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现代诗歌的分析与教学设计
2015-09-10程春梅
程春梅
摘 要: 和古代诗歌相比较,现代诗歌有较深广的内容,较多样的表现手法,更丰富的表现力,同时又有更高远的意境。但在具体教学中,学生“读不懂”、教师“讲不好”的问题普遍存在于现代诗歌教学中,“难于教学”也成为一些教师颇为棘手的问题。鉴于此,本文从朗读、意象、语言、想象和联想等方面对现代诗歌教学作了解析。
关键词: 现代诗歌 朗读 意象 语言 想象
现代诗主要是指从“五四”文学革命时起到现在为止的这一时期创作的诗歌,与古典诗歌比较而言,其特点是用白话写作,表现科学、民主的新的时代内容,打破旧诗词格律的束缚,形式上灵活自由,较少用典,从字面上较旧体诗容易把握。但是从教学实践看,并不乐观。那么,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应如何把握呢?
一、加强朗读
朗读是诗歌学习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法。“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都点明了朗读的重要性。在教学中,可以根据诗歌的不同风格选择不同的朗读方式,如教师范读、个别朗读、齐声朗读、配乐朗读、分角色朗读等。一些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快地进入诗歌创设的意境,为了让学生更快地投入诗歌学习中,习惯朗读时配上音乐,这种想法固然没有错,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给诗歌选取的背景音乐,必须与整首诗的情感、意境一致,否则将适得其反。例如给《雨巷》配乐,因为这首诗的基调是惆怅的、迷惘的,这就决定了不能选欢快、愉悦的音乐做背景,较感伤一点的、低沉、忧伤一点的音乐比较适合。
朗读应讲究方法。初次朗读,要求不宜要求过高,主要是读准字音,扫除字词障碍,另外,再注意朗读的停顿即可。例如《雨巷》中的“彷徨”、“寂寥”、“惆怅”、“凄婉”等词语,要正确无误地读出来。之后再注意一些诗句的停顿。例如“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一个/丁香一样地”、“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等。
再读,要注意整体感悟,把握感情,针对不同的诗歌,用语音语调的变化表达不同的感情。
总之,对于诗歌应多指导学生大声朗读,读出感情色彩,读得朗朗上口,熟读成诵。强调重点字词段时,需要学生读;让学生领悟文章的优美文辞、欣赏艺术特色时,需要学生读,所以朗读不应只是教学的开始,而应贯穿于整个诗歌教学的过程中,诗歌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朗读,但应根据每一步的教学任务提出不同的朗读要求。
二、分析意象
意象既是构建诗歌的基本元素,又是区别诗与非诗的基本特征。没有了意象,诗就不能称之为诗。作家要表现的思想,抒发的情感,往往通过一些具体的事物即意象表现。诗人进行诗歌创作,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的过程,也就是说心中先有情感,再把自己的某种情感付诸特定的事物。读者恰恰相反,是一个由物及情的过程。这里的“物”就是诗歌中的意象,也就是说,读者要从诗歌中出现的意象出发,品味诗人在其中蕴藏的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讲,意象就是诗歌看得见的灵魂,抓住了一首诗的意象就等于获得了解读该诗的金钥匙。如在讲读《雨巷》时,学生通过阅读找出其中的意象如“丁香”、“雨巷”、“油纸伞”等比较容易,但要品味诗人忧伤的心绪,还要引导学生好好品味这些意象的特征,例如对“丁香”的认识。除了告诉学生这种花很特别,一结一结的之外,不妨让学生读读李商隐《代赠》中的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让学生领悟到丁香常作为一种愁心的象征出现在诗词中。有了意象分析的基础,学生就不难理解诗人惆怅的心绪。
三、品味语言
诗歌是语言艺术的尖端,语言精练、浓缩,字少意多,有很强的表现力。引导学生读诗,通过对诗歌的用词的研究和鉴赏,不仅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领略诗歌的价值,还可以为学生写文章时在遣词造句方面提供经验。好的诗歌常常在炼意、炼字、雕词酌句上独见工夫,因一词一字而尽传精神。教师要在“一词”上精当讲解;在“一字”上点拨启发。当然,这里所说的字词都是重点的、关键性的字词,并非对文中的每个字词都精雕细刻。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可在诗歌中的某一句或几句话镇南关抽掉或改换一个关键性词语,让学生讲变化之后的与原诗对比,反复体会缺失或更换的词语,融入自己的想象和感受,亲自感到品析诗歌语言对于入景、入情地感知诗歌的重要性。
四、发挥想象和联想
诗中的世界已不同于实际生活中的客观世界,总是经过诗人有意无意地改造投上诗人在特定情境中的感情色彩,理解诗人的感情,首先要进入诗中的世界。每一篇诗作都是客观世界在诗人心中的再现,都或多或少地打上诗人思想感情的烙印,读诗必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诗人心中之诗——纸上之诗——读者心中之诗。鉴赏诗歌首先应进入作者的内心世界,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悟诗歌的内涵,品味诗情画意。这中间有一关键环节,就是联想和想象。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如教学《雨巷》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请同学们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诗人的深情絮语,看看在自己的头脑中形成了哪些画面?”并让学生描绘画面。经过这一环节的教学,学生大多能结合诗歌内容有所想有所说,当然,学生此时所说的已不完全是诗歌内容,而带有自己对生活的认识与感悟。此类训练既活跃了学生的形象思维,更好地品味了诗情画意,又培养了他们口头描述的能力。学生在联想和想象中加进了自己的感悟,不同程度地激发了创造力。
另外,教学现代诗歌应注重引导学生注意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学习诗歌,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让他们说出对生活的独特感受,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不同,所以对文章的理解不尽相同,“诗人以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请而自得”。在诗歌教学中,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诗歌内涵的与众不同的独特体验,可有意识地设置这种机会。
当然,以上谈到的几个方面不可完全割裂开进行,而应相互融合,而且是欣赏现代诗歌的一般方法,涉及具体文本,还要根据具体文本进行教学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以上五个方面可简可减。
参考文献:
[1]涂元伟.高中语文现代诗歌的审美教育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8,8.
[2]张学员.浅谈高中语文的现代诗歌教学[J].语文学刊,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