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纳理解和支持关爱中促进幼儿社会性与情感的发展
2015-09-10倪媛媛
倪媛媛
摘 要: 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接纳、理解和支持、关爱”态度关爱接纳每一个孩子,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与情感的关键。要允许他们表达,从语言上认同他们,用行动认可他们,适当引导他们,使他们能够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学会恰当地表达和调控情绪,顺利应对出现的问题。可以通过投放区域材料支持并引导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将自己的宣泄转化不满情绪,从而促进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 接纳理解 支持关爱 社会性 情感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依据幼儿的情绪特点和发展需要,围绕目标“情绪安定愉快”,提出了“营造温暖、轻松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形成安全感和信赖感”、“帮助幼儿学会恰当表达和调控情绪”两条总的原则。如何实现?如何诠释、践行这一理念,最初让我有些困惑,通过反复学习和研读指南,我认为在一日活动中老师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用“接纳、理解和支持、关爱”态度关爱接纳每一个孩子,是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性与情感的关键。
一、我也想妈妈——认同接纳理解的魅力
早上,接待完家长和孩子们,刚一进教室就看到糖糖在老师的怀里大哭。这都进来十分钟了,咋还哭呢?马老师边哄着她边和我说:“妈妈生了小弟弟,昨天是过年后第一次在妈妈家睡觉。所以今天一来就想妈妈了,我和李老师轮流哄了好一会儿了,饭也没吃,一点办法也没有。”“好吧!我来。”看着马老师和李老师忙得满头大汗,我接下了这个任务。我坐下来试着和糖糖交流,可她就是不看我,闭着眼不停地说“我找妈妈”。于是我领着到后面建构区转了一圈,可还是不管用,别说,“任务”还真有些艰巨。
“宝贝儿,你想妈妈了,让你一哭,我也有点想妈妈了。要不我说一二三,咱俩一块想妈妈吧!”她不理我。
我自顾自说:“一二三,开始。”教室里一个大鬼一个小鬼一起连哭带叫喊妈妈。
“一二三,停!休息休息,有点累。”可能从没有见过大人也会哭着喊着找妈妈,糖糖感到很奇怪,也很自然地停了下来。
5秒钟后,就在她又要咧开嘴时,我马上下令:
“一二三,开始。”教室里又响起了大鬼和小鬼连哭带叫喊妈妈。
“一二三,停!休息休息,有点累。”
反复三四次后,糖糖停止哭啼的时间越来越长,再接再厉:“一二三,开始。”教室里剩下了大鬼的鬼叫,小鬼在我对面“咯咯咯”地笑。
“咦!你为啥不哭了?”
“哎呀!老师你好丑呀!”
“我是学你呀!你就是这样子的。”我一脸无辜地说。
“没有,你瞎说。”
“你是这样的,你知道老师是从不撒谎的,要不咱们再试一次,我给你看我的镜子。”
“一二三,开始。”教室里的小鬼还是在我对面“咯咯咯”地笑,我把镜子给她,她说:哼,我在笑,你在哭,你好丑。
“咋办呀?我想妈妈了。”我愁眉苦脸地说。
糖糖一副大姐姐的样子安慰我:“没事儿,等着吃完饭——进区——做完操——玩滑梯——还吃饭睡觉——吃完点心妈妈就来接你了。”
“那好吧,你也等着吃完饭——进区——做完操——玩滑梯——还吃饭睡觉——吃完点心妈妈就来接你吧!哭好丑的!”我可怜兮兮地接受她的建议。
“好!”糖糖欣然接受。
在这一次愉快而又成功的沟通中,教师的引导折射出教育的智慧的同时,更多的是因为我也成为一个小孩子,和糖糖一样用着小孩子的方法,帮助孩子审视自己的行为,学会恰当地表达和调控情绪,从而帮助糖糖在恢复好心情的过程中快乐自己,完善自己的人际关系,建立同理心。作为一个成年人,我能够倾听孩子与他产生共情,认同糖糖的内心感受,给孩子机会和时间让她自己处理好情绪和问题。
孩子有时候闹情绪,不是无理取闹,也不见得非得要一个结果,而只是想表达自己的存在和一种情绪的宣泄,就像糖糖,我们允许她表达,从语言上认同她,她会感受好些。然而,这么小的孩子他的思维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当我们用行动认可她、适当引导她,她的感受就会更强烈,更能够了解自己最真实的想法和行为,从而学会恰当地表达和调控情绪,顺利应对出现的问题。
二、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你——支持关爱的重要
我们班的跳跳总是在一旁静静地坐着,貌似不参与任何与小朋友之间的互动。这引起了我的关注和困惑:为什么?是真的不参与?是区域材料不适合?还是孩子自身的行为障碍?孩子仍然停留在单独游戏的阶段?是否采用另外一种学习的方式?种种疑问困惑着我们和家长。
发现这个问题初时,我单纯以为孩子比较内向,于是鼓励他参与,但是孩子情绪很抵触,在我离开后很快就回到一旁静静地待在一旁。后来我又试图让另一名孩子邀请他加入,他的情绪变得焦躁,效果适得其反。多次观察后我发现孩子具有很强的观察能力,不存在行为问题,他对于学习材料很有兴趣。而且在冠博一次次搭建失败后,跳跳急忙跑过去动手示范“这个样子,知道吧?”,再回自己的小椅子独处。
几次失败的尝试、干预后,我选择了尊重理解他的行为,允许他在教室里做一个“自由”人。随着一次次的“旁观自由人”这种“安全”的学习方式,孩子逐渐观察学习,融入参与到活动中。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把尺子用来衡量自己和别人的行为,如果用同成人的尺子要求孩子的行为是多么残忍,我们应该放下自己试着做个孩子接纳孩子。
我们班图图经常和小朋友产生矛盾,而且曾经数次独自一人反复在角落里用刀切开玩偶、水果、娃娃、水杯,一直到连扯带拽地将一个小小熊的胳膊切掉后停止。每每切开一样物品,他的脸上总会露出一种愉快和满足的表情(我们随后通过约谈得到的信息:家长年轻,全部的教育责任完全交给了老人,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也没有耐心,父权意识比较重,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比较简单粗鲁。)。因为幼儿的情绪控制能力弱,孩子的情绪通常是很真实的、毫无掩饰的,往往直接支配着他们的行为。他们高兴时,就会满脸微笑;在不高兴的情况下,在愤懑、受压抑或心中有不满时,他们或发脾气或大哭大闹。他们不会让不愉快的事情长期滞留在心中,他们会给自己压抑的情绪情感找一个宣泄点。
我们没有单纯地用语言教育批评他,而是通过投放区域材料切割玩具和好朋友的游戏,支持并引导孩子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将自己的宣泄转化不满情绪,从而促进情感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每个孩子都有一颗爱的种子,他们有不同的萌芽期,或长或短,或冬或春。但我们种下这颗种子时,认同使我们感同身受;理解让我们积极应对;支持使我们走进孩子;关爱使教育更简单。结合指南精神,我们要在孩子需要时、淘气时、无理取闹时、高兴时,理解支持认同孩子,用爱感染孩子,静心等待这颗神奇的种子带来的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