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毕业方向选择的动机及其相应的指导需求
2015-09-10李梓煊
李梓煊
摘 要: 通过对1000名不同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同时结合网络上的数据,整理出当今大学生毕业方向选择的动机和影响因素。通过对调查数据的分析和对影响因素的整理归纳,在影响大学生毕业方向因素中发现不同于往年的创新观念。运用多种视角辩证地分析问题,给大学生在考研、出国、工作选择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合理化建议,逐步实现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逐步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关键词: 毕业方向 考研 出国 工作
一、现象及原因
学生在毕业之际面临不同的人生发展道路选择,易陷入迷茫状态,失去对毕业方向选择的敏锐性。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越来越严峻。面对此形势,很多大学生把报考研究生和出国当成规避就业的理想选择。通过对大学生毕业方向选择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表明,大学生毕业方向选择受到社会、家庭、同龄群体和个人实际情况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科技发展迅速,文化日益繁荣,产业也在逐步升级换代,所以社会急需复合型人才、专业型人才、技术性人才,等等。然而,这一需求并未因为高校每年的人才大量输出而得到解决,原因是社会需求和人才输出不能很好地吻合——学生择业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热门领域岗位争夺激烈,冷门领域却相对稀少,人才供给不平衡[1]。
中国是个“关系”型社会,人在社会中工作生活无一例外地牵涉人际关系,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社会关系匮乏,唯一拥有的社会关系即家庭背景。家庭背景同样对大学生毕业方向的选择有着很大的影响,对毕业生在什么样的工作单位任职起着很大作用,家庭经济条件更是对学生选择出国留学、深造起着决定性作用。
大学生在毕业方向选择上,同时受着同龄群体的影响和个人实际情况的考虑。大学生所属本科院校是个很重要的环境。调查结果显示,重点大学出身的大学生,毕业以后更多的是考研或出国留学,而普通院校的学生更多的是直接出去工作。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不仅有社会因素,还有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一方面是由于自己本身对学术的热爱,希望继续深造比本科阶段更深入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是受到家长或周围同学的影响,浓郁的学习氛围使得重点院校的大学生追求更高的知识储备,因而影响他们对继续深造和直接工作的选择[2]。同时,男性毕业生和女性毕业生会根据自身的性别问题选择毕业方向。
二、数据表格与数据分析
表一 性别因素与毕业选择情况分布表
表二 院校差异与毕业选择情况分布表
表三 家庭收入状况与毕业选择情况分布表
以上数据全部通过问卷整理所得。
通过以上调查数据分析得出:毕业方向选择考研的男性占总体男性人数的43.5%,直接工作的男性人数约占总人数的43.7%,选择出国留学的男性占总人数的12.8%;女性选择考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3%,直接工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3.1%,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6%(表一)。重点院校中选择考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7.8%,直接工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2.8%,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9.4%;非重点院校中选择考研人数的占总人数的45%,选择直接工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表二)。家庭收入状况一般的学生中选择考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50.8%,选择直接工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2.7%,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4%;家庭收入状况良好的学生中选择考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47.8%,选择直接工作的人数占总人数的35.1%,选择出国留学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7.1%;家庭收入状况很好的同学中选择考研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0.1%,直接工作的人数占16.7%,出国留学的人数占83.3%(表三)。从以上数据看来,在性别不同的情况下,超过60%的女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低于40%的女大学生会选择毕业之后直接参加工作;而男性中有差不多数量的人选择继续深造或直接出去工作。从院校不同因素来看,重点大学有60%到70%的学生会选择毕业后读研继续深造,而非重点大学中更多的人选择毕业后直接工作。家庭收入状况一般的学生在三种情况下选择方向都差不多,其中收入状况良好和一般的家庭中学生毕业后想要继续深造大多会选择考研的方式,家庭收入状况很好的学生毕业后想要继续深造大多会选择出国留学的方式。
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一)从学生自身的角度
对于所有大学生(无论是重点大学或是非重点大学)来讲,毕业方向的选择都应该建立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兴趣的基础之上。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不少人承认自己进行毕业方向选择时,有盲目跟风的心理,自己并没有清晰的职业规划和定位。毕业生应该进行多重考虑,综合自己的家庭背景、自身的实力、兴趣及行业发展前景。现在的用人单位更加看重学生的工作经验和实践能力,如果学生有一定的这方面的经验,在求职时比同期其他的求职者更具优势。考研并不适合每一个同学,那些在本科阶段没有认真学习、基础不牢的同学,盲目跟风地加入考研队列,结果反而得不偿失,在此情况下,选择工作比选择考研更明智。而对于那些热爱学术、一心钻研的学生来说,考研不仅可以深化所学,还可以发展自己的潜力,提高修养。以理性经济人的思维来考虑,无论是哪种选择都要考虑好自己的成本和收益,对于收益的考虑要避免短视,开阔视野,全局出发,最终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3]。
(二)从学校的角度
学校不仅要负责大学生的输出,更应该在大学生进行毕业方向选择的时候给予指导,从而减少大学生毕业选择的迷茫和无助,使大学生进行毕业选择时更加从容和自信。
一方面,在专业设置上,学校应根据大学生不同的需求对大学生进行培养,让学生了解并区分考研、直接工作和出国留学的不同和对未来的适用性。根据本校优势和特色,分别培养符合劳动力市场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适合继续深造的学术型人才,同时对有经济条件出国深造的大学生有目的性地在专业课方面进行相关培养,帮助大学生减少申请国外留学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另一方面,学校应经常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培训,因为有部分大学生对未来职业没有明确的规划,感到无助和迷茫,这时,学校应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分析当前就业环境,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特长、经济条件等多种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清楚地给自己的人生进行定位,同时对未来发展进行有效规划。并且,对于想要考研的学生来说,高校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态度,明确考研需要的准备条件。对于家庭经济状况很好的学生,学校应鼓励他们努力出国深造,通过举办讲座的方法,让他们清晰地了解出国留学的优缺点,以及申请出国留学的过程及费用,使他们清楚地根据自身情况做出选择。另外,学校应多与国外高校进行交流合作,给需要出国留学的学生提供有效信息和渠道。
(三)从政府的角度
政府应当逐步减少对具有重点大学学历的学生和非重点大学学历学生的差异化政策。目前各大单位招聘都倾向于招聘重点院校的学生,因而重点大学研究生的录取和出国都有优惠政策。并且重点院校本校有推免和保研名额,重点大学的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机率远大于非重点大学学生考上研究生的机率,重点大学的学生比同期非重点大学的学生在就业上更具有优势。因此,政府应该对重点和非重点大学在政策上加以重视,减少对非重点大学的歧视,引导各大用人单位和学校更加注重人才培养。不少女大学生在就业时会受到歧视,根据这一现象,政府应该制定惩罚措施,严厉制裁劳动力市场中存在的性别歧视行为。同时,政府可以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经验,为女大学生提供就业福利政策,实施弹性就业政策,相应的社会保障应该公正公平,并建立激励机制[4]。
参考文献
[1]朱琛.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大学生就业与创业方向指引[J].福建师范大学闽南科技学院.出国与就业.
[2]巴玉玺.大学生毕业与就业工作的新思考[J].中南民族大学.湖北社会科学,2004.7.
[3]汪芮,胡静静,李晨昕.北京高校大学生毕业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J].理论前沿,2014.10.
[4]王国军,杨秀坤.论新形势下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及解决方法[J].华章,2014(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