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语典籍英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

2015-09-10韩冰瑶

考试周刊 2015年86期
关键词:逍遥游林语堂

韩冰瑶

摘 要: 随着中国文化的“走出去”,更多的汉语典籍走出国门,汉语典籍中丰厚的文化底蕴和隐喻的应用增加了阅读的难度,隐喻的翻译直接影响整部作品的翻译质量。《庄子》内篇《逍遥游》,作为汉语典籍名篇,篇中含有大量隐喻。本文以林语堂译本中对隐喻的处理,分析汉语典籍英译的隐喻翻译策略,得出对汉语典籍中的隐喻以拼音翻译、直译加补充的翻译策略为主,不仅能使读者理解,还能更好地保留汉语典籍的美感和内涵。

关键词: 汉语典籍 隐喻翻译 逍遥游 林语堂

一、中外隐喻研究

隐喻最早出现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与诗学》中,指出隐喻是一种具有修辞功能的语言现象,此时的隐喻主要关注词汇层面,仅仅作为一种修辞格。以Lakoff和Johnson为代表的现代语言学者认为:“隐喻是思维与推理的基本工具,在人们的思维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人们的基本概念体系本质上具有隐喻性。”(Lakoff &Johnson,1980:30)(4:33)。与西方隐喻相对应的则是我国的比喻研究,比喻在我国最早是由墨子提出“辟(譬)也者,举他物而已明之”《墨子·小取》。譬喻的作用是用一件熟悉的东西来说明另一件不熟悉的东西。陈骙在《文则》中对比喻进行了分类:直喻,隐喻,类喻,诘喻,对喻,博喻,简喻,详喻,引喻,虚喻。国内传统修辞学认为,比喻一般由本体、喻体、喻词组成,隐喻(暗语)喻词一般由判断词组成。

二、隐喻的翻译策略研究

隐喻翻译不仅仅停留在修辞格这一简单层面,更是译者的跨文化认知和思维的过程。这一认识,使隐喻翻译策略的研究超出单纯的修辞研究,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分支。对于隐喻的翻译策略,目前国内已有张培基提出的直译法、换喻法和变隐喻为明喻法。郭著章和李庆生在张培基总结的隐喻翻译的基础上,提出了直译加解释法、直译联想法、意译改译法、对联增字法和等值互借法。国外主要有以Snell-Hornby为代表的翻译家认为隐喻翻译应遵循和其他翻译一样的原则,针对不同的文本、不同的文体类型而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与翻译策略。而以Dagut为代表的翻译家则认为应该从文化的视角出发。

三、《逍遥游》林译本的隐喻翻译

林语堂长于“对中国人讲西方文化,对西方人讲中国文化”,希望在翻译中忠实地体现原文的“差异性”,其推行的翻译“美”的标准——“声音之美,意义之美,传神之美,文气文体形式之美”,以及“翻译即艺术”的翻译观,对中国典籍外译极具启示作用。在林语堂看来,文学翻译“应以原文之风格与其内容并重”,这种“笨拙”“愚蠢”的中国式英语不仅使译文简洁明了,还让异域读者倍感亲切,又不失好奇心。这种自成一体,追求“清顺自然”的翻译观对《庄子·逍遥游》中隐喻的翻译有何启示呢?

1.威妥玛拼音翻译。《逍遥游》中大量专有名词含有丰富的隐喻意义、象征意义及文化寓意,如“鲲”、“鹏”等极为典型的形象,如何恰当处理,既保留文化韵味,又不过分直白丧失美感。林译对含有隐喻信息的特有文化名词一般采取威妥玛拼音,保留独特汉语文化意象,使隐喻和意象固化,且不增加任何解释,带给读者异域文化魅力感受。

