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抓准“言”“象”“意”,发展学生的语言

2015-09-10范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15年7期
关键词:烈日当空词典语言

范俊

语文教学的许多困惑和无奈,大都源于在问题的两端摇摆,而没有很好地抓住问题的实质和关键。如,读得多些还是感悟多些?语言多些还是人文多些?练习多些还是自由多些?预设多些还是生成多些?等等的问题让广大语文老师颇伤脑筋。新课程标准的颁布与实施,新课程理念的引入与推广,对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现象的批判与反思,似乎并没能从根本上理出头绪,促生质变,语文教学“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并不少见。为此,我们必须要做出改变。

一、“言”“象”与“意”,语言之本

改变语文教学现状,首先要明确两个问题:一是该干什么,二是该怎么干。语文教学该干什么?我坚持认为,应坚定不移地立足语言,确保语言。其他所有目标,诸如人文关怀、智能发展、情感熏陶、习惯培养等等,都必须围绕服务于“语言学习”这个中心,都应是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达成。换言之,语言是载体,是根本,根本不存,其他都无所附丽。

立足语言学习这个中心,回归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那我们该怎么做呢?我特别认同语言学者将语言现象归结为“言”“象”“意”三字,我认为,理解了这三个字,就是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找到了语言教学应当遵循的基本规律。具体地说,“言”,就是语言符号;“象”,就是语言符号代表的人、事、物,以及图像、声音、事件等具体的客观存在;“意”,就是“言”与“象”的对应关系,明确一点说,就是个体对“象”的独特反应和体验。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语文教学的实质,其实就是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言”与“象”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这种对应关系,并在建立这种对应关系的过程中,感受文字,涵泳文字,从而提高语言文字运用水平。说到这儿,我不由得想到了师范学习时最早知道的专业名词“形象化原则”,不是吗?简单点说,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将活生生的具象,跟要学习的语言文字有效对应起来。

二、“象”“言”转换,课堂得法

《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的“无字词典”是什么?就是生活体验,就是身边的人、事、物。怎么“查”“无字词典”?那就是建立“言”(也就是“词汇”)和“象”(也就是生活经验)的联系。我们当然不能给孩子,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孩子说这些事,说这些深刻的道理。那如何紧扣课文的这个特点,让学生建立起这种奇妙的联系呢?一个很重要的办法,就是“唤醒学生生活体验,生动还原生活场景”。

在教学爸爸通过让聪聪看身边事物来理解“骄阳似火”的意思这一环节时,引导学生反复玩味爸爸的“言”,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想象烈日当空下被晒蔫的树叶是什么样子,把自己当成被晒蔫的树叶,读出那种有气无力、没精打采的样子,这是从“言”到“象”的一次转换。在这一转换过程中,学生对“骄阳似火”的理解与体验就不再是干瘪的,而是丰富饱满的。接着,让学生回忆“烈日当空下,人、动物、植物等都有什么样的表现?”完成“烈日当空,(谁)____(怎么样了)____的说话练习。这个练习不仅进一步丰富了“骄阳似火”的意象,又从生活实际入手,激发了学生的语言思维。当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烈日当空之下的情景通过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时,这就化“象”为“言”,也是一个建立言象对应关系的过程。

教学“惊涛拍岸”一词,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之一,同时也是教学的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办法还是由“言”到“象”,再化“象”为“言”。学生对“惊涛拍岸”的情景并不熟悉,我就通过播放大海的视频,给学生视觉、听觉上的强烈刺激,接着让学生谈谈自己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在这样一种表达与倾吐中,不就是借助“象”这个媒介,发展学生的语言吗?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读书上对这一情景的描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

因此,通过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或者教师课堂的直接呈现,一个个具体的形象便会出现在学生的脑海里,他们将语言一个个地“象”化,由此加深对语言的认识和理解,并进一步内化而娓娓朗读。此时的语言经过由“象”到“言”的转换,表达上相较起初白然是更胜一筹。

三、从“象”入手,空间延展

“大语文”教育观的基本含义是:发展学生的语言有着广阔的天地,不能把发展语言的工作仅仅局限在课堂上。实践证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离不开一定数量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和反复多次的语言实践。这就要求教师要拓宽视野,激活教学,引领学生利用各种渠道、各种机会,到更广阔的空间去学习语言,发展语言。结合《学会查“无字词典”》这一课的教学目标来思考,学生明白了文章的“骄阳似火”和“惊涛拍岸”,就学会查“无字词典”了吗?显然不是。还远远不够。因此,本课的拓展延伸、当堂练习就显得特别需要。所以,我又设计了三个层次的练习,以进一步让学生学习感受“言”“象”“意”的关联。

如第一、二两个拓展环节,通过老师的表演(表演“晒蔫”“山崩地裂”)以及一幅图画让学生说说对应哪些词语。表演、图画,都是十分直观形象、充满趣味的“象”,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符号”,给学生很大的语言发展空间,在兴味盎然的过程中,学生的语言得以发展。

再如第三个拓展环节,选择了“五颜六色、电闪雷鸣、手舞足蹈”,让学生来说说它们的意思。这三个“强烈”的语言符号中蕴藏的“象”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极为常见的,很容易帮助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象”可描述。因此,在“言”的刺激下曾经经历过的一幕幕很容易在眼前浮现,理解和表达也就变得鲜活生动,极富个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上这三种不同方式的拓展,给学生广阔的语言实践空间,让学生尽情表达“个性的观点”,充分感受“言”“象”之中的“意”,在主要的过程中享受语言能力提高的乐趣。

立足语言,是语文教学的中心;离开语言,语文教学如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言”“象”“意”,是语言的本质,三者相辅相成,联系紧密。如何将它们更好地融入语文教学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还需要我们坚持研究,带领学生在“言”“象”“意”中不断穿行,涵泳。

猜你喜欢

烈日当空词典语言
夏花明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评《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词典例证翻译标准探索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胡言词典》(合集版)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