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生从不同际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

2015-09-10娄莉

考试周刊 2015年78期

娄莉

摘 要: 文学作品都有大家创作的情感起点,而大家创作的情感起点往往受其一定际遇的制约。就是同一大家,由于所处的际遇有别,所创作出来的作品的情感起点也大有区别。阅读教学必须思考让学生从不同际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相关问题。

关键词: 不同际遇 学生感悟 不同追求

笔者任教初中语文教学,在让学生阅读感悟上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怎样比较现实、客观而又理想地让学生感悟作品内容,形成比较理想的精神追求。针对入选于初中教材文学作品的时间和区域跨度比较广泛的特点,笔者认为实施好理想的阅读感悟之教学流程,要让学生从作者的不同际遇入手,达到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目的。

一、让学生多博形成不同际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基础

在日常阅读教学中,我们似乎都在做着相同和比较低效且是临时抱佛脚的事儿,也可以说就是亡羊补牢。大家也都是这样,教学一篇文学作品,都要做时代背景和作者相关生平的介绍。可以承认,这样的介绍对学生感悟作品所体现的作者之精神追求是有一定帮助的。但现实给予我们的是学生感悟精神追求方面的一些偏见,应当不能完全怪罪学生。初中学生能有如此能耐,感悟出远距自身生活经验和经历之作者的精神追求?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弥补性措施,但那只能是杯水车薪。正如鲁迅先生曾教诲颜黎明君读书那样,要让学生如同蜜蜂采花酿蜜一样,阅读很多相关文学作品之作者际遇情形的书籍。应当说这样的书籍还是比较多的,譬如一些历史性的书籍,一些小小的人物传记,哪怕是一些比较短小的连环画,学生阅读了,则会立马豁然开朗。对于初中学生,还可以诱导他们观看一些相关历史性故事的影视片,诱导他们欣赏一些比较简单的文学作品阅读鉴赏的专题片。倘若学生欣赏了有关《三国演义》电视剧的相关片段,学生将会对诸葛亮的赤诚之心有比较完美的感悟,就会对诸葛亮的精神追求产生正确的感悟。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平时让学生多读,可以说是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但当学生多读了,感悟文学作品的内容尤其是感悟作者的精神追求就显得轻松多了,就会产生事半功倍的奇迹。

二、让学生广积形成不同际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桥梁

初中学生的学习已不同于小学生,课程量加大,学习压力增加。如果教师不分青红皂白地任意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那么学生将会很压抑。这就从一定意义上告诉我们:语文教学不能再以牺牲学生的休息时间为代价。必须兼顾的是,怎样力求解决学生感悟其不同际遇作者之不同精神追求的得心应手与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上的矛盾。笔者采取的策略是,在减轻学生语文阅读感悟和作业训练的前提下,丰富学生对一些作家不同际遇方面的积累。让学生积累,充分利用学生的时间。如果比较巧妙,那么学生的积累就可以事半功倍。譬如,进行每周一个人物故事的简述时,让一些学生将一些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或者生活际遇比较简单地介绍一番,花上这么一两分钟的时间,学生注意认真聆听,说者和听者都可以达到理想的积累效果。在让学生做这番积累的事情时,笔者比较严格地要求学生这样做,首先是心要正,平时推荐给学生的,当是大家不熟悉的,而且应当经过自己比较精心的准备。其次是让大家对此进行一些颇有意义的评价,这评价不完全是纯鼓励学生,力求发现其中的一些问题甚至可以说一些破绽之类。譬如,一学生从古代一些纳谏中发现,纳谏的最大作用是发挥除弊的作用,但有相当一部分人,虽然他们也舍生取义,可所纳之谏不但不可获取除弊的作用,反而会引来杀身之祸。这就促使学生做出这样的思考,纳谏需要具有一定的技巧,如学生则从古代文人对诸葛亮的《出师表》、李密的《陈情表》和《祭十二郎文》上发现相关纳谏的奥秘。不少学生对这样的举荐之评价显得相当高,大家受益匪浅。

三、让学生互动形成不同际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纽带

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教学,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学生,已经具备相当的探究水准和能力。但学生的探究水准和能力不可能就是万能的,还需要集体智慧的凝聚和发挥。形成学生不同际遇中感悟不同精神追求的能力则需要一条相当结结实实的纽带,这是一条怎样的纽带?比较实在一点讲,就是让学生进行互动。感悟文学作品之作者的精神追求,其感悟之精彩应当出在学生身上,但不可能就出在极个别的学生身上,让大家的思维相互碰撞,迸射美丽的思维火花,进而比较准确地感悟大家在不同际遇中所寄托于文学作品的不同精神追求。譬如和学生一起感悟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所表现出来的精神追求,应当说学生对杜甫这样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比较熟悉,小学里就已经接触过他的不少诗歌,如《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一首怎样的诗,是一首表现诗人强烈爱国主义思想感情的快诗,是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特殊时段里吟唱出来的。可以说杜甫所写的快诗不是很多,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现诗人怎样的精神追求呢?仅从诗歌的字里行间还是不可能比较透彻地感悟得到的。笔者坚持让学生互动,让学生探究作者在写这样一首诗时的大概甚至比较具体的际遇。学生经过了解和交流,比较有意义地发现,作者所叙写的数间茅屋是自己求亲靠友盖起的栖身之处,但又连遭大雨,导致全家都无法安住。由此,学生便比较有意义地感悟到作者虽然叙写的是自家茅屋,但作者见到关内大饥荒给人们可能带来的妻离子散的景象,学生深深感到杜甫是多么的忧国忧民。

总而言之,让学生从不同际遇中感悟不同的精神追求,所需要进行探究的话题比较多,如果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究,那么学生将能够比较理想地从大家创作作品的不同际遇中感悟大家所寄托的不同精神追求。

参考文献:

[1]曹津源.引进 沟通 创新[D].绥化师专学报,1996.

[2]于康平.人文教育:概论辨析、历史发展及现实切入点[D].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

[3]肖川.教育的理想与信念[M].岳麓书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