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试题细品味, 实验教学受启发
2015-09-10肖秀锦
肖秀锦
2015年是福建省自主命题的第七年,也是自主命题的最后一年,2016年福建高考将使用全国课标Ⅰ卷。如何顺利对接全国课标Ⅰ卷,本文通过对全国课标Ⅰ卷与福建卷化学实验试题考点的比较与分析,为2016年高三实验复习提出几点建议,希望与同行分享。
一、全国课标Ⅰ卷与福建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考点对比
通过对比可以看出,全国课标Ⅰ卷实验试题具有两大亮点。其一,更加重视对考生化学科学素养的考查,在重视化学学科素养考查的同时,着眼学生在未来学科学习中的发展潜能,力图推进形成完整的实验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其二,全国课标Ⅰ卷实验试题无论命题的素材还是设问都具有一定的陌生度,同时试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增大了难度,试题有浓厚的实验味。
二、全国课标Ⅰ卷与福建高考化学实验试题评析
1.(福建8)下列实验操作正确且能达到相应实验目的的是( )
题析:A. 考查天平的使用原则是左物右码,由于NaOH有腐蚀性,不能在天平上直接称量,应该在烧杯等仪器中称量,故错误。B. FeCI是强酸弱碱盐,Fe泼生水解反应是溶液显浑浊,所以配制FeCI溶液时,应将FeCI固体;溶解于适量的盐酸中,后加水稀释,故错误。C. 检验溶液中是否含有NH的方法,取少量试液于试管中,加入NaOH溶液并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产生的气体,若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为蓝色,则证明原溶液中含有NH,所以正确。D.要验证的是铁的吸氧腐蚀,应将铁钉放入试管中,用食盐水浸没,而不能使用酸性物质,否则发生的是析氢腐蚀,故错误。
评价:试题考查几个简单的实验操作,素材均来源于教材,属于简单实验题,仅对学生进行记忆性知识层次的检测。
2.(课标1卷10)下列实验中,对应的现象及结论都正确且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的是( )
题析:A. 稀硝酸与过量的Fe反应,则生成硝酸亚铁、NO气体和水,没有铁离子生成,所以加入KSCN溶液后,不变红色,现象错误;B. Cu与硫酸铁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铜和硫酸亚铁,无黑色固体出现,现象错误;C. 铝在空气中加热生成的氧化铝熔点较高,所以内部熔化的铝不会滴落,现象错误;D. 硫酸镁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再加入硫酸铜,则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沉淀的转化符合由溶解度小的向溶解度更小的沉淀转化,所以氢氧化铜的溶度积比氢氧化镁的溶度积小,故正确,答案选D。
评价:考查学生对实验操作、现象真伪的判断,并做出正确解释。素材不全是来源教材,C、D情景设置的陌生度较高,考查学生新情景下知识的应用能力,体现考试大纲对学生潜能和创新能力的考查。
3.(福建25题)某化学兴趣小组制取氯酸钾和氯水并进行有关探究实验。
题析:(1)氯酸钾和氯水制取实验结束后,取出B中试管冷却结晶、过滤、洗涤,根据实验过程需要的玻璃仪器有烧杯、漏斗、玻璃棒、胶头滴管。(2)Cl与热的KOH溶液发生反应产生氯酸钾和氯化钾及水,与冷的KOH发生反应产生KCl、KClO和水。因此若对调B和C装置的位置,则可以除去Cl中的杂质HCl气体,故能提高B中氯酸钾的产率。(3)①根据表格数据得知KI、KClO的物质的量不变,改变量只有硫酸和水的体积,溶液总体积不变,可知实验研究目的是研究反应体系中硫酸浓度对反应产物的影响;②设计1号试管硫酸的浓度是0,进行对照实验,用于比较硫酸不同浓度的影响。③若2号试管实验现象为“黄色溶液”,取少量该溶液加入淀粉溶液显蓝色,证明产生了I;假设氧化产物唯一,还原产物为KCl,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电子守恒、电荷守恒及原子守恒,可得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4)该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为:使用右图装置,加热15.0ml饱和氯水试样,测定产生气体的体积。此方案不可行,主要原因是在溶液中存在Cl的溶解及HClO分解产生HCl和氧气等。(5)由于次氯酸会破坏酸碱指示剂,因此实验设计时不用酸碱指示剂,可以利用氯水的强氧化性,量取一定量的试样,然后加热除去过量的冷却,再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形成AgCl沉淀,称量沉淀质量可确定其中含有氯元素的质量。
