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期待心理”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
2015-09-10唐桂霞
唐桂霞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对于学生阅读有一个钢性的量化规定,那就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由此可见,阅读在整个语文教学中占有重要篇幅,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如果让学生被动地实现这样一个阅读“总目标”,则势必有很大难度。要很好地做到这一点,语文教师学会利用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就显得十分重要。语文课标在“教学建议”中就着重指出,语文教师要“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所谓“阅读期待”,其实是一种阅读的心理反应,即面对文本使学生产生一种期待心理。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如何利用阅读期待心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阅读,从而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提高语文素养。
一、注重阅读“目录”解读,使学生产生阅读全书的期待
新学期发教材时,有些学生常会有这样的习惯:打开语文书,翻阅一下自己喜爱的文章。其实这是一个很好的阅读习惯,对于这一点,教师不仅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而且应注意加以引导。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我通常的做法是带领学生一起看“目录”。看看这学期语文教材一共分几个单元,每个单元侧重学习哪些内容,训练哪些项目,哪些文章是我们以前读过的,请读过的同学说说为什么读它;哪些文章是我们没有看过的,教者要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的“可读性”在哪里。每每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以后,学生都会产生一种迫不及待地读自己想要阅读的文章的欲望。读过的想去再读,没读过的想去读,文章教师虽然没有去讲,但学生对其已了然于胸。
二、精心设计导言,使学生产生阅读课文的期待
有些学生对于外国作品或篇幅较长的文章往往缺乏阅读兴趣,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地阅读学习这样的文章,光靠“解读目录”是不够的。为此,教师应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十分注意精心设计导言,以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产生阅读的欲望和心理期待。实践证明,这种做法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小抄写员》一课时,我们可以这样设计导言:“在每天的生活中,你需要父母的帮助吗?现在你家里遇到了困难,父母不想耽误你的学习,不想让你去帮助他们,你会怎么办?”这种贴近学生生活的设问,不仅可以激活学生思维,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在学生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通过学生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分享学习成果。与此同时,教师要顺势引导:“一个叫叙利奥的外国小男孩在遇到这种情况时,他是怎样做的呢?比比看,他与你们相比谁做得更出色?”这种“挑战”式的导言,不但可以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更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带动他们自主学习,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提高阅读质量的目的。
三、巧妙利用“经典”,使学生产生课外阅读的期待
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材里向来不乏经典之作,这里既有列夫·托尔斯泰、雨果、契诃夫、巴金、老舍等大家的精悍之作,又有《三国演义》、《水浒传》、《史记》、《鲁滨孙漂流记》等中外文学名著的精彩片段。教学中,教师尤其要注意巧妙利用这些经典之作,开阔学生视野,激活学生思维,构建学生的课外阅读期待心理,从而走向更为广阔的文学天地。例如,在教学《赤壁之战》一课时,我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道:“曹操之所以轻信黄盖的诈降,是因为在此之前,还有黄盖自献的苦肉计、周瑜施的反间计做基础。此外,赤壁决战前诸葛亮草船借箭、蒋干盗书、庞统献连环计、曹操横槊赋诗等情节都写得异常精彩,令人不忍不读,读来爱不释手。”这种鼓动式的拓展,让学生极易处于一种“急于想知,急于欲读”的心理状态之中,使有的学生一下课就急切地向我借阅原著,欲先睹为快。
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心理,只是使学生在主观上有了阅读的愿望和兴趣,要想把这种“期待心理”变为实际的阅读行为,教师需要开展的工作还很多。首先,语文教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知识文化水平,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能力,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只有演绎出一堂堂生动的语文课,才会令学生的“阅读期待”不断得以生成、延续。其次,教师要努力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农村的语文教师尤其应注意这一点。因为农村相对落后的教育条件,使学生难以接触到更多更好的适合自己阅读的图书,而教师则应义不容辞地担当起开辟书源、创造良好读书环境的责任,为学生阅读创造最佳的客观条件,使学生的“阅读期待”成为立刻实施的现实,而不是望尘莫及、肥皂泡式的幻想。
需要强调的是,这里所说的“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阅读和求知的心理状态,即阅读的愿望和兴趣。其实不光阅读教学中涉及“期待”问题,我们教学其他学科时同样需要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期待”。此外,需强调一点的是,“期待”与“兴趣”和“愿望”相比,多了一些个性化的要素,更强调学生的个性差异,尤其指因个人爱好和认知水平所带来的差异。因此,如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激发和利用他们的“期待”是值得每位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