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第一
2015-09-10
一个普普通通的升国旗仪式,被监利县玉沙小学校长邹国清演绎成了该校的经典校本课程,学生成了主角,整合利用家长资源,爱国主义、理想信念、励志教育和经典诵读有机融合。2012年12月,监利县启动中小学优质化工程,玉沙小学是首批试点学校。在专家团队的指导下,玉沙小学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方向——确立适合教育的办学理念,围绕“学生第一”建构学校的文化体系。
让生命自由舒展
五(4)班的严静怡,她的理想是做一名神采飞扬的主持人。令严静怡激动不已并引以为豪的是,今年4月,她从全班脱颖而出,成为学校周一升旗仪式的主持人。对她来说,主持这种大型活动早已习以为常。因为从四年级开始,她就参加了学校的演讲与口才社团,并且通过竞聘成为学校广播室播音员。
在玉沙小学,严静怡们之所以能提前圆梦,个性得到比较好的张扬和发展,缘于学校生命德育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主持者、党支部书记易贤智说,“每一个学生都是充满活力的生命个体,需要我们不断滋养,精心守护,静待花开。”学校开发了涵盖演讲与口才、科技创新、劳动技能、生活窍门、音乐熏陶、运动健身等方面40多门社团课程。学生自主申报,全校分为校级、年级、班级三级社团课程,均实行走班选课制度。
从2013年春季学期起,玉沙小学拿出每周五下午的时间,集中一小时实施社团课程,全校4000多名学生自由选择,“各取所需”。“社团课程时间,学校充盈着喧嚣和快乐,每一个生命都得以舒展并绽放出光彩。”为此,邹国清把社团课程统称为“活力60分”校本课程。
丰富多样的社团课程,激起学生无限的生命活力,每个学生都能在课程中找到快乐,发现最好的自己。自从学校开设了社团课程后,一(2)班的毛帅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由原来的厌学到热爱学校,在课堂上的表现已今非昔比。
配合社团课程的实施,学校搭建了一系列活动平台,让学生展现自己的个性特长。玉沙小学每年举办一次“金孔雀艺术节”“英语才艺竞赛”和“科技节”,每学期举办一次运动会,每月举办一次不同主题的“生命德育”活动,不定期邀请县电视台“少儿星秀场”来校园“选秀”。其中,最受孩子们欢迎的“金孔雀艺术节”历时近一个月,内容包括书法、绘画、手抄报、电子报刊、文艺汇演等五大类别。
玉沙小学副校长郑继栋说:“每年的艺术节,都会涌现出一大批校园明星,孩子们在活动中张扬个性,尽情演绎生命成长的精彩与快乐。”
在合作与分享中共同进步
与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相比,玉沙小学的课堂教学改革起步更早,但是推进效果不够理想。教师们普遍有些迷茫:班额较大,能完成常规教学任务都实属不易,还怎么建设高效课堂?
