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儿童经典诵读中的问题及对策
2015-09-10朱广玉周利节张小冬
朱广玉 周利节 张小冬
摘 要: “儿童经典诵读“运动是由台湾爱国人士王财贵教授率先提出的,一经倡导,便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响应,同时引起了广泛争论。作者通过对儿童经典诵读相关理论的阐释,意在说明开展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的价值,分析诵读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解决方法,进而对经典诵读的未来进行展望。希望人们能正确对待青少年读经,在儿童接受的基础上,通过对经典的诵读而获得全面发展。
关键词: 儿童经典诵读 问题 对策
习近平总书记指,“一个国家综合实力最核心的还是文化软实力,我们要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为我们在教育领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指明了方向。经典作品作为最重要的教育资源,记载着人类的文化,是历经风雨保存下来的富有深刻影响力的书籍典范。儿童长期诵读经典,有利于深刻感受祖国悠久的历史,积累丰厚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华文化的人文价值,领悟人生价值,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一、儿童经典诵读的相关理论
(一)如何理解“经典”。
对于“经典”的解读分两个方面,其中“经”是南北方向的道路,有“道”之意,意思是常规、准则,如《老子》、《论语》、《圣经》、《金刚经》等。“典”是个会意字,从甲骨文字形分析,上面是个“册”字,下面是个“大”字,合起来就是大本大册的书,其本义是重要的文献、典籍。中文经典主要包括四书、《道德经》、唐诗选集及一些启蒙学读物,如《孝经》、《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等;英文经典主要是一些西方大师的英文原著,如莎士比亚的《明日复明日》等。总之,经典浓缩了华夏五千年的思想精髓,感染熏陶了无数人。
(二)儿童经典诵读的依据。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13岁以前,90%的记忆力已经形成。13岁左右,人类的记忆力达到顶点。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知识、经验和情感的积累就不能形成,将会给一生留下不可弥补的遗憾。王财贵教授也曾指出一个人的记忆力自出生开始发展,1-3岁有显著的增长。3-6岁,其进展更加迅速,6-13岁,是一生中发展的黄金时代,到13岁是一生中记忆力的最高峰[1]。所以,“读经”活动倡导利用13岁以前的黄金阶段去诵读中国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经典,提高儿童的文化基础知识,健全儿童的人格、智慧和品德。
(三)儿童诵读经典的理论。
目前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三种:1.国学大师南怀瑾提出的背诵理论:人类原始的教育方法就是背诵,尤其是中国书籍的学习,更要大声朗诵。2.早期识字教育理论:理论研究表明,儿童的思考过程是先记忆后理解。3.左右脑潜能开发理论:诵读经典主要是通过视觉作用来刺激右脑,通过左脑来辨别文字,恰好同时运用了左右脑,使其潜能得到开发。
二、儿童经典诵读的意义与价值
(一)记忆能力、识字能力、表达能力增强。
据人类学家和心理学家的研究,13岁之前是一个人记忆的黄金时期,跟读背诵是少儿的特长。通过经典的学习,儿童能够熟读背诵大量的文学作品,记忆力会获得明显提高。青少年通过反复诵读经典,渐渐地就能够把所有的字都认下来,识字能力就会增强。同时,读经时语速要不疾不徐,语调抑扬顿挫,对字词的读音要准确,这样有助于训练普通话。在发言时能够吐字清晰准确、引经据典、出口成章,语言表达能力自然增强,同时锻炼口才。
(二)写作能力、创造能力提升。
经典书籍中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书写着很多名人轶事。写作文就需要大量素材支撑观点。当一个人背诵了大量经典,肚子里就会有墨水,写作时就能得心应手,语言如流水一般滔滔不绝。相反,一个人如果只是借助作文书来提高自己的能力,那么写出的文章就会千篇一律,缺乏新意。就如孙洙在《唐诗三百首序》中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经典可以开发儿童的潜能,促进儿童积极向上发展。儿童的潜力是无限的,从幼儿时期就适当引导,让儿童从经典中汲取力量,培养想象力,提高创造力。
(三)陶冶情操,提高道德修养。
