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需理性选择陪读
2015-09-10马志国
案例一:晓宇家里条件不算太好,但是,为了晓宇能读个好高中,父母咬牙卖掉了家里的房子,离乡背井,来现在这所学校附近买了房子,轮流请假来陪读。父母还要在家乡那边工作,可家乡没有了“家”,只能在各自单位住职工宿舍,每个周末往返奔波于两地。
转眼陪读两年了,结果怎样?晓宇不但逃避学习,成绩下滑,而且还出现了很多心理问题。心理咨询中,我了解到,由于长期的父母陪读,晓宇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什么也不会,自理能力非常差,除了写作业,生活上简直是一个废人。而且,由于课余时间很少和同学在一起活动,人际交往出现了障碍,越来越封闭自己,节假日也不愿走出家门。更严重的是,最近还出现了反复洗手的毛病。有时候,晓宇自己也感到非常郁闷烦躁,就会跟妈妈大吵大闹,父亲知道了就严厉管教。结果是晓宇和父母成了“仇敌”,关系非常紧张。心理咨询中,晓宇说到难过处痛哭流涕:“每天回到临时的家里,非常压抑,他们非要来陪读,让我成了这个样子,就怪他们……”
案例二:这天我接待了一对母女的来访。母亲虽然来访需求很强烈,却怎么也说不清孩子出了什么问题,只是反复说:“孩子跟过去不一样了,过去有说有笑,现在却经常沉默无语,对我没有话说了,孩子是不是心理有病了?为了孩子在这里上学,我放弃了工作来陪读。每天孩子上学走了,这里也没有熟悉的朋友,剩下我一个人无所事事,只能孤独地看日出日落,太寂寞了。于是,就盼晚上孩子放学回家。孩子一回来,我就好像看到救星似的,两眼盯在孩子身上,看孩子有一点神情不对,我就神经紧张。孩子说她没什么,只是有时候喜欢一个人静一静,让我放心。可我还是不放心,整天心慌意乱,是不是我自己有病了?”
女孩告诉我:“我真的没有什么,就是觉得自己长大了,喜欢沉思了。可妈妈却神经过敏,看我深思,就神经兮兮地问我怎么了。妈妈说来找您,我说要不就陪您去,好让心理咨询师帮您治治心病。真的,我觉得妈妈确实是有问题了,妈妈应该有自己的生活,您帮帮她吧。不然,说不定哪一天真会弄得我也心理不正常了……”
从心理健康角度说,我们应该如何看待陪读现象?
应该说,陪读对孩子的成长不无积极意义。然而,陪读如果弄得不好,就会如前面两个案例那样,不是把孩子“陪”出心理问题,就是把家长“陪”出心理问题。
陪读不但会增加孩子的心理压力,还会削弱孩子
的生存能力。大凡陪读的家长往往对孩子期望过高,导致孩子心理的强烈反应,使他们本就负重的学习更加负重,本已紧张的神经更加紧张,本有压力的心理更感压力。结果会出现各种心理问题,甚至有的因为压力过大而逃避学业。而陪读的家长作为“专职保姆”,包揽了孩子生活中的一切。这必然导致孩子懒惰的习惯和生活的低能。由于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时间减少,很容易形成孤僻自闭的性格,出现人际交往障碍,严重的难于适应社会生活。这两点,从第一个案例显而易见。
陪读生活容易导致家长的心理异常和亲子关系
紧张。专职陪读的生活方式是不正常的,不正常的生活方式,必然滋生不正常的种种心态,导致种种心理问题。第二个案例中,妈妈的无所事事,孤独寂寞,精神没有了寄托,生命失去了活力,心灵缺少了生机,其根源就在于不正常的陪读生活。在我接待的陪读妈妈中,大多是心理年龄大于实际年龄。家长这样的心态,必然会给孩子心理带来消极的影响。家长陪读,实际上是家长对学校教育的过度参与。由于参与过度,亲子就容易心理距离过近,因而对孩子教育过度,关注过头,干预过多,也就很容易引发青春期孩子的抵触情绪,导致亲子关系的紧张。
最好是不选择陪读。不用家长陪读,鼓励孩子住校,是首选的心理对策。因为,孩子在学校的集体生活中,可以培养自律精神和自理能力;孩子和同学们在一起,多参加集体活动,有利于保持积极向上心态,增进同学感情,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孩子住校不仅要管理自己的生活,还要做好宿舍卫生,参加一些公益活动,有助于培养集体观念,锻炼生活能力;孩子在校时间的增多,思想上和学习上都能及时得到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帮助。这一切,不仅有利于孩子提高学习成绩,更有助于孩子提高心理素质,促进全面发展。
其次是阶段性陪读。如果孩子确实难以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需要家长的陪伴一段时间,那么,在入学之初的过渡阶段里,父母也可以考虑陪读一段时间,等孩子基本熟悉新环境之后,及时“撤退”。再有一些特殊情况,比如孩子身体不适或遇到其他问题,也可以考虑阶段性陪读。只要孩子过了这个阶段,就及时“撤退”。这样的阶段性陪读,可以避免孩子的依赖心理,提高孩子的适应能力。
最后是指导式陪读。如果确实需要长期陪读,陪读方式也必须调整,避免包办式陪读,采取指导式陪读。指导式陪读,家长不能越俎代庖,通过关心、鼓励、督促、引导等方式,让孩子成为活动的主体,指导孩子养成应有的学习习惯和必要的自理能力。这样,也有利于家长解脱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做到陪读和生活两不误。家长安排好了自己的生活,心灵自然有所寄托,亲子之间也就可以保持适度的心理距离,亲子关系就会多一些融洽,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又是一个新学年,又要安排孩子新的学习生活了。面对“陪读部落”,你是盲目加入,还是理性选择?
(马志国 应用心理学研究员,知名心理咨询师)