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阅读教学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2015-09-10陈春琴
陈春琴
摘 要: 阅读文本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前提,而学生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和情感的熏陶都源于对文本的解读。对话作为一种教学精神,是教师、文本、学生三者之间关系的主旋律。
关键词: 阅读教学 文本对话 零距离
阅读教学中存在多重对话关系,诸如师生对话、生生对话、教师与文本对话、学生与文本对话等。但最核心的对话关系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这是因为阅读作为人的一种实践活动,其体验除了具有亲历性和过程性,即作为阅读主体的人通过亲身的阅读行为认识对象之外,更是指阅读主体与阅读对象之间的心理交融与合一。通过文本引发的对已有经验,包括内心感受、体味或亲身经历的反思和回味,获得对文本蕴涵情感、作者情感及自我人生的一种感受和领悟,是对阅读文本生命意义的把握。
一、激发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兴趣
所谓“文本”,就是指作者已经写成、未经读者阅读理解的文稿,是作者按照自己的价值取向所创作的语言文字。在当今新课程理念的背景下,文本作为语文课堂教学活动的重要载体,被赋予丰富而精彩的内容。然而,在日常的语文课堂教学或听课中,有时教师为了追求某一环节的完美而丢失了文本,忽视文本的价值取向,可谓“得不偿失”。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这就是说,学生阅读具有自主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我称之为与文本的亲密接触。教师在课堂要留有学生亲近文本、展开对话的时空,让每个学生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默读文本、品味文本:从一个句子一个词、一个字乃至一个标点中涵咏体味语言,真正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共鸣”,实现心灵的融通,从而产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达到这个目的,关键是要找准对话的切入点,激发对话的兴趣。试想,如果不让学生充分读书,学生何谈与文本对话呢?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1.初读课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把自己与文本接触后的最原始的、没有受过任何影响的感受谈出来。在初步对文章有了了解以后,教师可以试着让学生把自己的最初的、直观的感受说出来,这样既有助于让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更有利于让老师了解学生的体验差异。
2.演读课文,倾心对话。深入角色朗读,体会角色的情感世界。我在教《茶馆》这节课时,就让学生与文中的主人公同喜同忧,让他们读出自己的不同体验,学生凭借不同的体验读出自己的不同感受,收到良好的效果。而在教《三块钱国币》时,我让学生用道具表演因花瓶被打碎而争吵的过程,让他们体会大学生的智慧、女主人的尖刻,体会三块钱国币的意义,还让他们谈谈表演心得。学生经过一系列的演与说,对文章的感悟会更深。
3.引导想象,补充对话。深入研读课文,要发挥想像。阅读过程的想象,指的是在阅读中被阅读的文字形象激发而展开自己的想象。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在阅读中想象(再现形象),二是在想象中阅读(丰富形象)。在教《项链》以后,我让学生想象玛蒂尔德得知真相后会如何,续编故事。学生以自己独特的体验续编了不同版本的结局,完成了再想象的过程。
4.拓展延伸,多向对话。跳出文本,以读者的身份审视文本,进行理性思考,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多向对话,从而产生多元化的理解与感悟。如我在教《我的地坛》一课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假如你就是那残疾作者史铁生,当你来到地坛、看到荒凉凋敝的景象时,你会想些什么?学生经过思考后,层层深入,步步递进,更理解作品潜在的含义。通过与文本四次亲密接触,作品潜在的含义、教师所理解的含义和学生所能接受的含义这三者有机融通,使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的自由王国。
二、如何让学生做到与文本对话
1.多方出击,广种薄收——对话方式多样化。与文本的主要对话方式是读、品、悟、辩、人等。
读:读是最主要的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方式。采用自由读、找朋友读、演读等多种方法,真正做到以读激情。
品:品味语言的音、形、意,到境、情、采,是一个比较、回味的过程。
悟:感悟是学习者自己的内心体验,学生感悟、品味语言文字的过程,便是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辩:为学生创设一个自由议论的空间,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鼓励他们发表个性化的个解,让学生尽情地交流与对话。
人:这是一种体验式的学习方式,通过让学生换位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文我一体”、“文中有我,我中有文”,作换位体验,这是一种零距离的与文本接触的方式。
2.一片绿叶都动情地述说——对话结果个性化。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H.加德纳指出:每个人同时拥有多种智能,每一种智能类别存在多种表现方式,而且智能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因此,在引导学生与文本交流、对话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对话结果的个性化。阅读认知理论认为,阅读主体对于文本中的语言,只有在他(她)的信息储存中找到文本言语具有相似的信息模块以后,才能相似激活,从而识别文本中的信息。因而即使是阅读同一文本,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仁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对话式”阅读教学尊重学生带有个性化特征的阅读结果。“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句话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3.掘出生命的甘泉——对话主题深刻化。“只有在他人的行动迎合这人的衍动以及他人的不断插话引发这人的异议时,这种思维才具有创造性”。“对话式”语文教学过程是引发对话主体各自向对方“精神敞开”和“彼此接纳”的过程。对话主体彼此的碰撞与激发,是一种全方位的“介入”过程,包括人格与精神的对话、阅历与经验的对话、知识与文化的对话、艺术与审美的对话等,对话主体的全身心投入,会把对话主题引向纵深。在对话过程中,师生体验到生命的创造性带来的愉悦。
在课程改革呼声高涨的今天,阅读教学到底要走哪条路:传统的一般性阅读,还是新型的创造性阅读?我觉得无论走哪条路,都必须与文本零距离接触。把教学本质定位于交往、互动的“对话教学”,是对教学过程的正本清源,而“零距离的对话”则能把“对话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促进学生不断发展。同时学生、教师、文本三者间需要不断融合、激活,这样才能让“对话”真正变为“零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