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语文课堂
2015-09-10茅春华
茅春华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训练,让学生打好扎实的语文基础。”基于这样的课堂教学目标,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育手段增强语文课堂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即让语文课堂变得有“味道”。结合教学经验和教育反思,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调制语文课堂的“味道”。
一、让语言赏析津津有味
语言是文本的载体,解读文本重在赏析语言。从语言人手,不仅可以使学生在赏析语言的过程中走进文本内部,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
首先,在品味语言中走进文本。语言是组成文本的元素,语言的风格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文本的风格。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就是对文本的把握。当学生对文本的语言风格有了总体的理解,那么实际上他们已经开始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作者的内心世界。
其次,在语言品味中感受魅力。赏析语言是绝大部分语文课堂的必备环节。以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紫藤萝瀑布》为例,赏析文中的语言,不仅可以使学生感受语言本身的独特神韵,而且学生可以透过语言领悟其蕴含的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和鲜明的情感倾向。
最后,在语言品味中提高写作素养。写作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仅要有较好的语言运用能力,而且要有自己的主体表达。无论怎样,对语言的感知能力是写作的前提,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知能力也是提高学生写作素养的有效途径。语感好不仅表现为对文本的多层次的理解,而且表现为在语言运用上的游刃有余。
二、让个性表达别有风味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这一对话过程中,小组讨论是具体操作方式,凸显学生主体性是最终目的。
首先,在小组讨论中各抒己见。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的有效环节。苏霍姆林斯基说:“让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里抬起头来走路。”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交给学生,给他们更大的思考和展示空间,实际上就是发扬学生的民主精神。“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数人的创造力,并且使最大多数人之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在语文课堂上同样如此。
其次,在观点表达中张扬个性。讨论是智慧的碰撞,展示是个性的表达。“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个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苏霍姆林斯基)
最后,在相互辩论中彰显智慧。辩论的过程实际上是互相启发的过程。学生可以从相同的观点上拓展自己的思路,也可以从相反的观点中自我反思。七年级上册的《伟人细胞》一课,同学们在辩论“贾里到底是伟人还是普通人”的过程中,就可以相互启发,从而不仅拓展了课文的内容,而且锻炼了学生的思维深度和表达力度。
三、让语文课堂值得回味
课堂是有限的,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双重制约,但是语文课的学科特点决定了语文课堂应该是值得回味的。
首先,在拓展环节挖掘深度。拓展环节是一节课的亮点,它不仅可以使学生利用所学知识的迁移举一反三,而且也是知识学以致用的过程。这一过程,又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想象力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认识能力,真正的创造是想象的结果。有计划地设计、安排想象性作业,对开发儿童的潜能、发展儿童的创造能力是十分有效的。”对知识的深度挖掘实际上是知识的延续。
其次,使课堂结尾余音绕梁。“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能。”(叶圣陶)一节课结束了,但是它带给学生的思考才刚刚开始。学生的问题意识逐渐形成,对一系列的问题的思考也会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而逐渐深入。课堂的结束只是学生思考的开始。
最后,多重教学目标的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决定了课堂知识的延伸性。在知识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教师应该在能力目标和情感价值观目标上下功夫,从而将对知识的掌握延伸到对能力的培养和对情感价值观的熏陶上。
打造“舌尖”上的语文课堂,本质上是丰富课堂的内涵,使语文课堂不仅对学生进行知识上的学习和能力上的锤炼,而且在情感和人生感悟上有所启迪。调制语文课堂的“味道”,实际上是拓展语文课堂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不仅在课堂上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而且能够在课堂之外对所经历的事情和所遇到的问题进行不断地追问和进一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