评价:实验素材来源教材,学生熟悉,第一问属于记忆性知识;第二问实验评价知道实验l原理也不难;变量控制实验为学生平时常见的习题;根据信息提示学生也不难写出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依据氯水性质不难解答第四问,第五问由于试题提供了两个信息,降低了实验方案设计难度。试题主要从实验基本操作与方法进行多方面覆盖,能力要求不高。
4.(课标1卷28)草酸(乙二酸)存在于自然界的植物中,其K=5.4×10,K=5.4×10。草酸的钠盐和钾盐易溶于水,而其钙盐难溶于水。草酸晶体无色,熔点为101℃,易溶于水,受热脱水、升华,170℃以上分解。回答下列问题:(1)甲组同学按照如图所示的
试题分析:通过题目给予信息,得知草酸为二元酸,草酸晶体受热分解、升华,结合设问可以合理猜测HCO·2HO分解产物有CO、CO、HO三种产物,利用氧化还原反应化合价升降的原理得以验证,在此分析基础上后续验证就能顺利完成。(1)问考查气体检验,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有CO产生,B装置起冷凝作用(水蒸气、草酸蒸汽),水是产物之一,必须有装置证明其存在,草酸也可能升华,所以该装置还有一个作用就是除去草酸蒸气,避免其进入装置C中生成草酸钙沉淀,干扰CO的检验。(2)问考查物质性质和实验原理的综合应用能力。由装置A、B出来的气体含有CO、CO,可用灼热氧化铜来氧化CO,进而检验其产物CO,但要注意原产物中有CO,故先要设计除去CO和验证CO除尽的环节。所以确认连接顺序F(除C)、D(验证CO被除尽)、G(干燥)、H(氧化CO)、D(通过验证CO来证明CO的存在)、I(尾气处理);H中要装CuO(氧化铜)。(3)问考查实验设计能力,证明“草酸的酸性比碳酸强”,可设计一个常量浓度的溶液混合,产生气泡即可,最好不用CaCO(因为CaCO难溶)。而证明“草酸是二元酸”有一定难度,题中给出了Ka值,可设计NaHCO溶液呈酸性的实验,也可以直接测其pH。若取溶液等体积用氢氧化钠标准溶液滴定草酸溶液,消耗氢氧化钠的物质的量是草酸的两倍,更为准确。
评价:就草酸的性质进行整体实验探究。考题从草酸分解产物确认、草酸酸性的强弱、草酸是二元酸等方面进行实验设计、仪器使用、现象分析、方案评价等,对草酸性质考查得淋漓尽致,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出较高要求。考生对草酸不熟悉,增大了难度,能很好地检测考生知识技能的迁移能力;试题还重视从定量视角分析与解决化学问题。
三、备考建议
高考化学实验题是检测考生综合能力的载体之一,它不仅能考查学生的实验能力,而且能检测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为了更好地对接全国课标1卷实验试题检测,通过福建省与课标1卷实验试题对比分析,对2016年高考复习提出几点建议:
1.创设情境,体验过程。
实验复习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生活、科技的新情境作为实验探究的载体。如常见食物中所含的能量是多少?请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实验探究,根据实验原理准备实验器材,制作一个简易的量热计分别对山核桃、糖果在氧化过程中所释放的能量进行测定,通过观察现象、记录实验数据让学生体验化学原理在生活中的应用,从新视角重新观察、审视做过的实验,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
2.温馨指导,大胆创新。
在平时实验教学中只要教师多挖掘、多思考STSE相关问题,就能给予学生创新的平台。在实验教学过程中从操作原理、方法、目的、错误操作造成后果四个方面指导学生认识实验操作的实质与内涵;分析实验原理过程中指导学生多问“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还可以如何做”,真正了解实验目的、步骤和原理;学会控制条件;学会使用仪器;学会观察分析;学会解释结果得出相应结论;学会设计或改进简单的实验方案。通过对核桃仁、糖果燃烧实验数据的计算,并比较每克食物所放出的能量,由此推断我们所食用的食物中,如蛋白质、糖、脂肪等哪类食物能量最多,激发学生实验创新,自然能够顺利对接高考试题。
3.欣然感悟,提高素养。
高考试题意在突出对考生实验基本操作技能的考查,凸显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特点。对蛋白质、糖、脂肪等食物能量的测定,对数据进行应用与评估,解释食用能量最高食物是否必要。在测量过程中,思考哪些步骤会造成结果偏差,如何影响?如何减少偏差?学生有了亲身探究的感悟,通过一定量思维能力的训练,在高考中就能敏锐地把握新情景中的信息要素,顺利地将所学内容对接试题,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不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