要改变行动,先要转变观念。监利县教育局邀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来学校给教师们“洗脑”,送教师去武昌实验小学、宜昌天问小学、恩施市实验小学等外地名校考察学习。外面的精彩,惊醒了一直在“大班额”中纠结的教师们。曾祥娟老师深刻认识到,“势在必行的课堂教学改革,有困难和困惑在所难免。适合教育的要义,就是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价值追求。”苏静老师也慢慢转变了观念,“之前,我一直认为合作就是要让学生围坐在一起学习。后来才明白,小组成员围在一起只是一种形式,合作学习的关键,是关注孩子们是否真正‘动’了起来,实现了主动学习。”
尽管被先进理念和成功经验所折服,但是教师们不迷信不盲从。他们认为,由于地区的差异、校情的不同、生源的迥异等因素,那些成功经验并不能全盘接收,拿来就用,用了就有效。2013年,学校立足实际,建构形成了“合作·分享”课堂教学模式,其基本流程是“预习呈疑、互动展示、反馈测评”三段和“预习呈疑、合作探究、交流分享、精讲点拨、拓展提升”五环。这种课堂教学模式,关注合作探究、交流分享,以思想启迪思想,以智慧开启智慧,同伴互助,共同成长,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和责任,也使学生能学、会学、想学,最终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五年级语文教研组组长曲慧琴,曾是学校教学改革的反对者,现在她却直呼“幸福来得太晚”。她告诉记者,“如今一个班有14个小组,14个小组长相当于14个小老师,能够更好地辅助老师们完成教学任务。新课堂教学模式让我的工作变得轻松起来,早就该这样改了。”四年级语文教学组组长揭萱对新课改的体会则是,“以前自以为是的学生比较多,不懂得合作与分享,现在整个班级都团结起来、优秀起来。”前不久,她班上有学生提议把某个组员赶出自己的小组,原因是这个组员影响了小组的评分。她将这件事拿到班会上讨论,让全班同学商量如何解决。绝大多数学生不赞成这种做法,认为这治标不治本,许多小组出谋划策,提出转化该同学的策略。
令邹国清欣慰的是,2014年的学校问卷调查显示:全校师生对课堂教学改革高度认同,大家一致认为“合作·分享”课堂教学模式不仅改变了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重要的是课堂教学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学生学习主动了,会学、乐学了,教师在课堂教学改革中也收获了专业成长和职业幸福。
搭建全校教师专业成长的“T台”
在2014年监利县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素养大赛上,“半路出家”的杨菊老师荣获了数学组一等奖。杨老师本科学历是长江大学英语专业,走上从教之路后长期担任英语教师,几年前因学校缺数学教师,才主动请缨改教数学。俗话说“术业有专攻”,要完成专业转换谈何容易。杨老师说,年级教学组每天都会集体备课,共享教案,学校推行的集体备课制度促进了她的快速成长。
让杨老师印象深刻的一次备课经历,是在去年4月份她要讲全校公开课《确立起跑线》。在讲课的前一天晚上,教学组几个教师陪她在办公室研讨到晚上九点,组长朱玉梅提醒杨老师:“不能只是简单地讲数学问题,必须上升到思想高度,其实人生每天都有一条起跑线!”在团队的帮助下,杨菊第二天的公开课达到了预期效果。
“教师外出学习带回来的是火种,但怎么让这个火种在学校燎原?”在落实适合教育办学理念的过程中,分管教研的副校长郭亚菊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如何营造教师专业发展的场,赋予教师有追求的精神气质?受上海学习的启发,她提出搭建玉沙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T台”——“一周W来秀”。这个想法与邹国清不谋而合,“要实现学生第一,必须建设与之相适应的教师队伍,让适合教育的理念真正融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
“一周W来秀”中的W有四层含义,一是代表培训时间,每周星期五;二是代表发言的人,每一个有思想的教师,每一个独特的我;三是代表培训的形式,微论坛的“微”,时间是15分钟以内;四是代表舞台的“舞”,期望通过这个舞台让教师走向更大的舞台。秀的内容多种多样,可以秀班级管理,秀学习体悟,秀团队生活,秀教学妙招,秀生活情趣,秀心灵手巧,秀闲情雅致等。
二(7)班语文教师胡娜利,首次参加“一周W来秀”分享的是《小组合作该怎么进行》。起初,她感到有些惶恐,生怕自己的分享过于“低级”,不仅没面子,也有损备课组、教研组的荣誉。如今,她养成了随时记录经验或问题的好习惯,以便在提高专业修养的同时,为分享专业成长积累素材。
围绕“合作·分享”课堂建设,玉沙小学掀起微课题研究热潮,每周围绕一个课题或话题展开研究,然后集中分享交流,表现突出者还将获得表彰奖励。这些措施的推行,使一个个“80后”教师脱颖而出,五(2)班语文教师曾瑜2014年12月受广东省中山市邀请,作“合作·分享”式课例展示,六(7)班姚勤老师、六(1)班佘玉蓉老师在省市语文教学赛课中均获一等奖。
