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学经典诵读现状及解决办法
2015-09-10张建军
[摘 要]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学习)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应避免功利性的误区,要立足经典诵读的本质,挖掘经典内涵,积极营造诵读的氛围,提升一线教师文化修养,编制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以丰富多彩的诵读活动锻炼学生,坚持科学评价、立体评价,进而提高农村小学生的语文素养,缩小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 农村;经典诵读;语文素养
学生参与国学经典诵读活动成为热门话题,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认识到了少年时期“经典诵读”的“多用途”和“多功能”。为此许多学校以“经典诵读”为办学特色,开设了专门的校本研究。这些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一、农村小学经典诵读现状
(一)功利性明显,违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形式较多样,并没有做到“内外兼修”,只是追求“外在”。呈现形式的精彩掩盖了经典诵读的内在魅力,本应该通过潜移默化的诵读,培养学生情操的经典诵读,变成了学校成绩的“嫁衣”,作为主体的学生则只能被动“接收”,久而久之,学生兴趣日趋消失,负担加重。经典诵读活动迷失了方向,偏离最初的轨道。
(二)方法单一,扼杀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朗诵和背诵是经典诵读的常用方法,但不应该是唯一的教学方法。农村小学的经典诵读是在教师划定内容之后,让学生自己背诵,以背诵古诗词数量作为教学目标。这种略显枯燥的诵读方法扼杀了学生的积极性,忽视经典诵读的内在美,缺少深度挖掘以及延展性的拓展。
(三)教材杂乱,缺少系统的学习教材
农村小学的经典诵读教材都是课程标准规定的必背古诗词以及推荐阅读书目,学校和教师往往以此作为诵读的唯一教材,许多优秀的现代经典文章难以走进课堂,学生经典诵读的数量和质量无法突破。
(四)评价模糊,忽视学生素养的提升
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水平的检测标准落后,往往以背诵古诗词数量作为唯一标准。每到期末检查学生能背几首古诗,这种检测的方法比较单一和偏执,也是不科学的。
(五)家庭经典阅读氛围不浓,家校诵读衔接不到位
农村学生的父母平常忙碌,家庭文化水平参差不齐,休闲的方式是电视等直观的现代媒体,很少主动去阅读经典,家庭经典诵读的氛围不够浓厚,学生在家很少阅读经典文学作品,巩固不到位。
如何让经典诵读变成学生乐学、教师乐教的快乐课程,使其成为学生人生成长道路上的一抹阳光,成为心灵上的一片净土,进而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呢?笔者结合学校“农村小学经典诵读有效性研究”课题研究、开展经典诵读的经验以及借鉴全国国学经典教材培训与研讨会上前人的研究经验,认为经典诵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继承、变革与创新,提高农村孩子的经典诵读修养。
二、经典诵读的解决办法
(一)营造经典诵读氛围,打造校园独有的文化气质
俗话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良好的环境是最美的催化剂,教师要精心创设诵读的环境和氛围,使学生在浓浓书香味的环境中获得诗性的熏陶与启迪。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让每一面墙壁都能说话,让每一面墙壁都具有教育意义。”这一论述揭示了教育环境的重要作用。经典诵读环境可以从视觉冲击、听觉熏陶等方面进行创设。
1.直观的媒体画面,打造书香校园
利用校园、教室内的景观、小亭、荷塘、黑板报等多种媒介和资源营造诵读氛围,让树木、山石、亭台透出历史的足迹,使学生漫步在经典中,浸润在书香里。例如:教师在布置班级环境时,重在展示学生阅读经典的活动成果。每天在教室的黑板一角上写一句经典名句或古诗,供学生摘抄背诵,日读成颂;用诗画、名言、绘画、书法等打造班级文化;每个班级设置 “图书角”,购置一定数量适合班级学生阅读的经典书籍,并倡导农村学生将家中藏书带到班级,开展“我的书你来读”活动,践行“书非借不能读”的理念,积极打造“书香班级”“书香校园”。学校的一花一木,一瓦一阁,处处洋溢国学魅力,让每位学生进入“举头读经典,俯身颂诗文”的文化之旅。
2.利用优美典雅的音乐,激荡学生内心的情感
校园以清新高雅的古典音乐美化学生的学习环境,营造宁静、古朴的文化氛围。校园广播可以播放古典音乐,也可以让古诗词以歌谣的形式呈现。让低年级学生不知不觉耳濡目染经典的魅力,从内心深处喜欢上经典诵读。
人文环境的熏陶是必不可少的。一线语文教师要注意言传身教,带领学生共同诵读,不但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古诗文、国学修养,也向学生传递出经典诵读的“正能量”,达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境界。
(二)提升教师经典文化修养,构筑三级培训体制
“以人为本”中人的因素很重要。作为偏远的农村小学,大多数都是工作了几十年的教师,他们的教育观念、自身素质由于时代、受教育程度的影响很多无法适应经典诵读活动的开展。要让农村教师成为经典诵读的骨干力量,笔者认为进行可持续和富有针对性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有效措施。应建立三级培训体制,全面提高农村小学教师国学文化修养。
1.三级培训,专业引领
三级培训就是市、县、镇教育主管部门对农村小学语文教师的“再塑造”。每年组织教师参加市、县、镇等技能培训和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是综合性的,次数也较多。而对经典诵读的单一培训就屈指可数了。要想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国学经典修养,市级可以采用专题培训,合格教师颁发经典诵读合格证。县级建立考核、复检标准,定期考核,及时跟踪指导。镇中心校落实到位,自主搭建教师经典诵读培训管理平台。
