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激趣导学”与“合作学习”
2015-09-10彭红梅
彭红梅
摘 要: 初中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但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互动性不足等教学弊端,所以有必要就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趣导学”与“合作学习”策略进行探讨。
关键词: 信息技术教学 激趣导学 合作学习
初中阶段的信息技术教学如果只是单纯开展“一言堂”、“满堂灌”式教学,则不仅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不利于学生互动学习和实践操作,久而久之,可能导致学生之间出现两极分化。同时,以教师为中心的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导致课堂教学氛围比较沉闷,学生间的互助与合作相对缺失,容易挫伤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和热情,不利于学生信息技术科学精神和求知欲望培养。“激趣导学”与“合作学习”教学策略在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学模式下存在的各种弊端,促进全体学生整体上共同进步,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一、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趣导学”策略
在初中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当中,很多理论知识是比较抽象和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味采取传统“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案,必然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探究积极性,所以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重视“激趣导学”策略的有效贯彻与实施[1]。
首先,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导入环节积极展现、演绎信息技术教材中趣味化的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信息技术教学,积极营造相对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真正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制订教学方案,使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可以轻松心态快速投入到信息技术学习活动当中,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有效集中学生学习注意力。如在“制作演示文稿”教学中,教师开始可以先导入某次班级活动的照片,通过幻灯片进行全方位展示,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很容易被激发出来。
其次,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多导入体验式教学项目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情感。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可以选择一些生活化教学素材引入信息技术课堂,并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开展体验式教学,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让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切实感受到信息技术知识的实用价值。如在“访问与评价网站”教学中,教师可以导入学生平时访问量比较高的网站,并组织学生进行体验式学习,不仅能帮助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能有效增强信息技术教学的趣味性。
再次,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丰富“激趣导学”方式与方法,如导入一些游戏教学项目、竞赛教学项目、集体探究教学项目等,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愉悦感和成就感。
二、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策略
基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基础性、应用性及实践性等多样化特征,初中信息技术教学非常适合开展小学合作性学习,既可使信息技术教学面向全体学生,又可照顾学生学习上的个体差异性,通过学生彼此之间相互借鉴、取长补短,让学生在相互促进式合作中得到帮助和启迪,但是初中信息技术合作学习存在形式化、低效化等问题,教学评价工作不到位,限制合作学习效率提升,这就要求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制定科学的“合作学习”教学策略。
首先,鼓励教师之间的合作,通过集体备课形式确定“合作学习”教学方案,这样可以做到集思广益,开阔初中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思路,促进教师教学方案不断优化,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最大化共享。
其次,重点组织好学生之间的合作,这是构建初中信息技术高效合作课堂的基础。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要先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给每个小组安排合适的合作学习项目,指导学生发挥集体力量,实现动口、动手与动脑的有效结合,在确保课堂教学目标实现的同时,有助于学生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例如,在“初识Photoshop”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制作校园告示牌的合作学习项目,让学生集思广益,最后看哪个小组制作的告示牌最优秀,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神,保证“因材施教”教学方案深入开展。
再次,合作学习过程中,师生可能因合作学习经验不足而使合作学习处于停滞状态,或者偏离正确方向,所以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对此,初中信息技术教师应该主动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多开展师生之间的互动与合作,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信息技术课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参与到信息技术课堂各种学习活动之中,实现师生之间关系的和谐与融洽,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兴趣,提高合作学习效率[2]。
总之,初中信息技术教学中的“激趣导学”和“合作学习”能有效激发学生在信息技术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将学生学习注意力有效集中在课堂之上,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学生主动学习和互动合作奠定良好基础,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质量的提升将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姜华.激趣——提高初中信息技术课堂学生参与性[J].黑河教育,2013(12):79-79.
[2]蔡加敏.激趣飞扬,体验成功——信息技术与职高数学有效整合分析[J].考试周刊,2013,(94):5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