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5-09-10解晓婵王珊
解晓婵 王珊
摘 要:课堂生态化教学是高效实现教育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掌握先进的信息技术更是满足信息化社会对教学的新要求。文章主要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构建生态化教学的原则为依据,提出了“二三六制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促进了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55-04
一、 引言
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的驱动下,信息化社会对教育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要求,信息技术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有力武器,它已经融入到我们的生活学习中。高中教学是学生学习的重要阶段,也是最适宜普及信息技术知识的阶段,教学工作者要思考的首要问题是如何让信息技术课堂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实现“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方式以及高效益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因此,充分认识和改造课堂,构建系统性、多元性、共生性、动态平衡性的生态化教学课堂,营造和谐、自由、民主的生态化教学环境已经迫在眉睫。目前,生态化教学理念指导下的教学研究基本上都停滞在理论的陈述上,实践研究相对较少,部分学者只是从宏观角度去审视生态化教学的意义,很少有针对具体学科提出具体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说课堂生态化教学还处在一个初步探索的阶段。本文主要以已有的生态化教学理论为基础,针对目前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二三六制式”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旨在促进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改革和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二、相关概念界定
1.生态化教学
生态化教学[1]就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生态主义理论研究教学问题,强调以一种生态的眼光、态度、原理和方法来关照、思考、理解、解释复杂的教学问题,并以生态的方式来开展教学实践,换言之,生态化教学既是一种教学理念,也是一种教学实施策略,它是一种整体性、开放性、多样性、平衡性[2]下的教学,是一种充分体现和不断运用生态智慧的教学。信息技术课堂下的生态化教学就是由各种生态因子构成的一个生态系统,由生态主体因子和生态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协调构成的,主体因子主要包括学生、教师、学者和网友,环境因子主要包括教学主题、教学活动、教学资源和教学环境[3]。具体如图1所示。
2.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现状
(1)主题的生成性不足
生态主义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一种生成性的过程,强调目标、资源、活动和评价等多要素的生成[4]。而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本质则是师生以某一主题为触发事件来学习交流的过程,因而,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应该具有多样性和生成性,通过不断的创新、修改和升华来提升话题的探讨价值[3]。然而,目前的信息技术课堂的学习主题具有强烈的预设性、固定性,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前,主题活动的设计和决策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完成,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并机械的针对该主题活动进行学习讨论,几乎没有参与设计主题活动的机会,这就违背了新课标要培养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割裂了学习内容和学生特点之间的协调性,导致学生对预设的主题缺乏兴趣,很难让学生持续的关注这个主题。当然还有学习情境的设计形式单一,限制了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最终致使学习者对问题的观点趋于统一。除此之外,部分教师对动态生成的热点话题和一些有价值的信息给予忽视,严重阻碍了具有丰富营养价值和探讨价值的新主题的生成。
(2)资源开放性不够
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该是在一个开放的互联网环境中进行的,教师、学生、学习资源以及学习环境构成了一个生态系统。在开放的生态系统中,各种生态因子都与外界环境不断进行着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从而获得生长和活力。然而,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由于学生的学习自觉性、积极性、参与度不足,为了所谓的吸引学生学习注意力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教师将会限制学生上网甚至不给予学生上网的时间和机会,只利用教师提供的资源和书本上的信息进行知识的学习和操作练习,这无疑切断了学生获取满足自身需要的学习资源的途径,错过与外界交流的机会,使学生的学习受到了限制。
(3)活动参与性不高
信息技术生态化课堂教学是一个生态系统,主张主体之间以及主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适应、交往和多向互动[5],这种多向的互动交流有利于改变学习者的认知结构。然而,由于信息技术课每周的课时安排较少,而且课堂时间也很有限,学生只是期待着每节课的上网时间,往往会忽视教师布置的任务,更不愿意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整个活动过程中他们的参与情绪消极、互动层次狭窄,最终导致信息技术课堂失去生命力。在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和反应不给予及时的反馈和支持,导致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意识逐步减弱和萎缩;除此之外,每个学习者先前已有的知识经验是不同的,从而每个人的计算机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面对同样的学习活动,有的会望而却步,有的会过于轻视,态度不一,系统的联系性就因此被打破,久而久之,就会浪费学生大量的隐性知识。