例一:鲲

译文:The Kun

“鲲”,“鱼子也,鱼子未生者曰鲲”[2:3]。鲲本义是小鱼,在逍遥游中,庄子却以之为大鱼,所以“鲲”实则含有小鱼和大鱼双重含义。“鲲”所体现的小和大包含着深刻的隐喻信息,“鱼子”是生命开始的状态,小到近似无形,而庄子以之为大鱼又是另一个状态,可以大到不知其几千里。“道所具有的,诸如矛盾的相互转化、充盈的生命力、万物本原等诸多特征在鲲这一意象上得到了充分的诠释”[3:140],也有学者认为“鲲”就是鲸。鉴于“鲲”本身包含的这些意象,就不能简单地译为大鱼、小鱼或是鲸鱼。林语堂认为“翻译是寻求确切词语的艺术”,而“‘异化’翻译策略真实再现中国语言文化从表层结构、思维习惯到文化心理等诸多特质,让西方读者感受到不同于本土价值观的语言和文化异域特色与‘他性’特征”[1:105],因此译为“The Kun”是适当的翻译。

例二:鹏

译文:The Peng

“鹏者凤也”[2:4],此处“鹏”不是作为来仪之凤,历来学者也认为“鹏”是与下文的“蜩”“学鸠”“斥鴳”相对的,含有大鸟小鸟的隐含喻义。更有学者认为“大鹏以其横绝江海、奋翅高飞的形象,恰如其分地表现了一个不甘平庸、世俗化,努力追求绝对精神自由的独特人格”[8:108]。“鹏”与“鲲”一样,蕴含着大小之分,甚至庄子所指的道的精神境界和状态,如果不考虑上下文语境,文化语境简单译为“大鸟”或“凤”,那么不仅会受原意象误导,还会失去“鹏”字在国人眼里展翅奋起的形象。而采取“异化”策略译为“The Peng”则不仅和“鲲”相呼应,还能保留其自身寓意,给予西方读者更大的想象空间。

2.在直译的基础上作适当补充和改写。原文意象实在晦涩难懂时,尤其是隐喻较难难以解读时,一味直译不仅损失美感,还影响理解,适当补充改写则是两全其美的办法。

例一: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10:1]。

译文: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depth,water will not float large ships ... so with air,if there is not sufficient a depth,it cannot support large wings.[6:64]

郭庆藩注“此合喻也,夫水不深厚,则……大翼无由凌霄汉”[2:8],两句相互映衬,形成照应语境。水和风本无法堆积出厚度,“水之积”和“风之积”应属于概念隐喻,“我们以一个概念去理解、构建另一个概念,于是也以一个概念的词语去谈论、表达另一个概念,这就是概念隐喻”[9:62]。一般意义上的积累应是实物固体,而水为液体,风是气体,我们只能从思维层面理解“水之积”和“风之积”,因此不可用“积”的意思简单翻译。林语堂用“sufficient depth”,避免了这一抽象思维所带来的理解困难,也保留了“厚”这一概念。而“负”字,本有“驮”、“背”的意思,其对象也应是实体,水和风并没有“负”的功能,我们只能从内在思维入手,概念转换理解水和风能够负重。翻译过程中,“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必然导致翻译从语言表层到结构,概念等方面的变换与改写”[1:84],因此翻译中不用“积”和“负”的原意,而做了一番改写,使用引申意义。

例二: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

译文:If the cook is unable to prepare the funeral sacrifices,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worshiped spirit and the officer of prayer may not step over the wines and meats and do it for him.[6:67]

这句包含了庄子逍遥游物尽其性、各司其职以达到逍遥的思想,“庖人”“尸祝”含有深层次的文化内涵,“里面有三层观念,甚至有四五层,第一,庄子为什么引用厨师?庖人暗指尧”[7:58]。所以庖人尸祝暗代尧和许由。尸祝“执祭版对尸而祝之,故谓之尸祝也”[2:27],这种祭祀文化中西方是有差异的,所以尸祝的翻译不能直接翻成对尸而祝。林语堂译本结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将尸祝译为“the representatives of the worshiped spirit and the officer of prayer”死者灵魂祭拜的代表和祈祷官员,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延伸了庖人准备的是葬礼牺牲,不至于语义断层,方便西方读者理解。

