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个性化学习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15-09-10王琼
王琼
摘 要:作者通过分析当前《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针对课堂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基于个性化学习提出了教学改革的几点想法:重视学生的起点,了解学生的个性,对具有不同学习能力、水平和学习风格的学生实施个性化教学与考核方式,同时提出充分利用并整合现有资源构建个性化教学平台,从而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有助于推进学校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
关键词:大学信息技术;教学改革;个性化学习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4-0052-03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以及多媒体技术的迅猛发展,为高校培养人才的实施过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学生而言,掌握和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计算机硬件和软件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技术及信息系统等知识成为必要的学习内容,同时更要求他们能熟练使用Office软件中常用的Word、Excel、Powerpoint等软件的基本操作。因此,许多高校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成为新生入学后必修的公共计算机课程,为推行素质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型人才,并在综合思维能力、综合表达能力及综合设计能力等方面均能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
一、《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根据我校办学特色与探索培养应用型人才模式的需要,我校针对非计算机专业新生开设《大学信息技术》课程,该课程作为新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要求文管类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后参加江苏省或国家级的计算机一级考试。该课程主要由理论和实践两部分组成,其中理论知识部分占16课时,主要介绍计算机信息处理方面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技术,在多媒体环境下采用课堂教学的形式;实践部分则采用上机的形式,共计32课时,要求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以及相关常用软件的使用等。但由于课堂教学内容涵盖范围广、课时偏少、教师讲解进度较快等原因,再加上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水平有限,从而导致学生很难掌握所学知识。此外在实验教学中,一位教师需要同时指导三、四十名学生的上机操作,势必会让一些学生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加之课后又不进行沟通,最终导致学生操作计算机能力较差。因此,对《大学信息技术》课程实施教学改革是适应当前社会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要求,也是我校提高基础教学质量所面临的迫切任务。
二、个性化学习的提出
基于自主学习理论与个性化学习理论的联系与区别,可知自主学习是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学生角度出发,让学生自主选择其所需要学习的内容,主动探索并发现新的知识。这一过程需要学生具有高度的自治性与约束力,而事实上很多学生缺乏自控能力,不能有效地采取学习策略进行调节和改正,最终不能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因此,对学生进行自控能力的监督与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在分析相关文献后发现,有些研究者在考虑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时仅从学生角度出发,将它们定义为个性化的自主学习或者是基于自主模式下的个性化学习,有时甚至将它们混为一谈,作为相同的概念进行分析。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的个性化学习是从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为目标,了解学生特征,从教学、考核、资源等方面为学生构造个性化学习环境,从而能促进学生主动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三、基于个性化学习的教学改革
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特点,在认知过程中接受知识能力的强弱、掌握知识水平的层次、使用学习方法的技能等方面将决定有着不同的知识需求。学习经验是一个需要长期积累,不断总结与归纳的过程,而提倡自主学习有时并不能真正让初学者找到选择知识需求的正确途径,一方面需要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细心引导,另外还需要学生的自我监督与控制,循序渐进地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学习策略。如果没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可能导致学生盲目地选择学习内容,忽视学习重点,最终不能完成学习目标。
此外,在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只重视课程的讲解进度,对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把握不够,在对学生没有充分了解其个性的情况下进行单纯的填鸭式知识传授,同时存在教学内容更新缓慢、教学形式单一、实验操作不全面等问题。
因此,教学质量的好与坏、教学目标的能否实现、知识掌握程度的深浅等方面问题的存在与学生自身的学习、教师的课堂教学息息相关。很多情况下讲个性化学习,仅仅是从学生角度出发,认为学生已具备完善的学习策略、主动的学习积极性,而没有考虑到学习环境的提供者,也没有涉及到教师正确的教学指导,因此如何为学生构建个性化学习的环境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
1.重视学生的学习起点,体现个性化对待
根据我校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作为除计算机学院外的新生,学习《大学信息技术》课程是必经阶段。通过调查发现,由于生源不同,学生的基础也参差不齐。经济发达地区的学生对计算机的了解和操作相对熟悉,而偏远地区的学生基础相对较差。因此,在同一专业,甚至同一班级内,由于学生的基础各不相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相关软件的使用情况、对问题情境的反应过程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别。同时,这些也给教师的授课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终导致有些学生因学习内容重复而产生懈怠情绪,有些学生因跟不上教学进度而失去了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因此,重视学生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将有助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知识,同时也能减少教师的课堂讲解时间,相应地增加了学生的自由支配时间。对新生而言,如何让任课教师采取适合的方式来了解他们的计算机基础成为首要解决的问题。
因此,本文提出在正式上课之前,任课教师可以先通过问卷、网络、面谈等方式对所在班级的学生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了解他们的学习基础,熟悉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偏好,必要时还可以对他们实施划分讨论小组,或让他们结成一对一互助组。因此根据调查的结果,教师能很好地掌控整个教学过程,对不同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的放矢,同时学生能根据自身的情况自行设计、选择、确定自己的学习内容,在遇到问题时还能相互间进行交流、帮助。
2.因材施教,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改革
