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2015-09-10董国昌
董国昌
摘 要: 小学语文教学是与情境相互联系的,通过情境的创设设计问题,通过情境的参与让学生感受文本的情感,情境教学法是新课程背景下一种有效教学方法。本文在分析情境教学内涵和作用的基础上,探究小学语文情境教学实施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情境教学 小学语文 应用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的内涵分析
情境教学在国内的引进和发展是与改革开放的步伐相一致的,1978年儿童教育家李吉林开始情境教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提出“情境教学”、“情境教育”和情境课程,构建了情境教学的理论框架和实践体系。李吉林情境教学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语文是源于生活的,引导学生在生活经验中感受语文,利用真实或者虚拟的情景引导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通过创设情境,学生伴随积极的情感体验自主进行思维活动,将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结合,将思维活动与形象事物相结合;将生活展示、情境表演、实物操作相结合,展示语文文本的内涵,感受语文文本的情感。情境从广义上讲,是指作用于学生群体产生情感体验的客观环境;从狭义上讲,是指作用于学生引起积极情感反应的教学过程。情境教学法值得教师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教学内容的需求,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新知的好奇心。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一)情境创设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适应
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论指出小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发展阶段,知识的学习依赖于具体事物,也就是说小学生的学习和思考是以自己的真实情景和模拟情景为基础进行思考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计划地创设具有一定情感色彩的形象化的场景,以此增加学生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对教材的深层次理解。情景的构建方法是多样化的,可以是语言描述、故事引导、猜谜语、视频、角色表演等,学生根据接触到的事物的表面特征进行学习,这就需要将小学语文的知识学习与学生的实际经验相结合,创设教学情境,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吸收和运用。
(二)情境激发学生课堂的积极参与度
情境的创设包括两个原则,其一,情境的创设要有能够激发学生不断思考问题,情境的创设不单是为了渲染氛围,更重要的是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其二,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处于最近发展区。有效的情境创设是在考虑学生已有知识和新知识的基础上实现的,是要为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搭建支架,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建构。这样的出发点使得无论是教学内容的设置还是教学方式的选择,都是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和思维发展特征性相吻合的。这样的知识是处在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学生借助已有知识,通过小组合作基本能够解决新的数学问题,因此也就有更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也就更能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课堂的问题解决。
(三)情境创设促进学生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传统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教师通过讲授制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过程中几乎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同伴之间的交流,课堂不是不断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不是引导学生展开进一步学习的触发点,而是问题的终结。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常问:“同学们,还有问题吗?”这样的灌输式教育使得学生的质疑能力和问题意识逐渐减弱,即使有的学生有疑问,也不敢说出口,或者没有继续探寻的信心。情境教学正是要通过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在情境的感受中产生问题,同时产生的问题作为新的情境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情境的感知中不断产生问题,不断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解决问题,同时为激发学生在课余时间学习,留足更多问题让学生在课余实践中不断探索。
二、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的有效策略
(一)联系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语文文本是作者生活经验的一种体验或者社会经历背景的一种描述,是充满情感的,生活经验的感受能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内容,体会文本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这是语文教学的难点所在。例如,在《我选我》教学过程中,教师考虑到选举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也有发生,借助多媒体技术播放近期班级的班干部选取视频,然后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当初选举的是谁,选举的理由是什么,然后用“我选的是×××,因为他(她)……”的句式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语言引导,文章的主人公在选举的过程中,做出了不同于大家的选择,会是什么呢?建立在学生经验基础上的疑问很快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走进新的课堂。
(二)借助实物演示情境
视觉感受是感官系统中接受信息最多,感受最多的刺激,在中国的文化中有“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通过具体事物创设情境,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真实的感受和体验。例如,在《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课前引导学生准备体积大小不同材质的小球和同样材质不同大小的铁球。课堂教学中教师首先引导学生猜测,两两对比,看哪个球最先着地,然后由不同学生进行试验,试验结果和学生假设的差异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迅速投入新内容的学习中。通过实物的尝试,学生亲眼看到,这样激发的好奇心和认知冲突是任何其他的视频和语言所无法替代的。
(三)借助多媒体再现情境
小学生的思维处于形象思维发展阶段,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依靠于感性经验的支持,但是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的有限,没有也不可能感受所有的文本内容,这就需要借助多媒体技术,拉近学生与生活的距离,扩大学生的视野。例如,在《泼水节》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播放傣族泼水节的视频,引导学生走进傣族的文化中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的内容和情感,再如《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赵州桥》等描写景色的文本,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搜集各地的图片,为学生提供感性经验的支撑;同时,小学语文本文中还包括一些描述历史经历、历史故事和作者生活经历的文本,这些文本所涉及的时代都已经脱离了学生的经验和感受,这时借助多媒体技术的图片、声音、视频等功能,就能很好地还原历史,让学生结合时代背景和文化感受作者的情感和体验。
(四)扮演角色体验情境
角色决定人的思维、语言和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扮演文本中的特定角色,对学生理解内容很有助益。例如,在《小苗和大树的对话》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扮演角色,通过语言、动作、场景表达情感和情境,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地被调动,无论是语言表达中的表情,还是相应的动作都尽力理解,然后用心表现,学生在相互交流过程中将文章的内容理解得更到位,动作表现也更准确,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也很高,自主分析文本情感,自主设计场景等,课堂教学效率很高。角色扮演、情境体验是小学生非常喜欢的方式,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参与,甚至可以离开座位进行跨组交流,能够取得很好的学习效果。
综上所述,情境教学是与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特征相吻合的,能够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运用实物演示、借助多媒体技术及由学生进行情境表演创设情境,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陈少月.谈谈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实践与研究(A),2010,12:18-19.
[2]孔凡成.对小学语文情境教学中“情境”的反思——关于李吉林情境教学实验系列研究之四[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2:97-100.
[3]袁卫民,周娜.新课程下小学语文教师应具备情境创设能力[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2: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