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化学教学中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培养

2015-09-10张杰

考试周刊 2015年61期
关键词:个性化创新能力化学

张杰

加德纳说:每个孩子都是一个潜在的天才儿童,其表现形式不一样罢了。这里的形式即我们经常所说的“个性”。个性化的学生往往擅长于个人特定的智力,就化学学科的学习而言,有的学生擅长化学推理,有的学生对化学现象观察敏锐,有的学生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很强,有的学生具有较强的化学课题的研究能力,等等。面对21世纪这个科技大创新的时代,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造就创新人才的任务是当务之急,其关键是逐步培养和形成創新个性,有创新个性的人才具有创新精神,才会积极地树立创新意识。由此可见,正确引导个性化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非常有必要。在这方面,我在近几年的化学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探究和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关注“个性”,慧眼识珠

在同一个年级同一个班中,不同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学校和不同社会环境,所接触的人、事物各不相同,这就造成千差万别的个性化学生的存在,而正是这种个性与差异蕴含巨大财富,潜藏着创新的火花。作为教师,我们就要抓住学生的这种个性化,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二、借助“网络”,诱其上钩

当今科技迅猛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多彩的网络世界也正一步步入侵每一位中学生的思想领域。好奇心的驱使可能会使这些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一不留神步入万恶深渊,这对于有个性的学生而言更应慎之又慎。如果教师能抓住这难得的机会诱其上钩,引导学生在网络这个危险的领域艺海拾贝,寻找更多、更可靠、更详细、更有说服力的证据进行科学探究,那么学生的创新思维就会得到飞速发展。同时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也能亲身体验到驾驭知识、解决问题的自豪感,从而对所学知识掌握得更深、更透。

例如:在讲了铁生锈的条件、除锈及防锈措施之后,我给同学们出了这样一个题目:铜制品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广泛存在,那么同学们是否注意到有些铜制品时间长了,表面也会生锈?像古代的铜钱、铜制的眼镜框、一些铜制器皿等,它们表面所形成的锈是一种什么颜色的物质?其主要成分是什么?铜在什么情况下易生锈?这种锈是怎样产生的?可用什么物质将其除掉?在以后的使用中如何防止铜生锈?有哪些防锈措施?等等。问题一出,学生的思维一下活跃起来,纷纷要求自己上网查询,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上网的热情。

对于那些个性很强且头脑灵活的学生,则多留些趣味性强的问题。如:目前国家卫生部查处的三鹿奶粉中毒事件是什么物质引起的?这种物质有哪些特性?会造成哪些危害?在一些食品中发现的工业染料“苏丹红”是一种什么物质?震惊全国的山西假酒中毒事件中,假酒里有什么?等等。这些与人类生命息息相关的问题,更易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待上网查询之后再让他们写成相关报告或小论文,并在全班乃至全年级中传阅。这样不仅培养了这些学生的创新个性,激发了创新意识,更树立了他们在师生中的威信。

三、孕育“温床”,助其成长

“填鸭式”“满堂灌式”的课堂教学气氛不仅紧张,而且完全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学习的机会。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对知识只能机械模仿、生吞活剥、死记硬背、不求甚解,创新思维受到极大限制,个性发展受挫,久而久之学生会对学习感到头痛和厌烦,成绩滞后,乃至放弃学业。反之,宽松、融洽、开放的课堂教学可营造出“愉快、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进而增强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心理学角度看,兴趣又是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它能使学生个性地思考、参与、感悟,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展示自己鲜明的个性。《化学新课标》倡导的是科学探究,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等丰富多彩的认知过程获得知识,最终目标是要解放学生,让学生变得爱学习、爱思考,展现其个性,促使其创新。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我会巧妙地将和谐融洽的课堂氛围与学生的自主探究有机结合起来,并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

对教材演示实验的处理问题,我做了如下改进:(1)引导学生适当改变教材中的仪器及操作程序,创新一些演示实验;(2)将一些演示实验转变成学生的分组实验,让他们自己去体验、探究;(3)由全体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学生展示自己的机会增多,创新思维得到启发,学化学的积极性更高了。

四、不断“激励”,增其自信

法国大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有个性的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充满幻想,求知欲旺盛,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但情结不稳定,易产生逆反心理,甚至有些想法脱离实际。对这部分学生在平时教育中不能采取过激行为,更不能“以硬碰硬”、“一棒打死”,否则会导致师生关系恶化,同时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隐形扼杀。我们要学会以柔克刚,平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晓之以理,以一颗赤诚的心去感染、打动这些个性化学生,让他们不断改进自身不足,充分施展自己独特的创新个性,增强自信。

总之,教育的使命是“人”,起点也是“人”。在当今这个知识大爆炸的背景下,每位教师只要处处留心,时时在意,努力培养和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必将会涌现出一代又一代高素质的科技人才。

猜你喜欢

个性化创新能力化学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坚持个性化的写作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新闻的个性化写作
奇妙的化学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上汽大通:C2B个性化定制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