《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从教学内容与要求上分为理论与实验教学两个环节,理论部分的教学形式是在多媒体教室环境下进行,但整个课堂教学还是以“教”为中心,教师按照固定的教学大纲、实验大纲、教学计划等完成相应的教学任务,通常不会去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如何,也不会去分析学生的学习风格是否转化为相应的学习策略等问题。因此,课堂上信息内容量大、教学进度过快等因素都有可能导致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效果不佳等问题产生。
由于在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生个性、能力水平等方面的差别会让他们的学习表现极为复杂,因此本文提出个性化的教学方式改革,需要教师凭借自己丰富的经验和智慧灵活地设计因材施教的方法,在教学中根据不同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以及自身素质,教师选择适合每个学生特点的学习方法来有针对性地教学,发挥学生的长处,弥补学生的不足,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树立学生学习的信心,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
个性化教学方式的改革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教师需要留意观察、分析学生学习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个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顺境与逆境的表现都值得关注,尤其是对后者的分析,从中有可能发现他们独特的认知特征和动机倾向。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善于提问也会从中发现学生擅长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和学习的动力所在。
(2)区别对待成绩不同的学生,特别是学习差的学生要重点关注。有些学生因为思维水平不高,学习风格的限制,或者是学习动机的障碍,导致了学习成绩差。教师必须采取不同的措施使学生在自信满满的状态下学习,并重点关注那些能力水平较低的学生。
(3)根据学生的学习风格,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提供匹配的教学方式。研究发现,教师的教学方式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程度对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对于那些喜好视听表征的学生可以采用音、视频相结合的方式来实施教学,对喜好图像表征的学生则可以采用图式来讲解概念,有时教师还可以通过动画的方式给学生演示某些概念的基本原理。个性化的教学方式将改变传统的学习状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使他们把学习风格转化为学习策略,并且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进行调节。
3.发挥最大能力,选择个性化考核方式
从现有的考核方式来看,主要有平时考核(作业情况、出勤情况、提问情况等)、理论考核(笔试、专题答辩等)、实训考核(课程项目、综合实训等)等方面。我校对《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考核采取统一方式,由平时表现、实验成绩以及期末统一上机成绩按比率折算成总分,其中期末上机考试的题型以选择题为主,判断题为辅,所得成绩占总成绩的50%及以上,并规定期末成绩低于某个阈值时不能通过该课程考核。显然,这样的考核方式对于一些动手能力较强但理论知识薄弱的学生来说,期末成绩的好坏将严重影响他们最终的评定,而那些平时表现平平的学生在最后通过题库的死记硬背反而成绩要来得高。这样的矛盾往往会导致很多学生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知识轻实践操作。
因此,改革或完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考核方式能有效地推进学校应用型人才模式的培养。考虑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应强化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本文提出可按不同专业对学生提出不同的考核要求,如对文秘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文档排版方式进行考核,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电子表格做账进行考核等。此外,还可以提供个性化选择服务,即让学生选择能最大程度发挥自己能力的考核方式,教师按照教学目标制定考核科目及分值,其中含有必做题和选做题,对于后者学生可以自由选择。通过改革和完善现有的考核方式,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对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4.整合现有资源,提供个性化学习教学平台
目前我校还没有一个关于《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统一网络教学平台,虽然有很多教师在毕博里根据自己的教学情况与教学特色各自建立了该课程,但是根据网络课程运行情况的统计分析资料表明,只有极少数学生在课后登录并学习其所属课程。
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1)有些教师在毕博网络教学平台上建立课程只因临时的工作需要,一旦建成后便不再对内容进行及时更新或者通过该平台与学生进行课后交流。
(2)很多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能力,对自我的监督控制力不够,在课后由于没有学习任务通常不会主动使用课程教学平台。
(3)由于我校毕博账号数量有限,每学期初需对之前长期未用的学生账号实施删除管理,并把本学期的学生账号导入其所学课程,因此有些对该课程感兴趣的学生得不到网络学习的机会,而具有学习权限的学生又不能很好地利用该平台,导致资源分配不均,造成浪费。
(4)我校缺乏对学生应用网络课程的监督管理,未出台相关规定来激励学生对网络平台课程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5)同一门课程,不同教师有着各自的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他们所建设的课程内容、重点、难点等不尽相同,而学校统一规定的内容在建设时又产生重复,造成资源冗余。
(6)由于我校规定文管类学生在学习《大学信息技术》课程之后需参加江苏省或国家级的计算机一级考试,因此每到考试前有很多学生要求进行考前模拟练习,但是又找不到合适的集中资源供他们学习。虽然在网络上可以下载到一些资源,但是有些需会员才能申请,有些需要付费,有些下载甚至还有可能导致电脑中毒等。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构建一个基于个性化学习的《大学信息技术》课程统一网络教学平台,该平台能提供大量的教学资源,包括练习素材、历年考试真题、模拟练习软件、课程视频、基础知识题库及其答案详解等,无账号数量限制,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服务,根据每一位学生的学习偏好、知识掌握程度、日常练习情况等方面,通过数据挖掘技术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环境,总结并归纳学生的日常学习模式,并向其推荐可能感兴趣的学习内容,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培养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充分发挥了资源的利用率。
四、结论
通过构建基于个性化学习的《大学信息技术》网络教学平台,将计算机技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对教学内容的基础性、科学性和前瞻性的研究,体现以有效知识为主体,构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的知识基础和能力基础,[3]为其今后在专业工作中学习和使用计算机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曹莉,张芬.学生网络自主学习中自我监控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1(17):161-162.
[2]百度百科.因材施教[EB/OL].http://baike.baidu.com/
view/117971.htm?fr=aladdin.2014.
[3]王洪敏.高校公共计算机教学改革实践[J].科技信息,2011(33):165-166.
(编辑:李晓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