文化经典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孩子从小接触经典,就可以形成良好的品格,向榜样学习,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礼貌,懂事,谦虚,孝敬父母,与人和谐相处,懂得为人处世。俗语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人们都愿意与道德高尚的人做朋友。儿童通过经典的诵读,情操陶冶了,人品高尚了,朋友自然就会增多了。
可见,儿童通过长期诵读经典文学,可以树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志向,懂得担当责任,对我国的文化发展及重塑民族精神起到巨大作用。然而,儿童经典诵读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三、儿童经典诵读的问题及对策
(一)儿童诵读经典的问题。
1.经典中的封建思想不利于儿童进步
经典著作已经传承了几千年,部分思想已不符合时代要求,儿童在不理解的情况下照单全收,就会有很负面的影响。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君重民轻的封建思想等,对儿童的教育会有阻碍[2]。如果青少年盲目地学习,则会进入思想误区,适得其反。
2.不利于儿童多方面的发展
部分人认为,把过多时间放在诵读经典文学上,学生没有时间做其他作业,会出现片面的学习,像清朝科举取士采用“八股文”,扼杀了儿童的天性,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利于儿童全方位发展。
3.学习方法阻碍提高理解力
在学习上,提倡的不求甚解、机械式的记忆方法会使儿童无法理解经典的深刻含义,导致儿童学习方式的先天不足,在以后的学习中缺乏辨别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学习也是有阻碍的。
由此可以看出:教育要在有利于儿童发展的原则下进行,客观地分析儿童经典诵读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合适的解决对策。
(二)如何指导儿童读经典。
针对儿童经典诵读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三个方面提出相关解决方法。
第一,培养儿童诵读经典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提倡儿童读经时,首先要做的就是调动儿童学习经典的积极性,培养他们诵读的兴趣,让他们喜欢诵读,乐于参加这项活动。如学校举行经典诵读比赛、编拍经典诵读广播操等。
第二,适当改变经典诵读的方法。有人提倡要抓住记忆的黄金阶段诵读人类经典著作,不必刻意要求掌握其中蕴含的内涵。这也是反对者质疑的地方,他们认为死记硬背,不理解,阻碍儿童理解力的发展。在儿童诵读经典时,如果儿童对内容了提出疑问,则教育者也可以通过启发诱导的方式帮助他们理解,这样就不再是单纯的机械记忆了。正如陈寿所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说不定儿童通过阅读的次数增多再加上阅历和年龄的增加,他们就会明白其中的意思,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第三,把握合理的时间分配。一部分人认为把诵读经典的好处说得过高,儿童都诵读经典了,没时间做其他作业,不能全面发展。这就说明在诵读经典活动中,要把握时间的分配。例如,可以规定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段让儿童读经典,比如早晨,还有就是寒暑假。经典诵读贵在多读,长期读,不必刻意规定要在多长时间内背诵多少内容,每天读一点儿就好,不用浪费大量时间,也不必刻意强调背诵。
另外,在教材的选择上,不能盲目,人云亦云,应该有所取舍。要选择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有力的,内容积极向上的,易于背诵的经典篇章。选择适合的,才是最好的。这就需要家长、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参与,为儿童选择最佳教材。
儿童诵读经典最重要的是对经典内容活学活用,在继承的同时丰富内心世界,指点学习和生活。儿童长期诵读经典,不仅可以领略祖国悠久的文化,积累知识,而且可以提高道德修养。所以,无论是儿童、家长还是学校都要积极投入,选择适合诵读的经典内容,结合科学的方法使诵读成为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影响深远的一种教育模式。
参考文献:
[1]王财贵.儿童读经教育说明手册[J].台湾:台中师院语教中心,1995(5).
[2]刘晓东.论教育与天性[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3(4).
[3]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10.
[4]汪凤炎.科学看待儿童读经[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1(4):75.
[5]郭校文,吴玲.从历史变迁与思想分野看儿童读经[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