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 “双主” 式教学模式探索
2015-09-10闫魏
闫魏
“双主”式教学模式是指在现代教育思想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主导”的一种教学模式。以教师主导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启发者、设计者、指导者,教师负责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情境、指导学习方法和引导学生的个性发展。以学生为主体是指在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主体,学生要根据学习计划和认知水平积极主动地学习。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需要教师的调动,学习计划和学习情境需要教師的设计,因此教师的主导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没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主体就只能是一句空话。笔者经过长期的初中数学教学实践发现这种“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双主教学模式对数学学习效率的提高效果非常显著。
1.在教学方法上体现“双主”
初中数学与同年级其他课程相比,学习难度较大,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激发学习兴趣和调动学习积极性是首要任务,因此教师首先要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可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问题情境型、自主探究型、协作探究型等。在数学课堂实践教学中,笔者把重点放在培养学生数理逻辑思维能力和自主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和方法上,而不是教授更多的数学知识。笔者在关键知识点的学习时采用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究,发表见解和观点,出现方向性偏差时给予启发和点拨。如在教学“数轴”时,笔者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本学校大门口的西边4米处有一棵杨树,8.4米处有一棵松树,公交站的东边5米处有一棵梨树,6.6米处有一棵柏树,请同学们画出这种情境,并通过寻找类似图形来表示。然后引出数轴的画法,并引导学生探究数轴的定义。如在讲解勾股定理这一章节中,采用多媒体动画技术在课程开始给学生展示一系列的勾股树动画,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然后采用协作探究式教学法,让学生寻找规律,最后大家一起推导出勾股定理。
2.教学过程中体现“双主”
为了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如导入、讲授、讨论、总结)都要认真设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要尤其重视新课导入环节的设计。课程导入一定要创设情境、设置悬念,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只要让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教学就已经成功了一半。
课程讲授环节即是学生大脑认知的过程,也是教师细心引导同化的过程,课程讲授环节就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两者有机结合的过程。在讲授环节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知识层次的差异、学生认知水平的高低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有时先导后学,有时则先学后导,总之,讲授环节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认知水平完成知识迁移和组合过程,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而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双主”式教学模式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度和主动性。
课堂教学要设置讨论和总结环节,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应用。教师可在讲授结束后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解决问题。让学生可阅读课本,可独立思考,也可通过讨论解决问题。实践发现学生更喜欢进行讨论,但是笔者一般会加以引导,让学生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讨论,并且经常变换讨论的形式,如同桌讨论、小组讨论、全班讨论等,有时我也会设计竞赛讨论或辩论。通过不同形式的讨论,学生的思维方式多样化了,发表见解也更积极了,更重要的是锻炼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如笔者讲解“二次函数”这节课,采取先学后讨论再总结的方式,先让学生自学,然后再讲授二次函数图像的推导过程,最后设计三道难度系数较大的二次函数题目,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如何求解,老师最后总结。
3.学习评价中体现“双主”
当前应试教育中的学习评价通常存在重知识轻能力、重结果轻过程的现象,通常都是终结性评价,缺乏形成性评价等多元化评价方式,缺乏完善的学习评价机制,缺乏“以评促学”、“以评促教”的理念,没有发挥出评价对学习的引导作用。
“双主”式教学模式强调学习评价的方式和内容要多元化。笔者的数学学习评价内容包括了课堂表现、小作业、练习作品、课堂测验、期末考试等,课堂表现主要从课堂听讲认真度和课堂讨论的积极度等方面考察。评价方式要多元化,要把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把老师评价、学生互评自评结合起来。学习评价的过程既是教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点评,又是引导学生反思的过程。
“双主”式教学模式一定要确保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样受到重视。首先,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替代,教师始终是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促进者和评价者。初中学生自控能力还不强,知识结构有待完善,如果缺乏教师指导,一味强调学生的自学,学习效率也不可能得到提高。其次,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学习,追求的是学生的主动参与,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