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师如何在课堂中融入赏识教育
2015-09-10王志伟
王志伟
赏识教育是在把做人的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让孩子的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经得起风雨磨难。有人认为给孩子无形生命的赏识太多,会让孩子自我感觉良好,一旦在社会上得不到赏识就会适应不了。学校体育真正的本质是育人,以增进学生健康为目的,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发展。小学生活泼好动,兴趣广泛,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不易受各种旧习惯和传统的约束,具有创新潜力。因而,体育教学要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就应正确发挥评价功效。本着这一教育目的,教师在具体体育教学过程中,需要用一种欣赏的眼光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量用科学、规范、赏识、激励性的语言做出评价,而少用或慎用批评、责备性语言。教书育人的种种迹象表明,对学生优点、长处的欣赏、赞美,可以使一个人获得心理、精神上的满足,从而使人产生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往体育教学只重视对学生优点、成功的欣赏和鼓励,而对于那些体质差的学生偏偏是批评多于鼓励,从而导致一部分学生厌学、逃课。对自信心不强的学生来说,反而是不断丧失自信的过程。因此,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特点对其进行赏识、激励性语言评价,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那么,怎样将赏识教育运用于体育教学中,使更多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呢?在我这几年教育教学工作中,经过迷茫、探索、发现、总结,认为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一、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在给予自信中
自信是一个人成功的基础。然而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有些人总是以过高的标准要求学生,仅仅以为得到100分便是成功,因此学生总是生活在“失败”的阴影之中,并时时感觉到“失败”的痛苦。这与传统文化有关系,因为我们总是强调存在哪些不足。“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教导完全正确,如果仅看到缺点,则是不全面的。表扬和鼓励对树立学生自信心尤为重要。首先,应该坚信每个学生都有优点,当然也都有缺点,这是最基本的评价。其次,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才能,“东方不亮西方亮”。最后,创造鼓励性环境,给每个学生定一个切合实际的目标和要求。如立定跳远教学中,我并不像传统教学那样急于教动作,而是让学生一直练习直到动作标准。我以小体操垫当“沙坑”,在体操垫后分别画上不同等分值的起跳线,让学生以自己的能力选择起跳线,然后记住自己的成绩,一节课下来看谁的分数最高。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而且平时怕上体育课的同学在这样的课堂上兴趣也被激发。
二、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赏识教育在实施中
为了激发小学生的体育兴趣,上学期我在体育教学课上搞了一个“我之最”的评比活动。给每个班上课的时候,在最后结束部分让每一位同学找一条优点,说出这节课中的自己之最。可以评自己,也可以评别人。如掌握动作最快的,练习最认真积极的,课上最遵守纪律的,小组练习中最乐于助人的,本节课进步最大的,等等,并给每人都准备了一颗星,一周体育课达到五颗星的,奖励一个小标兵标志。一学期累计10个标志的,年终奖励一张体育小标兵奖状,通过实践学生很欢迎这种奖励方法,每节课下来那高兴劲甭提了。试想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学生从来没有领过奖,有的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对领奖从来没抱过希望。这次活动过后,我发现每一个学生都有了变化,特别是那些从没有得过奖的学生,以前不爱动的学生爱动了,不愿练习的学生主动了,做操不认真的学生认真了,爱捣乱的学生听话了,通过这个评比,笔者发现体育课纪律比以前大有进步,学生学习激情更高了,给体育课带来无限活力与生机。
三、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载体,赏识教育在深化中
赏识教育能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学会赏识,在学校快快乐乐地学习,轻轻松松地生活。如乒乓球教学中,有位学生的推挡动作完成得不是很好,为了让学生将技术掌握得更扎实,我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鼓励学生有效联系,效果非常明显。师说:你练习得太棒了。如果你能将小臂带动大臂向前上用力的速度再快一些就更好了。生说:谢谢老师的夸奖,我现在就试一下。过了不多时,学生主动找到我说:老师,刚才我把你给我讲的仔细琢磨了一下,果然效果非常明显,推挡的质量高了很多,同时还注意了身体姿势和站位,技术更娴熟了,老师谢谢你。没有学不好的学生,一句赏识的话不但提高了练习的积极性和练习质量,而且促进了其他方面发展。“赏识教育”可谓一举两得。
随着新课程的逐步推广实施,其核心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要求教师在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认清每个学生的优势,开发其潜能,培养其特长;必须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和理解”。赏识教育是依据人渴望得到赏识的本质需求,对受教育者施以信任、尊重、理解、激励、宽容、提醒的一种新兴教育理念。通过赏识教育的实施,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与情趣,并逐步形成创造能力;可以使学生得到赏识鼓励与情感熏陶,从而形成乐观的健康心理,积极向上、富于创造性的个性,发展多向思维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还可以通过教育者赞扬为学生创造自由联想的空间和充分发挥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