2.内引外联,扩大辐射面
坚持内引外联,组织优秀教师外出学习、取经,将先进的经验和理论带回中心校,进而辐射到村小,形成有效的教师培训体系。学校可组织教师参加国学经典活动,不同程度上提高教师经典诵读的教学水平。
(三)挖掘经典诵读的内涵,编制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
农村小学开展经典诵读除了受到师资的限制,更重要的是缺少一套适合农村学生的经典诵读教材,这也使得经典诵读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笔者从各学校开展的经典诵读情况中发现,很多学校的诵读教材五花八门,局限于唐诗宋词等传统内容,甚至很多教师狭隘地认为必背古诗、必读书目就是经典诵读教材,学生的诵读选择面比较狭窄,也忽视了不同学段、不同年龄的学生的实际情况,造成了农村学生的经典修养与城市学生相比整体较为落后。应挖掘经典诵读内涵,量体裁衣,编制适合农村学生实际需要的经典诵读校本课程。
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的编制,不是几篇古诗文的随意拼凑,而是要充分考虑农村学生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特别是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接受能力。经典诵读是传统诗文、现代美文、农村特色文化的激荡和交融。教师可以将古文、古诗词作为经典诵读校本教材的主干。如《论语》《三字经》《唐诗三百首》等,渗透富有现代气息和文化内涵的现代美文作为枝叶,如诗歌、散文等,同时挖掘并整理乡土民歌、童谣,作为地方特色诵读品牌编入校本教材。农村依山伴水,山的粗犷,水的灵性,海的磅礴,这些也是彰显农村经典诵读的活校本。将古典与现代、传统与民俗糅合、交融的诵读校本教材,能吸引学生的诵读兴趣,增加学生的经典文学积累。
(四)开展丰富多样的诵读活动,力求简单高效
经典诵读活动中“读”是最重要的方法,但绝不是唯一的方法。不能停留于统一形式的读,应通过多样活动,拓宽诵读空间,使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各项活动中得以延续。
作为农村小学,要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特点,注意阶段性和连续性,切不可急功近利。诵读活动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古人云:“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教师可以利用早晨的时光,每天15分钟的晨读让学生自由诵读,形成制度,保障诵读时间。组织经典诵读竞赛活动,把经典诵读与歌唱、绘画、书法、舞蹈等作为深化经典诵读的一种重要形式,搭建经典诵读的展示平台。
乡村少年宫可以丰富农村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是开展诵读的有效平台。通过经典诵读社团,精心指导,使诵读活动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以点带面,吸引更多孩子参与到诵读活动中。
(五)制定科学诵读评价体系,突出过程性评价
著名武侠小说家金庸先生说:“让孩子背诵古诗文不是要他们学习很多知识,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民族性格的熏陶。要继承温柔敦厚、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诗教,使孩子们养成孔孟所提倡的至大至刚的人格。”教师评价学生的经典诵读水平,通常以数量和熟练的程度作为标准,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更应该从积累运用,情感熏陶、性格塑造等方面予以系统评价,否则就会将经典诵读带入到狭隘的思维空间。
教师应对学生的经典诵读进行评价。教师应对以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加强形成性评价,提倡成长记录的方式,收集能够反映学生语文学习过程和结果的资料。为了促进学生主体发展,建构注重经典诵读学习过程的评价平台。教师可以结合学生的自我评价,对学生诵读过程予以评价,努力做到评价形式的多样化和实效性,避免“假、大、空”。
1.围绕诵读过程,自我量化积分
在围绕评价诵读过程中,从前期准备、诵读过程与结果等方面进行自我量化积分,并尝试采用以下评价表格:
诵读前期自评
诵读过程、结果评价
(说明:学生可以采用ABCD或者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等作为评价等级。)
2.采用立体评价,交叉互动学习
对学生的经典诵读水平,可以采用师生立体评价,增强互动学习。以灵活、开放的思维评价学生的经典诵读水平,改变传统的教师独自评价的权威方式,采用师生、生生相互评价,进而提高学生评价自我、评价他人的能力。让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增强过程意识与相互学习的能力。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毋庸置疑,只有立足根本,面向全体学生,以生为本的经典诵读才是高效、创新、充满张力的。只有努力实现经典诵读多样性和有效性的融合才能让农村学生尽情享受诗意人生,让经典润泽每一个农村学生。
参考文献
[1]肖川.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12.
[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M].刘国正,主编.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 吴晶晶
[作者简介] 张建军(1978—),男,江苏连云港人,赣榆区城头镇中心小学,小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