(4)主体的互动性不强
无论是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课程的教学,都是以教师讲解学生被动接受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虽然多媒体设备可以通过刺激学生的多个感官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设备的掌控者——教师往往忽略了多媒体教学的理念和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没有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的交互功能,而是从过去的“人灌”变成了现在的“机灌”,将书本上的内容原封不动的搬到多媒体软件中,机械地放映每张幻灯片,与学生没有互动交流,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6]。信息技术课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课,而在现实教学中教师将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理论知识的传授上,虽然学生坐在多媒体网络教室中,每人一台电脑,但或许他们一节课都没有动过,上机实践的时间因为理论知识的讲解被剥夺了。
三、利用“二三六制式”构建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
目前,在传统的信息技术课堂中,讲授——示范——练习式教学程序是最主要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自始至终都是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新课标提出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着重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处理、表达与交流信息的能力。在遵循充分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原则基础上,任务驱动式教学和自主探究式学习成为信息技术课堂生态化教学的主要教学方法,而且,在清泉中学创立的 “三三制活动课教学模式”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在一线信息技术教师多年教学经验以及教学实践调研的基础上,本文提出适合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 [7]。
1.“二三六制式”教学模式
“二三六制式”教学,即一节课学生参与课堂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少于二分之一,学生操作练习以及完成课堂作业的时间不少于三分之一,教师单向讲解时间不超过六分之一。
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阶段:强调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他们的主人公精神。信息技术课不是单单的传授理论知识给学生,而是教会学生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去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然后批判性的选择信息,最后通过表达与交流的方式同大家分享信息。
学生操作练习以及完成课堂作业阶段:信息技术课堂的最大特色就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获取信息、使用信息的能力,理论知识是实践操作的基础。一节课中,无论是教师的讲解还是学生的交流讨论,都要确保学生的上机操作时间不低于三分之一。课堂练习是为检测学生本节课学习效果服务的,帮助学生理清本节课的内容,同时巩固当堂课的知识,任务量的确定是非常关键的。
教师讲授阶段:信息技术课的重点在于学生的上机操作,但是教师必要的知识讲授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态化课堂教学要把教师从过去课堂知识的灌输者转变为指导者、促进者,他们传授给学生的是学习工具,是学习方法和学习思想,所以在短短45分钟的课堂中教师要将舞台让给学生。
2.“二三六制式”模式的教学过程
“二三六制式”生态化教学模式要遵循“四导七环节”的教学过程,即做好方法指点的引导、主线突出的向导、及时评价的指导、定期测评的督导;七环节即导入环节、知识讲解、任务迁移、自主探究、成果展示、测试评价、课堂总结。下面以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基础》第四章第二节的《表格信息加工》为例说明“二三六制式”生态化教学,如图2。
(1)导入环节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为了让学生最高效率的进入学习状态,采用“情景创设”或“任务实例剖析”的导入方法,充分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为开展任务驱动教学和自主学习奠定基础,与此同时,也是明确学习目标的过程。在表格信息加工课堂教学时,就采用了如表1的课堂导入方式。
(2)知识讲解
某些理论知识的介绍在信息技术课堂中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绝大多数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某些操作游刃有余,但是在语言表述方面并不专业,缺乏相应的理论知识,而且个别新名词的理解对于高中生来说还是会有一定的困难,还需要教师的指点和讲解。当然教师讲解的不一定是知识,可以是对问题解决方法的引导或过程的提示等等。如在表格信息加工知识讲解中就要求教师对学生提出如表2的要求。
(3)任务迁移
任务驱动法是信息技术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的主要教学方法,将教学内容有机的融入到每个具体任务当中,通过教师创设的情景,学生明确任务并以完成任务为目的开展学习,最终归纳出完成任务的方法、步骤和规律[8]。如表3所示。
任务驱动法在信息技术生态化课堂教学中,课堂任务的设计既要符合教学内容,又要能够调动学生的兴趣和动力,并且任务量要适当,难度要呈阶梯式上升。
