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片
2015-09-10金丹
金丹
大学时看了《拯救大兵瑞恩》,那时我看电影是不思考的。当时在杂志上看到很多人都说这个电影是作秀,因为用一群人的生命去换一个人的生命,完全没理由。我觉得这么说有其一定的道理。最近看了布拉德·皮特主演的《怒火》,其中有一个片段也是谈“拯救”:一个排的士兵被困在了一个镇子里,长官派坦克和步兵去营救。看完这场电影之后,我对“拯救”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也明白了当年的“拯救大兵”和“作秀”没有一点关系。因为这种不抛弃不放弃、冒险拯救的精神,呼应的是危机中的坚守;如果这是一个雷打不动的铁律,那么坚守的人就会有希望,会有胜利的信念。战争是一个团队的配合,“拯救”其实是战争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怒火》中被临时派上阵的文员诺恩,对开枪杀人充满恐惧和延误。他不愿意开枪杀娃娃兵,结果娃娃兵杀了他的战友;他不肯杀战俘,不能对着战场上的尸首补枪,总之,他和战争格格不入。可是,当诺恩萍水相逢的德国女友在德国战斗机的狂轰滥炸下丧生之后,诺曼在战场上变得歇斯底里,仿佛具有了杀戮的天份,更被给予了“机器”的绰号。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开枪杀人要逾越的不只是恐惧,更多的是心理障碍,这个很难跨越。但有了仇恨就不一样了,仇恨可以使人愤怒地忘了人性本来的面目,诺恩因为仇恨而变成了一个真正的士兵。
片尾,诺恩的获救则是因为那个打手电的年轻德国兵,他清楚地看见了诺恩藏在坦克底下,他也看清了诺恩举起来的手和乞求的表情,然后他起身默默离去。德国兵的脸稚嫩斯文,也许刚刚参军不久,当两个年轻人四目相对的时候,分不清敌我。“战争不属于所有人,战争只属于部分人,恶棍也不属于一个国家,只属于部分人。”
好莱坞很多反战电影的核心都是“战争把人变成鬼”,但《怒火》这个电影说的不是这么一回事。《怒火》的开篇,男一号在一场惨烈的战斗之后,杀了一个落单的德国兵,放了他的白马。他放马的那一刻,眼神温和,他很明确,他要报仇的是敌人。闪耀人性光芒的3个年轻人:诺恩、德国少女、最后打手电的德国士兵,他们因涉世不深而单纯,即使被卷入了惨烈的战争当中,三个人也免于丧失人性——这是这部电影最动人的地方。
一部好的战争电影会在观看时让人感同身受,因剧情起伏而紧张恐惧。“战争只有对于没有经历过它的人而言才会显得有趣,经历过的人在战争逼近时都会心惊胆战。”希望观影时的这种心惊胆战,和走出影院后对于和平年代的庆幸,能让我们在面对战争问题时客观、冷静和理智。从这个角度说,所有优秀的战争电影都是反战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