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生幸福感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浅议
2015-09-10耿建峰
耿建峰
摘 要: 学制较长、学习科目繁杂、学习形式多变、性别结构相对失衡、就业形势严峻等因素影响医学生的幸福感,然而这些因素背后隐藏着哲学、经济学、社会学与心理学意义上的原因,作者试图找到这些影响医学生幸福感的要素加以分析,提出增强医学生幸福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 医学生 幸福感 影响因素 提升策略
“一切技术、一切规划及一切实践和抉择,都以某种善为目标,幸福是人们行为所能达到的一切善的顶点,幸福是始点、是本原,正是为了它,所有的人才做其他事情”[1]。对于高校教育工作者来说,“要把我们教育的人变成幸福的人”[2]。自宣读医学生誓言之日始,他们已经担当着为人类卫生事业创造幸福的重任,包括创造自身的幸福。社会是人的集合体,医学生只有提升自身幸福感知力和幸福创造力,才能真正关爱人的生命、健康及价值,关爱病人、社会的幸福感诉求。
一、影响医学院校学生幸福感的几个因素
(一)医学专业学制相对较长,在个人经济方面是一种压力。如预防医学、口腔医学等学制五年,临床医学学制从五年到七年、八年不等。相比于其他同龄综合性大学专业学生,在其他学生已经工作得风生水起的时候,医学生奔忙在教室、实验室、医院等卫生部门实习、见习,学费和其他生活费用开销巨大。普通医学生大多还是靠奖学金、研究生生活补贴及家庭资助,与之相对应的是医学生就业后收入与其他专业同龄人并无太大差异。经济上的压力与幸福感知碰撞,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正如歌曲所唱:“有时会万分沮丧,甚至开始怀疑人生。”
(二)医学专业词汇晦涩难记,内容与形式繁杂,对学生学习能力要求较高。医学生低年级主要以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化学、解剖学、组织胚胎学、疾病概要等医学基础课为主,随着学习推进,药理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等医学专业课动则上千页,不但要理解,更要记忆,专业医学词汇夹杂医学英语对医学生的学习技巧提出很高的要求。另外,不少科目要求学生在小白鼠、蟾蜍、小白兔等动物身上进行相关操作,对学生心理适应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这些困难恰恰跟医学生幸福体验密切相关。
(三)医学院校考试月的“齐加尼克效应”对学生心理素质是一种考验。医学院校学习科目内容繁杂,所以考试前温习周期必然很长,校园常常可见医学生几个月埋头在教室、图书馆准备期末考试。这段时间被约定俗成地称为“考试月”。“考试月”期间,大多学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焦虑、烦躁、忧郁等,行为上出现抱怨、争吵、失眠等现象。毋庸置疑,医学生这段时间的幸福感知不高。
(四)医学院校学生性别比例相对失衡,学生社会交往需求满足度较低。由于医学院校入学门槛及投入产出比等因素,学生男女比例差距较大,临床医学专业相对比较平衡,但是其他几乎各专业学生性别比例严重失衡,如护理学男生人数屈指可数。在此基础上,医学院校女生的社会交往受到很大限制。尽管随着现代通讯技术发展,似乎可以淡化这个问题,但毕竟网上社交资源繁杂难辨,以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使得医学院校学生社会交往需求满足上处于较低水准。
(五)卫生行业单位招考制度,对毕业前医学生来说又是一场攻坚战。医学生寒窗苦读,能顺利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是对艰辛求学之路最好的慰藉。但目前越来越多的医疗卫生机构、单位在招收员工时,都会进行省市区统考。因此,穿戴整齐的医学生穿梭于图书馆、课堂、实习单位、面试单位,成为医学院校毕业季独特的风景。他们需要在完成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的间隙准备求职笔试、面试,是医学生艰苦医学生涯的集中汇演,对就业单位的满意度在此几乎可以等同于幸福感。
二、医学生幸福感提升策略分析
(一)提高专业认识,稳定专业思想。入学开始,要加强对医学生灌输医学事业的神圣性,体现在人们对健康事业的奉献精神,对医术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对有志于医学事业的大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也是人类健康事业的必然要求。因此,要成为合格的医务人员,必须花费多于常人的时间与精力学习与探索实践,从而从事相关职业。否则,非但不能提高社会健康水平,反而会因此制造悲剧。同时,医学院校教育者应该注意:物质第一性是永远不变的法则。对于立志于医学事业的大学生来说,学校应该设立针对不同人群的奖学金制度。由于生源不同,教育基础差异造成的大学期间,尤其是大学初阶段学习成绩差异,要根据不同学生类别设立奖学金,如对于新疆、西藏等少数民族设立单项奖学金,鼓励他们在学习上取得的进步,增强他们的学习自信,坚持不懈,学有所成。对于其他医学生要增加奖学金受众比例,在经济上适当、及时给予鼓励,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减轻他们在经济上与其他院校学生的落差与专业前景的正确认识形成合力,促进医学生医学之路的幸福感提升。
(二)加强学业指导,改善教学计划。医学生学习的最大困难在于对超量知识点的理解记忆,尽管记忆、推理、演绎等学习能力具有先天遗传因素,但通过科学的强化教育,却可以提高到一定水平。因此,入学开始应组织高年级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讲授学习技巧,邀请专家开设医学启蒙讲座,让他们潜移默化地慢慢熟悉医学术语,产生探索医学的兴趣。对于医学基础课,可以针对不同基础的学生开设不同进度与学时的教学计划,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为医学专业课学习具备类似的学习基础。在专业授课中,专业教师要注重随时监测学生的学习效果反馈,不断发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学生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未来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循序渐进地增强学生医学学习技能与医学课程教学效果。
(三)变革考察方式,加强心理疏导。目前医学院校对学生科目考察的方式仍然以笔试为主,所以除选修课外每门课的成绩都关乎奖学金评定及其他资格选拔。通常每学期十门左右科目的复习迎考让学生身心俱疲,心理问题层出不穷。因此,对于主干课的学习效果考察可以和非主干课考察形式区分开来,采取多种途径与形式,如PBL教学过程中的发言记分、实验操作中的现场打分及随堂测试成绩结合评测教学效果。另外,注意监测学生心理变化,根据监测情况针对性开展心理咨询、团体心理辅导,及时解决医学生郁结心理,让阳光照进心灵。
(四)创新校园活动,提高学生素质。医学院校性别失衡现象客观存在,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所改观。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可释放医学生的压力,而且可以增强医学生社会交往能力及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个体感受到的压力和社会支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3]。学校团学工作部门应该大力弘扬校园文化,创新开展普及性广的文体交流活动、与专业技能训练结合的竞技比赛,扩大学生参与面,努力提高医学生综合素质。社会交往对于医学生来说,归根结底是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语言表达、理解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这些是合格的医务工作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也是进行幸福感知、幸福创造、幸福传递的基本前提。
(五)注重职业规划,强化职业指导。对医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应从新生入学开始,自他们步入神圣医学殿堂那刻,对于自己未来要从事的工作性质、内容、标准就必须有清楚的认识,对于自身与未来从事工作必备素质之间存在的差距必须有清楚的认识,从而清楚地认识在校期间从哪些方面提升自己。将职业指导贯穿始终,让他们从理论到实践循环往复,螺旋式提高。医学生增进职业认知、提升职业技能的同时是增强医疗卫生事业的职业认同感与幸福感。
参考文献:
[1]亚里士多德.尼各马科伦理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2]吴式颖.马卡连柯教育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6-27.
[3]张雯,郑日昌.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61-62.
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成果之一,项目名称:对医学生的幸福观教育与培养,项目编号:09SJB88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