(4)自主探究
为了培养学生在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和发展能力,信息技术课堂要充分自主化、个性化,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同时也要尽可能培养其协作探究精神,通过适当提高任务的难度进行层次化教学,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表格信息加工不仅要掌握对图表的基本操作,还要在此基础上能够对表格进行美化处理,如表4所示。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也是目前信息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数据的分析和处理与数学是息息相关的,从而可以让学生结合已经学习过的数学知识,对不同图表的作用和特点进行归纳,可以借助Internet进行总结。如表5。
(5)成果展示
上机操作练习就会形成作品,即使是纯理论的一节课,学生也会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和想法,知识不仅单向从别人那里获取,同样的也要给予和分享,从生态学角度来看,系统的稳定性和整体性就要求生态因子不断的与外界进行能量的交换和流动,所以课堂上的学习成果就要与大家分享,将成果通过网络软件进行展示。
(6)测试评价
学生的作品无论是优秀的还是未完成的,都是他们努力的结果,教师要及时对他们的劳动成果进行评价,对他们的付出给予肯定。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的评价要公平和民主,不仅有教师的评价,同伴互评和自我评价也会让学生产生一种自豪感和成就感,即使是不理想的评价结果,也是对学生的一种鼓励和促进。所以,在表格信息加工和处理教学中可以采取表6的评价方式。
(7)课堂总结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教学,虽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人公地位,但是也容易让学生在整节课接近尾声时对本节课学习的知识产生迷茫,带来的最不理想的结果就是过快遗忘。所以,教师在最后要带学生对本节知识进行系统的梳理,帮助学生形成知识框架,使学生重构原有的知识结构。尤其像表格信息加工和表达这种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学习,大部分学生都是为了完成当前任务,没有思考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甚至在操作当前任务的时候就遗忘了上一知识点,因此,教师在课堂结束前,可以总结出这一小节的结构图,以便于学生进行课后的知识总结和巩固。
四、结束语
生态化信息技术课堂是由教师、学生和学习环境共同构建组成的有机整体,在遵循生态化教学的多样性、开放性、动态性、平衡性以及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营造自由民主以及可持续的高效能的信息技术课堂环境,有效解决了目前教学目标抽象、教学过程单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环境单调、教学效果不理想等信息技术课堂教学问题。“二三六制式”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以学习者为中心,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发挥他们学习的自主性、探究性和协作性,对学生获取信息技术和技能、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总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
然而,“二三六制式”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成熟,仅仅是在实践教学过程和调研中提出的比较适合的课堂模式。由于笔者自身能力有限,又仅从理论方面提出,这种教学模式还需要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一步验证和证实。生态化教学是改变传统教学的主要方法,是符合新课标要求的新教学方式,我们要以整体、多元和适应的生态化视角来透视学习,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总而言之,高中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态化教学模式的构建既符合新课标的要求,又充分体现了生态化的原则和规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以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以高效为前提,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为目标,来促进师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成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嘉云.生态化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研究[D].南京: 南京师范大学,2006.
[2]张立新,张丽霞.生态化网络课程的设计理念[J].电化教育研究,2011(6):69-72.
[3]张立新,姚磊.论在线学习论坛的生态化治理[J].电化教育研究,2013(7):22-26.
[4]钟志贤.论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5(7):35-41.
[5]王均霞,陈明选.高校网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现——以“现代教育技术”网络课程为例[J].中国电化教育,2011(8):22-26.
[6]张浩.信息技术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研究[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2):133-134.
[7]赵晋东.“生态课堂教学模式研究”课题开题报告[D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7e5cd36d0100zjtc .html, 2011-12-07/2015-01-16.
[8]表格信息加工新教师汇报课[DB/OL]. http://wenku. baidu.com/view/13f655785acfa1c7aa00ccba.html,2012-11-20
/2015-01-17.(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