,没有出现任何违纪现象,学生们的认真与温暖感动着我。下午还有学生送来了消炎药和金桑子,并叮嘱老师要好好休息。我就在学生的关爱中度过了无声的一天,他们这种来自心灵的关爱是否是好的教育呢?形成好的教育的因素有哪些呢?笔者认为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师的教育理念
一个教师拥有怎样的教育理念往往决定了他的教育行为,影响了他对待学生的态度,与学生交往的方式,采取的教学策略,处理教学问题等。卢安克曾说,如果自己作为教师,想象学生该怎样就怎样,总是想象他们的样子与觉得该怎样比较,是教育上最大的障碍。这样我没办法跟他们建立关系,这个想象就好像一面墙壁在学生和我之间,所以我不要这个想象。我们应该和学生一起进入当下,寻求与学生之间生命的契合。
二、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民主、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给学生提供了安全的环境,有利于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能释放自己,全身心地投入学习。当上帝给你关闭一扇窗时,必然会给你打开另一半门。当孩子们听不到老师熟悉的声音,听不到习以为常的唠叨与教导时,也许更能唤醒孩子们的心理需求。学校是学生学习的场所,老师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师生间的平等交往,随着时光的积淀,已深深扎根在彼此的心理上。学生在与老师朝夕相处的教室求知,已与老师建立了深厚感情,当老师不能发音还能坚持上课,学生听不到老师的声音,只能看到老师的手势与背影,这会促使学生产生思考,老师的敬业、认真与负责是否激起了学生心底深处的某种东西,使得学生不约而同地认真听课,一眨眼工夫十一二岁的懵懂少年就成长了,真诚、善良、懂事、关爱、责任等美好品质都一一体现出来了。老师与学生是教学相长的,老师被学生们体贴、关爱感动着,情不自禁地微笑,感受着教育的作用与美好,这种美好的教学体验就在教室流淌着,在师生间流淌着,此时无声胜有声。好的教育一定是指向此时此刻的当下生活,老师可以感染学生,学生同样也可以感染老师。教育是对人的尊重与引领,学校是学园,为师生从游成为基础和可能,大鱼跟着小鱼游,小鱼跟着大鱼学;学校也是家园,师生间充分的交往,对学生关爱,提供安全的场所,使学生在关爱、包容、自由、探究、自主的成长,让彼此都成为对方的风景。学校要始终以人为中心,呵护生命的成长。
三、唤起学生对美好事物的欲求
教育要唤起善美事物的追求,使学生成为向学的生命,师生生活在和谐的关系中,促进学生学习。当追问一件事物,总是有一种对现实的不满,追寻一种更好的理想的欲求,立足此时此刻追寻更高的教育。每个人都离不开教育,每个人都需要通过教育成为人。“一个人美好的回忆,特别是儿童时代,从父母家里留下来的回忆,是世上最高尚,最强烈,最健康,而且对未来的生活最为有益的东西,人们对了解了许多教育你们的话,但是从儿童时代保存下来的美好,神圣的回忆也许是最好的回忆。如果一个人能把许多这类的回忆带到生活里去,他就会一辈子得救”。托恩妥耶夫斯基《卡拉马佐夫兄弟》好的教育课堂回到人的直觉的体验,回到人的原则,激励原则,人本原则。学校让学生成长于交往之中,成长于富于爱心的交往之中,教育是与心灵的交往,教育无处不在。教育就是使学生爱学习、爱智慧,满怀一颗对美好事物追求的心。在爱中学习,在学习中爱,只有让个体在爱的状态下学习,个体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有乐的心态苦读,让孩子在学习环境中体现亮光。“人总是活在一种关系中,没有爱,是空虚的”。让学生积极、真实地活在当下,变成生命的促进,自我促进,从小理解他人、关心他人、学会去爱。
总之,人是一种有格的存在,有尊严的存在,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启发、确立个体生命不可动摇的尊严。好的教育就是要充分地相信孩子,使孩子内心有光,打动孩子即打动孩子的内心,打动你我所基于某种品质的爱,让学生内心产生光亮,寻找一种方式,彼此进入对方的世界。好的教育就是要追寻灵魂的美善,聆听孩子的需要。幸福就在当下,幸福应是家常式的,鼓励孩子拉长自己的长板凳,帮助学生发现自我,完善自我,成就自我。
参考文献:
[1]刘铁芳.什么是教育[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2002.4(2).
[2]刘铁芳.当代教育的形上关怀[J].高等教育研究,2007.4(4).
[3]翟博.育人为本:教育思想理念的重大创新[J].教育研究,2011.1.
[4]龙宝新,檀传宝.受教育需要的关怀与提升:教师教育的使命所系[J].教师教育研究,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