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初中数学课堂的真实世界
2015-09-10朱丽华
朱丽华
摘 要: 在实施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教师应走出传统教学的模式,以学生为主体,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内因,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把课堂变为师生共同创造的场所。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能否依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及教材的具体内容,恰到好处地创设情境,合情合理地解决问题,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清楚好的情境创设应遵循的原则,进而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数学课堂 情境创设 创设方式
传统的课堂教学以应试教育为主,强调的是填鸭式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很多学生觉得数学单调、枯燥、不好学。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创设数学情境及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这一教学理念已经被广大教师接受和认可,并且在教学实践中加以应用。可以说,情境创设已成为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焦点,实际上,如果在课堂教学中情境创设得好,能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主动学习,使他们在数学中找到无穷的乐趣。因为情境创设强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激发兴趣,提倡让学生通过观察不断积累丰富的表象,让学生在实践感受中逐步认识知识,从而激发学习情趣,拓展思维空间,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
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问题情境启发学生思考,使学生在良好的心理环境和认知环境中产生对数学学习的需要,激发起学习探究的热情,调动起参与学习的兴趣。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谈认识。
一、数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一)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原则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水平有两种,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数学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在对教材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创设与学生原有的知识背景相联系,贴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的数学问题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学生自主探讨数学知识,发挥其潜能。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在以原有的知识为基础之上,以新知识为目标,充分利用数学问题情境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数学问题情境的创设,必须符合学生的心智水平,以问题适度为原则,问题太深或太浅都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发挥。
(二)遵循启发诱导的原则
在数学教学中,数学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启发诱导原则,启发诱导原则是人们根据认识过程的规律和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提出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与教材相结合的基础上利用通俗形象、生动具体的事例,提出对学生思维起到启发性作用的数学问题,激发学生自主探索新知识的强烈愿望,激活学生的内在原动力,使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情境问题的探索过程中。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具有启发诱导性的数学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使学生在教师所创设的数学问题情境中自主学习,积极主动地探索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而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真正做到寓学于乐。
(三)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也应该应用于生活,学习数学知识的最终目的是应用于实际。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创设真实有效的数学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联系实际生活,营造现实而富有吸引力的学习情境,有效调动学生参与认知活动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动机。
好的数学情境要遵循以上原则,那我们在遵循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应用什么方式创设情境呢?下面谈几种具体的方式。
二、情境创设的方式
(一)创设问题悬念情境
古人常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悬念作为一种学习心理机制,是由学生对所接触的对象感到疑惑不解,而又想急于解决它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如讲“图形的旋转”时,先利用多媒体展示能够旋转的物体,例如车轮、水车、飞机的螺旋桨、游乐园的大转盘……它们把我们带进了一个旋转的世界,再展示利用平移、轴对称和旋转的组合设计的美妙图案,最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其中的奥秘吗?”这个问题的提出,使学生一时对问题既猜不透、想不通,又甩不开、放不下。因此,悬念的设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使思维活跃,丰富想象,追溯记忆,有利于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善于捕捉时机,恰当利用问题,创设悬念,可以触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创设新奇情境
以生活中的事例、趣事和典故作比喻,引出新摡念,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概念变得生动有趣,易于理解,为新知识的学习做好铺垫,如:祖冲之与圆周率的故事、比萨斜塔的故事……中学生总是对新知识充满兴趣与好奇心,当学生有了学习某一数学知识的愿望时就能引起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而保持一种紧张、富有创造性的精神状态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新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观察10■=10,10■=100,10■=1000,10■=10000,10■=100000,…那么10■=?摇?摇 ?摇?摇。学生对这些有规律的问题产生了逼真的领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猜测、探究规律,最后归纳出完美的答案。在教学中教师要随着学生认识的不断深入,在新课导入和知识的转折处精心设计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内驱力。
(三)创设直观情境
根据抽象与具体相结合,可把抽象的理论直观化,不仅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理论的理解,而且能使学生在观察、分析的过程中茅塞顿开,热情高涨,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目的。如在讲解七年级有理数时,单纯地讲解定理学生往往体会不深,对概念的含义也理解不透彻,这时教师可以举身边常见的例子加以讲解,比如我们知道冬天气温常常零摄氏度以下,到了春天气温渐渐升到零摄氏度以上,那么气温由零摄氏度下升到零摄氏度上,中间肯定要经过一点零摄氏度,自然而然地引出正数、负数、零的概念,再由温度计形象地过渡到对数轴的理解。
(四)创设类比情境
类比推理是根据两个研究对象具有某些相同或相似的属性,推出当一个对象尚有另外一种属性时,另一个对象也可能具有这一属性或类似的思想方法,即从对某事物的认识推到对相类似事物的认识。
数学中有许多概念具有相似的属性,对于这些概念的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研究已学过的概念的属性,然后创设类比发现的情境,引导学生发现,尝试给新概念下定义。例如,在讲授特殊四边形时,可以和最基础的平行四边形联系起来,在讲授中先复习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性质和判定,而菱形、矩形、正方形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加一些条件而已。这样,新的概念容易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得以同化与构建,使学生的思维很自然地步入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轨道中,同时为概念的理解和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五)创设变式情境
所谓变式情境就是利用变换命题、变换图形等方式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以触动学生探索新知识的心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时,在学习完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后,可以进一步引导单项式乘以多项式,最后再引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变化式子,把多项式作为一个整体,这样经过问题的变换一步步地引出要讲授的内容,学生就可以很容易地接受新知识。
(六)创设数学实验的情境
数学是一门系统的演绎科学,但在它形成的过程中又是一门实验性的归纳科学,数学实验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的重要手段。我认为数学实验就是动手算一算、画一画、量一量。一个题目光想不动手,往往不得其门而入,动手做做常会有启发,要鼓励学生善于动手实验。代数问题把字母化成数试一试,几何问题多画几个图看一看,这比你冥思苦想效果显著得多。如“上轴对称图形”时,组织学生进行折纸实验,学生能折出多种多样的美丽的轴对称图形,看着自己的作品,学生往往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富有成就感,进而产生求知欲,从而起到激发兴趣的作用;在上“勾股定理”时,组织学生用四个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进行拼图实验,学生常常拼出如课本的两个图形,而这些图形提示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因此学生通过数学实验手脑并用获得了直接的感性认识,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右脑的开发并能因此引发奇思妙想,产生大胆的猜想和创新,使得所学的知识真正转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有利于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上述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交融的。当然,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法还有很多,但无论设计什么样的情境,都应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起学生学习兴趣为目标,要自然、合情合理,这样才能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大增,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陈瑶.课堂观察指导.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0.
[2]叶澜,主编.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10.
[3]施福涛.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策略[J].教学与管理,200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