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小学音乐课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
2015-09-10朱春兰
朱春兰
摘 要: 小学教育是人生之旅的奠基工程。由于心智发育的规律性,相对于一个人而言,小学阶段正是其心理塑造的原始黄金期。现代小学生多是独生子女,生长于优越的家庭、校园和社会环境,普遍带有不容忽视的时代特质,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状况令人担忧。种种现象表明,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大挑战和重要任务。学校教育及广大教师应本着“以生为本、健康和谐”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战略指向和战术指导并重发展的施教原则,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学生内涵提升的应有之义并放到相应的发展高度。本文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试对此做出一些抛砖引玉之论。
關键词: 小学音乐 心理健康教育 全面发展
“音乐是人世间最美妙的一种语言”,不仅如此,对学习者、兴趣者和专业者而言,这种“最美语言”应当具有激情传导和潜移默化的熏陶功能。也就是说,在学校教育中,音乐课程及教学活动不仅可以启智益能,而且在心理教育方面能够发挥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应试教学及惯性力量等因素的影响,校园音乐课程活动普遍存在“重知识技能传授、轻心理健康教育”的偏颇现象,不仅淡化或者削弱音乐课程的应有功能,而且有悖于新形势下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战略目标。如何有效开展小学音乐课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呢?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试对此做出简要性阐述。
一、以赏识性教学为抓手,注重培塑学生的良好学习心态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健康观点。世界卫生组织对新时期“健康”的最新定义——“不但是身体上没有缺陷和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状态、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心理状况对现代人的健康发展有着不容忽视且无可代替的重要意义。其次,帮助学生逐步形成“安全、快乐、自信”的健康心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对于健康心理而言,安全是必要前提,快乐是基本因素,自信是活力源泉。只有在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才会赢得良性化发展。再次,努力构建一种良好和谐的教学关系,充分发挥“亲师信道”的正强化作用。如此而为,不仅可以实现启智益能的课程教学目标,而且能从中攫取与之相应的“情感智力”效应。冰心曾经说过:有了爱就有了爱的一切。上述目标的最终取得都必须建立在“以生为本、以学为主、平等互动”的赏识性教学活动基础之上。换言之,在小学音乐课程活动中,赏识性教学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良土温床。
二、以情感性体验为载体,认真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对于小学音乐课程来说,学唱和欣赏占有举足轻重的份额。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歌词和音律进行实实在在的情感体验。如教学《可爱的家》歌曲时,首先应通过个体回忆、群体互述和总结提炼等方式,为小学生铺设一种温馨怡人的心境;接着引导他们怀着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朗读歌词,认真体会和感悟歌词的主要内涵;然后进行歌词教学和歌曲教唱,小学生能较好地把握这首歌的情感基调;最后借助歌词与音律的和谐震撼力激发孩子们的内在情感世界。如此而为,既可获取事半功倍和深刻持久的学习效果,又能在潜移默化之中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值得强调的是,无论是情境熏陶体验还是角色活动体验等,根本目的是引导小学生在了解歌曲内涵的基础上,充分感受曲调感、节奏感和听觉表想感,以及在音乐表现的特定情调气氛中激发积极情绪,引发良好共鸣,有效调节身心。因此,只要学生能克服心理障碍,真正接触音乐并感受到它的存在就行了,不必顾忌他们的“五音不全”。
三、以多元化教学为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精神
新课程理念特别呼唤学生在个体独立与合作探究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自主学习精神,这也是素质教育予以强调的关键性实质内容之所在。尤其现代小学生大多生长于“龙子凤女”的环境,依赖性很强且自私心态严重,独立意识与合作精神令人忧心。有鉴于此,音乐教师应当一方面借助独唱训练和赌场比赛,有效帮助小学生逐步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精神,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之中慢慢明白“自己事自己做”的道理。另一方面则通过群体性的合唱、合奏比赛等途径,着力培养小学生相互合作精神和集体荣誉意识。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合唱合奏训练和比赛中,无论是统一的节奏、和谐的声音、均衡的声部、一致的速度和力度,还是在旋律和情绪等方面的统一要求,都特别强调参与者的协调与和谐。在新歌曲学唱中,在老歌曲温习中,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在音乐舞蹈训练活动中,无论何种形式、何时何地,只要教师用心指导并善于引导,一定能厚积薄发。
四、以不同类音乐为元素,有效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小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他们心灵纯净且可塑性很强。诸如气势磅礴的《黄河船大曲》、优雅抒情的《月光曲》、活泼欢快的《赶海的小姑娘》等,都能在听赏活动中认真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有效调节他们的身心情绪。若能借助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示与之相应的动态性画面,则更能赢得“1+1>2”的综合实践效果,对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可谓是一种无可比拟的重要途径和有效手段。在小学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学生年龄段和实际情况需要,努力提供不同内容、不同风格、不同类型的优秀音乐作品,为加强他们心理健康教育注入丰富多元的活力元素。如《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歌曲,可让他们从小产生“认真学习、建设祖国”的主人翁意识和初步责任感;《学习雷锋好榜样》歌曲,可让他们逐步增强“学习先进、为他人服务”的精神思想元素;《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歌曲,可激发他们对祖国的无比热爱之……只要用心对待并持之以恒,学生怎么会“亚健康”呢?
综上所述,优秀的音乐作品能够教育人、影响人和塑造人。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应当充分利用音乐课程的优势特点,勇于实践、善于创新,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贡献应有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