3.直译。保留原文内容,不体现喻义,保留隐喻意象。阅读庄子,本来就需要读者有较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较强的理解能力,以期参透文字背后的隐藏喻义。因此,当翻译《逍遥游》的时候,一些涉及庄子道家哲学思想的内容,直译显然能保持文化异域感,也能使原文的隐喻功效得以保留。

例一: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10:1]

译文:Small knowledge has not the compass of great knowledge any more than a short year has the length of a long year.[6:65]

逍遥游“小”“大”的争辩,部分研究庄子思想的学者认为“大”比“小”好,不知其几千里的“鲲”和振翅高飞的“鹏”与低空盘旋、枪榆枋而止的“学鸠”相比,显然“大”者具有更高的志向,不囿于细枝末节,能展翅高飞,极目远视,以致逍遥。因此,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实则涵盖了庄子思想的小大之辩,本是需要读者理解分析的地方。此处采用直译,译文和原文基本一致,隐喻效果蕴含其中,留给读者想象空间,被异域文化美吸引。

例二:日月出矣,而爝火不息;其于光也,不亦难乎!时雨降矣。而尤浸灌;其于泽也,不亦劳乎![10:2]

译文:If,when the sun and moon are shining,the torch is still lighted,would it be difficult for the latter to shine?If,when the rain has fallen,one should still continue to water the fields,would this not be a waste of labor?[6:65-66]

本句影射极多,必须结合语境来理解。“日月”“爝火”“时雨”“浸灌”均为隐喻词,必须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日月”“时雨”是尧喻许由,“爝火”“浸灌”则是尧自比。“神农氏十五日一雨,谓之时雨也”[2:24],译文的“sun and moon”“torch””rain”“water the fields”直译,便于理解。整句翻译方法顺应原文,保留隐喻意象,将隐喻意暗含在译文中。标点符号的更改,也能帮助读者理解译者对文本理解的感情倾向。

四、结语

汉语典籍里的隐喻难以翻译一方面是对原文中隐喻理解不到位,不能了解其内涵本质,另一方面是译文转化时,文化差异难以调和,片面强调读者理解会丧失典籍本身的文化韵味,过于注重本身意象保留又给西方读者造成相当大的阅读困扰。林语堂《逍遥游》译本体现出来的隐喻翻译策略相当值得借鉴,采用威妥玛拼音、直译法,同时尽量协调东西文化差异,采用补偿法或换喻的方式展示汉语文化的内涵。林语堂一直坚持的“愚蠢”“笨拙”翻译方法,同样适合于隐喻,尤其是文化寓意深刻的内容,这种译法,不仅是对文化的保留,还对文化传播大有帮助。

参考文献:

[1]冯智强.中国智慧的跨文化传播——林语堂英文著译研究[M].山东: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

[2]郭庆藩.庄子集释[M].上海:中华书局,2010.

[3]李锋.《逍遥游》中“鲲”意象的象征和反讽意义[J].上海:探索与争鸣,2011.

[4]刘法公.隐喻汉英翻译原则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

[5]林语堂.论翻译[M].罗新璋编.上海:商务印书馆,1984.

[6]林语堂.林语堂英文作品集:中国的智慧[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南怀瑾.庄子諵譁上[M].上海:东方出版社,2014.

[8]史国良.《庄子·逍遥游》篇大鹏形象新论[J].甘肃:甘肃社会科学,2008.

[9]张光明.认知隐喻翻译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0.

[10]庄周.庄子[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9.

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项目编号CX2015SP152

猜你喜欢

逍遥游林语堂
林语堂:幽默艺术与快乐人生
探访林语堂故里
纸与墨,传奇人
——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有感
1940年林语堂短暂的重庆之行
《逍遥游》中“而”字的用法与读音
庄子的人生境界探析
大鱼海棠——中国动画的逍遥游
宋荣子:《逍遥游》中不应被忽视的人物
林语堂“无为”翻译观探析——以《老子的智慧》为例
以《逍遥游》为例简析庄子自由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