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个性,绝不能“越位”
2015-09-10邓永春
邓永春
摘 要: 语文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但是,在当前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泛化了个性阅读,无视教学中存在的价值偏离,课堂“精彩”纷呈,却在“偏轨”上渐行渐远。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个性化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诚然,阅读过程是阅读个体的感悟和体验建构的过程,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个性化阅读是学生从语言文字中获取信息,并与非认知因素互为影响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是教师引导学生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的过程,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积淀、文化底蕴、审美情趣千差万别,因此它是一种个性化行为。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正是基于这一理念,近些年,个性化阅读几乎风靡阅读教学课堂,凡学生与众不同的“个性”体验,大部分教师均颔首默许或大加赞赏,因此,课堂上“个性”迭出,“精彩”纷呈,气氛活跃。但静心旁观,我们也发现不少个性化阅读是在“偏轨”上运行。下面我就此问题结合几个教学片断谈谈想法。
一、个性阅读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不能随便多元
教学实录:
这是一位教师执教《丰碑》的片断。
师: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不怕牺牲、关心集体的英雄。
生:军需处长是一个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好战士。
……
生:我觉得军需处长是一个不合格的军需处长,因为人最重要的是生命,他连自己都保护不好,怎么能保护别人呢?
(教师感到这样理解不妥当,但又觉得有点道理,于是点点头,示意其坐下。)
师:同学们对军需处长是个什么样的人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大家谈得很好。下面我们继续学习……
反思:
课标指出:文本的内涵非常丰富,学生对文本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解读。但这种尊重的前提,是学生的“个性”解读必须在正确价值观的引领之下,如果失之于偏颇,甚至是错误的,则教师必须加以引导。语文课程的每篇课文都体现着作者与编者要进行人文教育的意图,因此对课文中所蕴含的真、善、美的人文价值,不能随意超越和多元化。否则会造成人文精神的错位,人文价值的颠倒和人文教育的失落。案例中的教师把“尊重”等同于“迁就”,对学生的错误理解也不加以引导、纠正,致使课文内容的价值导向丧失殆尽,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难以形成。
二、个性阅读不得任性超越文本的叙述内容
教学实录:
一位教师在执教《放弃射门》的初始,抛出这样一个话题。
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福勒放弃射门对不对,为什么?
生:我认为是对的。因为福勒放弃射门是为了避免西曼受伤。
生:我认为是不对的。因为福勒放弃射门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的前途。
生:我认为是对的。福勒这样做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
生:我认为是不对的。这样做福勒就对不起前来观看比赛的观众,对不起俱乐部。
……
(直到快下课,双方意见仍不一致,更没有时间充分地阅读课文。)
反思:
课堂辩论,学生的思想激烈碰撞,“独特”的极具“个性”的语言你来我往,课堂教学热闹非凡,煞是好看。但关键是,学生对全文内容还没有整体理解和把握,对文本所揭示的人物精神还没有具体感悟和体验,与文本的作者也还没有作深入对话与交流,就着手让学生作出极具个性的辩论。课堂看似活跃,学生人人参与,实则是虚假繁荣,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收效甚微。我们提倡“个性化阅读”,不是随意超越文本,对课文内容想怎么发挥就怎么发挥,想怎么取舍就怎么取舍,那样,只会冲淡课文内容,失去课文的本来教育意义,教学的目的要求就不能准确达成。因此,个性化阅读必须基于文本内容。
三、个性阅读不可随意更改文本的规范语言
教学实录:
一位老师教低年级小学生拓展填空“一()树叶”。
师:孩子们,谁能够帮老师把这道填空题填一填?
生:一片树叶。
师:很好,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
(该生高兴地坐下。这时,另一个小学生怯生生地举起了手。)
生:一张树叶。
师:(先是一愣,继而笑眯眯地问)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看过一棵树上长着大大的树叶,就像大大的一张纸。
师:(微笑着点点头)你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瞧,好大的一张树叶啊!
(这下课堂上炸开了锅。)
生:老师,我看到一种树叶尖尖的,就像一支笔,是一枝树叶。
生:一扇树叶。
……
(顿时,课堂上热闹非凡,个个争先恐后,答案层出不穷。教师不停地微笑致意,甚至带头鼓掌赞赏。)
反思:
文本的每文每言,都具有典范性,其语言文字的运用不但形象生动,而且规范严谨。文本的语言材料需要学生理解、积累和仿效乃至创新运用。但教师在教学中对文本的规范语言不能随意改变,否则容易造成学生今后学习语言和运用语言的失误。案例中的教师,面对学生的“一张树叶”,可能想到的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可能想到的是学生对文本的多元解读,也可能想到的是不能打击学生说话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从而以“你真是个有思想的孩子”肯定了这一答案,这就不应该了,因为这不符合我们的语言规范。正因为这一肯定,才使后面的“错误”更多,以至危害更大。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和思想发展有限,他们对同一内容的感悟、体会可能是积极健康的,也可能是片面消极的。当学生个性化阅读和多元表达与“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发生冲突时,我们不能放任自流、撒手不管。其实,《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建立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基础上的,任何脱离价值取向、人文精神错位的“独特体验”都须引导、点拨、深化、纠正,绝不能“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