4月27日上午,玉沙小学语文教研组组织了一次微课题研究,话题是“低段语文教学研讨”。50多名教师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都围坐在一起。在小组讨论阶段,小组成员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讨论的基础上形成小组意见。随后是小组分享阶段,由每个小组选派代表发言,指出具体教学环节中的亮点、建议和困惑。虽然全部是女教师,大家的发言却充满了火药味:“有的老师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了,许多一点就通的问题完全没有必要开展小组讨论。”“这堂课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太少了,失去了朗读课的意义。”“问题设计要贴切,使用儿童化的语言。”参加了本次研讨的曾瑜老师说,这正是微课题研究的魅力所在,“过程是面红耳赤的,但收获是丰富的”。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廖慧在微课题研究中,牵头开发微课程3个,围绕晨诵、午写、暮省,编写了配套的地方教材《经典诵读》。正如郭亚菊所说,学校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们的专业生活和业余生活都发生了变化,许多教师发出了“改变让人生如此美丽”的感叹。
事实上,玉沙小学的教师们已经形成共识:个人专业成长不是出于学校的行政安排,而是自身的一种自然需要。每位教师都有一本《玉沙小学教师专业成长手册》,手册内容包括:个人年度规划、专业成长成果、课堂观察记录、教研活动记录以及业务自修等内容。教师们坚持多读书,勤动笔,每周写一个小结,每月写一个教育故事。近三年来,教师在全国各级各类报刊杂志上发表、交流论文达300多篇。
自主管理,顺性而为
2013年5月,全国知名校长韩珍德走进玉沙小学。校园中负责维持秩序的不是教师而是学生,学生主动给教师敬礼、问好已成为一种下意识的习惯。学校无小事,处处皆育人。韩珍德说,“从这些细节可以看出,玉沙小学非常注重内涵建设,学生第一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然而,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并非出于学校严格的管理。胡娜利老师说,“要真正带好一个班,带好每一个学生,光靠老师的严格管理可不行,更重要的是唤醒学生自主管理的意识,培养学生自主管理的能力,实现自主管理自我教育。”
在玉沙小学,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没有没人做的事,也没有没事干的人。每个班级设置了三四十个管理岗位,例如黑板美容师、护花小使者、小小开关员、图书馆馆长、卫生监督员、文明志愿者、小小歌唱家、经典传承者、小作家、书法家、舞蹈天使等,学生们通过竞争上岗,并且定期评比、升级轮换。学校把班级文化建设的权利也还给了学生,从图书角到班级板报,从走廊文化到室内布置,从班徽设计到制度建设,学生是主角,大家齐心协力挖掘资源,把教室内外布置得特别温馨,实现了小世界与大世界的沟通。玉沙小学教学楼一楼大厅有一个学生自主设计建成的“失物收领工作站”,上缴、登记、领取、通报、表扬,这些工作全由学生独立完成。
邹国清说,学校一直在努力构建一种“无为而治”的管理文化。为达到这种理想的教育境界,学校在实施年级管理制度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构建扁平式教学管理模式,最大限度下放管理权限,努力实现三个转变:由管理向服务转变,实现部门职能的转化;由高度集权向充分分权转变,实现学校管理的低姿态;由个别管理向全员管理转变,努力实现学校管理的“无我”状态。三大转变的核心是校长为教师服务,教师为学生服务,制度为师生服务。“无为而治”的管理追求的目标是,“学校似乎没有校长和老师,唯有学生”。
适合的管理,让幸福有了源头活水。一(7)班语文教师胡新云说,如今,所有教师可根据自己学生的特点,布置适当的作业进行知识巩固训练,可精选类型习题,可布置口头作业,可布置课前预习,可让学生自选作业,可在书本上作业,这种基于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作业训练,不仅是学生喜欢的,也非常适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和心理发展需求。
2014年,玉沙小学获得了荆州市中小学经典诵读展演第一名、全县教育教学质量评估小学第一名、全县小学生运动会团体总分第一名。在邹国清看来,这些第一的取得,都源于学校确立的“学生第一”的适合教育办学理念。在玉沙小学,适合教育的种子已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师生们正共享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责任编辑 周 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