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黄炎培“大职业主义思想”
2015-09-10郭霞
郭霞
摘 要: 通过对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形成、特点及主要内容的阐述分析,分析我国职业教育现状,论述黄炎培先生职业思想的前瞻性及黄炎培的思想对当代职业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黄炎培 大职业教育主义 职业思想
一、黄炎培职业思想概论
(一)黄炎培职业思想的形成
黄炎培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扎根于时代,奠定了我国现代职业教育理论的基础。以黄炎培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职业教育思想形成于20世纪初,当时政治局面动乱,各种救国思潮频频发声,职业教育思潮在演进中逐步发展起来。
通过对国内职业教育的考察和总结,以黄炎培为代表的教育家提出了职业教育思想,并积极在城市、农村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形成独特的教育思想和办学理念,他们的努力在当时剧烈的社会变革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他们艰苦卓绝的开创性工作夯实了职业教育的最初基础[1]。
(二)职业教育的目的
黄炎培将职业教育的目的概括为:为个人谋生、为个人服务社会、为增进世界生产力。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的目的做了不同引申与解释,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述,但完全基于当时的社会需求,针对不同时期的社会需要对职业教育做出了具有前瞻性与指导性的意见[2]。
(三)职业教育的特点
在长期的对职业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中,黄炎培将职业教育方针概况为:社会化、科学化和平民化。
黄炎培先生不断强调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只有符合社会需要,在社会中培养的人才是可用的人才。黄炎培先生提出,要用科学解决职业问题,科学能带动百业兴盛,由百业兴盛推动教育的大发展。平民化是黄炎培职业教育的特点,他认为:“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要从职业教育入手,提高我国国民的劳动力素质,培养一批有技术、有道德的劳动力,不仅是当时的社会,更是我国当前需要面对的困境。
当时提出的职业教育特点具有前瞻性的意义,为我们提供发展的思路,从社会化、平民化和科学化角度出发,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具有建设性意见。
二、黄炎培“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提出
20世纪20年代,黄炎培对他的职业思想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大职业主义”。在1926年的《提出大职业教育主义征求同志意见》文中,他提出:“(一)只从职业学校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二)只从教育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三)只从农、工、商职业界做工夫,不能发达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大职业主义”教育的提出,在当时教育界产生很大反响。“大职业主义”思想包含了他对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体系、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教育社会化问题的思考和探索。
(二)“大职业主义”教育思想的特点
1.职业教育具有系统性
黄炎培主张将职业教育贯穿各级各类教育之中。小学阶段要实行职业陶冶,初中阶段要实行职业指导,高中设职业分科或专门学校,就业后还要接受职业补习。他要建立的是职业陶冶——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补习、再补习这样一个职业教育系统。这个完整的系统体现了由职业教育向普通教育转变的观念,冲击了已有的以升学考试为唯一目的的教育体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终身教育思想。职业陶冶:黄炎培先生看来职业陶冶在职业教育中具有奠基性的作用,在日常过程中形成的职业教育人事,对未来职业兴趣、职业品质及习惯养成至关重要。职业指导:每个学生进入职业学校之前,对自己未来职业的选择都带有盲目性,需要学校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进行指导。职业训练:学校在对学生的职业训练中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职业补习教育:职业教育不是孤立的技术教育,也不是某一个阶段的强化训练,而是贯穿教育整个过程,贯穿人一生的教育,只有这样才能利用职业教育提升人的生命质量。
2.职业教育具有终身性
黄炎培先生教育贯穿人的生命全程,不以拿到文凭截止,也不以拿到文凭为目的,教育目的是过好自己的人生、适应社会生活、实现个人价值。
职业教育不仅在于使人获得一技之长,满足社会一时之需,更应该从人的一生考量,在于使人获得职业乐趣,获得生存乐趣,实现完整的人生价值。当前,MOOC等网络学习平台迅速发展,为个人提供更多机会与选择,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倡职业教育的终身性,不仅突破了人们的思维局限,更对我国职业教育发展有极大的促进。同时,当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为我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发展一大批高素质的劳动人才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许瑞泉.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的现代价值探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2]林苏.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研究[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6:85-89.
[3]龚财枝.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及其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启示[D].福建师范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