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文章为什么要抓住细节
2015-09-10吴艳娟
吴艳娟
[摘 要]细节是作者对生活细微处的精致描摹,是一种能够牵动读者内心的描写形式。生动的细节有一种魔力,淡淡几笔就勾勒出动人的画面,让人难以忘怀。细节看似轻描淡写,无意写就,却是作者情感积蓄后的慢慢释放,反复咀嚼,回味无穷。
[关键词]细节 画面感 真情 含蓄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25-083
写文章为什么要抓住细节呢?这个问题,不禁引起了我的兴趣。创作了那么多年,也在作品中写了许多的细节,我却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批改学生的习作,我很关注学生作品中难得的细节描写,偶尔发现,像发现了珍宝似的反复把玩,细细咀嚼。细节真的有让人心头一动的魅力,但是它的真实奥秘在哪儿呢?文章为什么一定要牢牢抓住细节呢?
一、细节让文章浮现画面
一个动作,一个不经意的表情,一个被忽略掉的角落,犹如一朵静静地挂在衣服上的花,执著地开放着,在作者笔下放大了,强化了,在读者的心中留下了画面。这就是细节。
课文中常常见到这样的细节,让人印象深刻。比如《冬阳·童年·骆驼队》中小海音看骆驼磨牙的细节,骆驼长长的牙、白白的胡子,唾液粘在胡子上,小海音的牙也忍不住跟着骆驼动起来。这样的细节让每一个读过的人都深有触动。骆驼长长的嘴慢慢地久久地嚼着,身边站着一个好奇的小女孩,小女孩黑黑的眼睛一动不动地盯着骆驼的嘴,细细小小的牙也跟着有节奏地动着。这样的画面,让学生经过多年后依然记忆清晰,即便文字渐渐模糊。细节,让文字形成经典的画面,停留在读者的脑海中。
看学生的习作,如果遇到动人的细节,总能一下子抓住我的眼球,批改完学生的习作,能够在脑中留下的就是这些叫做“细节”的东西。在一次书信征文中,一位学生在给他的一年级老师的书信中有一段回忆往事的细节,他写道:“老师向我走来,我本能地站起来,这次肯定要挨批了,我不敢看老师,低垂着眼睑。老师的一只手搭在我的肩上,另一只手拿着一张卷子。她放下手中的卷子,拎起我的衣领,慢慢地按平整,扣上松开的第二个扣子,又摁了摁领口,用力地上下拉了拉衣角。老师说了什么我一句也没有听到,但是老师温柔地整理衣领的手,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
许多天后,我依然记挂着这封书信,因为我认识他笔下的这个老师,我再去观察这个老师时,我真的看到她对学生常有这种关爱的细节。细节勾勒出的这种画面是强烈的,特别的,也是能够持久的。
二、细节让文章流露真情
“一颦一笑皆有情”,这样的情不是直抒胸臆式的豪放直接,也不是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式的含蓄委婉,而是隐藏在主人公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式的大爱无痕。这种情是细心的作者关注到的,细腻的笔触看似平静,但是字里行间掩盖不住自然流淌的真情。
《拐弯处的回头》是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是一篇耳熟能详的文章,它的精彩之处是父亲在拐弯处的一个看似不经意的回头的细节。一个轻轻转身远远一瞥的动作,道出了不善表达的父亲的一种牵挂、一种关切、一种沉默的父爱。用一个动作来表达对儿子的爱,这样的细节放大了父子的亲情。
沈石溪《最后一头战象》是一篇让人感动的文章,文章中战象幸存者嘎羧告别世界前的许多细节让人欷歔不已,使人不由得对大象这种富有灵性的动物心生敬意。
细节一:“当我把类似马鞍的东西踢下楼去的时候,嘎羧一下子安静下来,用鼻子呼呼吹去上面的灰尘,鼻尖久久地在上面摩挲着,眼睛里泪光闪闪,像是见到久别重逢的老朋友。”这样的细节可以看出战象嘎羧对征战豪迈岁月的怀念,对旧物浓浓的深情。
细节二:为嘎羧送行时,“村长在嘎羧脖子上系了一条洁白的纱巾,四条象腿上绑了四块黑布”。这一细节体现了人们对嘎羧的崇敬,在人们心中,嘎羧并不是动物,而是朝夕相伴的亲人,嘎羧受到了人们亲人般的爱戴。
细节三:“它什么也没有吃,只喝了一点水,绕着寨子走了三圈。”这是嘎羧对生活了二十六年的村子的告别,每一圈都走出了嘎羧对村子深深的眷恋和不舍。
这样的细节描写真实、细腻、感人,表达的是真真切切的情感。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描写这样的细节,才能让习作具有真实感人的力量。
三、细节让文章有一种欲说还休的含蓄之美
细节并没有直接点明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思想感情,只通过一些貌似平常的动作、场景来勾勒情节,让情节表达作者想说的话,有别于直抒胸臆。“欲说还休”,这种含蓄的艺术手法给了读者咀嚼涵咏的机会,多了品味的空间,文章的味道尽在其中。
这与古诗词中的情境描写有着异曲同工之处,特别环境下的特别景物、特别行为有着特别的用意。元曲《天净沙》中有着这样的细节:“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黄昏天幕间,几只雁影掠过,作者写此细节是何用意,作者没有说,只留下这几只雁影让世人揣摩,无数读者心中留下无数独孤的感慨。
张籍的《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这个细节,含蓄地写出了什么?这个不难理解,但是封好了的家书要寄走了,邮差已经等在门口,可是走到门口,作者犹豫再三又折返回来,对邮差说再等等,回到屋内小心地撕开刚封好的口,再补上一些叮嘱的话,对父母说过的、对妻子说过的,同样的话也要对弟弟妹妹说一次。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境,留在思乡人心底是何等的熟悉和深刻,这岂是一句想念能尽情表达的?都在心里,却说不出口。
古诗词以含蓄为美,现代文的艺术感又何尝不需要这种余味无穷的含蓄。如课文《夜莺的歌声》开头的环境描写:“大道两旁全是黑色的碎瓦。空旷的花园里,烧焦的树垂头丧气地弯着腰。”这个细节含蓄地道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从黑色的碎瓦、空旷无人的花园、烧焦的弯着腰的树中,可以看到曾经盖着黑色瓦的民房、美丽的花园、郁郁葱葱的树,但是现在的碎片、空旷和烧焦的痕迹告诉人们,这里是战场,侵略者正在横行,不由得让人心生愤怒,对侵略者充满恨,对小夜莺充满钦佩。
画面感、真情实感、艺术感,这正是一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因此,要从细处着笔,抓住能够表现主题的细枝末节进行深入的描写,在工笔细描中融入情感,达到情与境的结合。这样的细节描写正是我们要教给学生的。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细节,刻画这样的细节,一定能给学生的习作锦上添花。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